分享

李宗仁万万没想到:自己出钱创办的学校,却由红色卧底掌控

 兵说 2023-01-29 发布于云南

作者:闪闪

“北有抗大,南有地干”,说的是北边有延安的抗大,南边有桂林干部学校,后者培养了四千多名抗日骨干。

干部学校的校长,是广西主席黄旭初,他只是挂个头衔,实际上从创办学校到教学,都是教育长杨东莼一手操持。鲜为人知的是,杨东莼是李克农安插的隐蔽战线战士。

李宗仁万万没想到,他出钱创办的干部学校,却由我方的红色特工掌握。

(杨东莼)

杨东莼1900年生于湖南醴陵。

19岁那年,杨东莼赴北京上学,脱离了私塾旧式教育,进入到新时代校园,刚好遇上了“五四”运动。

杨东莼这时候才知晓,以往的旧式教育是多么愚蠢,新时代的学生即使没有枪炮,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也能让北洋残暴的统治者胆寒。

五四运动之后,杨东莼从一个单纯的学子,转变为意志坚定的爱国者。他在未名湖畔,还遇上了李大钊和胡适等人。

杨东莼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知道要用血肉去呼唤法治,用青春去争取自由。

李大钊创办马克思研究会的时候,杨东莼是19位发起人之一,早在1920年,便开始宣传革命思想。

1921年建党后,杨东莼走出校园,积极参与领导工人运动。

他认为,只要工人和学生联合起来、团结起来,便可以组成战无不胜的力量,即使他们杀害了李大钊,还有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前赴后继。

杨东莼是红色阵营的早期成员之一,可因为1927年蒋氏发动“四一二”事变,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他在白色恐怖的特殊环境中,跟组织一度失去了联系。

因为被敌人逼迫,杨东莼无奈之下去日本留学。人虽然在国外,但他写的一篇篇文章,犹如思想的火种,在各地播撒。

1932年,广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意识到教育关乎未来,急需加强教育领域的建设,于是在各地招揽人才,遂邀请杨东莼来广西,担任本省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长。

杨东莼上任之后,邀请了一批红色阵营的同志,来学校担任老师。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建立了难能可贵的一个据点。

放眼全国,除了红军所在的苏区之外,也就是杨东莼这里可以公开宣传马列。

李宗仁非常尊敬杨东莼,白崇禧也多次去学校视察。

1936年,延安秘密联络杨东莼,说蒋氏在西安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留,如今延安需要跟桂系统一战线,所以要设法说服桂军的李、白。

杨东莼立刻去做桂系高层的统战工作。他联合诸多教育界的学者,去说服李宗仁和白崇禧,当务之急是联合起来共同抗日,要暂时放下跟蒋氏的恩怨。李、白也表示,会以抗日大局为重,暂时不能杀蒋氏。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按照杨东莼的想法,他要离开广西去延安,毕竟跟组织分开太久了,想回到组织的怀抱。

但在这一时期,在周公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开设了八路军办事处,急需在各地开展统战工作。

周公跟白崇禧达成协议,八路军到广西开办事处,要一起抗日,绝不挖桂军的墙角。

而桂系为了培养基层骨干去抗战,开办了广西建设干部学校,说白了就是为各地培养官员。

校长由桂系的省主席黄旭初担任,可话又说回来,他这个校长只是挂个名,他不可能具体抓学校的事务。

所以,黄旭初急需一位得力的教育长,于是去找救国会的好友推荐人才,好友推荐了杨东莼。认为无论是能力和威望,杨东莼都是最佳人选。

黄旭初找到杨东莼,杨东莼心里虽然有顾虑,但口头上要同意,以免暴露身份。

杨东莼去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找李克农,说是想要去延安,如今却被桂系留下来,担任干部学校的教育长,其实是实际意义上的“执行校长”。

李克农一听,认为这是好机会啊,毕竟红色阵营一直在想方设法打入桂系,如果能打入干校,是极好的阵地。

李克农同意杨东莼出任干校教育长,明确其重要任务是为抗日培养骨干人才,在不伤害桂系利益的前提下,发展我方力量。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军跟桂军精诚合作,一要抗日,二要反特。

(李克农)

杨东莼受领了任务,再次去找黄东旭,他说如果要开办干部学校,必须答应三个条件。

第一,人事工作由他负责安排,不接受广西其他部门的安排。而且黄主席不能轻易被外界的谣言鼓动,切莫发生误会。

第二,为适应抗日战争,所以办校一切手续从简,重点是尽快开设课程,而课程由他安排,再经过校长批准即可,不能有别的部门插手。

第三,按照规定,原本杨东莼要先到重庆接受训练,再回广西任职,但因为身体不好,所以免去重庆。

黄旭初听了这三个条件,全都答应了下来,一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二是适应战场,至于第三,桂系本就不给蒋氏面子,何必去参加所谓的训练?

1939年初,干校在桂林天圣山开学,一切为适应战场,所以学校重视师资力量,而硬件则一切从简,都在简易房里教书上课。

杨东莼参照延安抗日大学办校,专程去桂林请教了大教育家徐特立,另外又找李克农,要了十多位同志担任干校老师。

根据李克农的指令,杨东莼以秘密身份担任教育长,不跟组织直接联络,不能来八路军办事处,组织上一般也不派人联络杨东莼。

如果需要紧急传递情报,会有一位交通员在一个隐蔽的地方等着,杨东莼直接接头即可。

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杨东莼的安全,避免被特务监视,方便在白区工作。

干校开办之初,杨东莼带领的教师团队,改革了旧的教育方式,为桂系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

有些同志,认为学校里没有特务,所以放松了警惕,经常在书本里面夹着红色报刊,在广西各地走动。

李克农得知此事,严厉批评了这种行为,要求时刻紧绷反特精神,切记不能暴露身份。

李克农果然猜对了,蒋氏阵营的特务和东欧反抗斯大林的人,借着苏联跟波兰的战争,在广西各地闹事。

李宗仁和白崇禧,明面上无法阻止这些行为,以至于特务越来越嚣张,破坏团结抗战。

这些特务,经常伪装成老师和学生,进入干校搞破坏,发传单造谣言。

杨东莼立刻组织进步学生,对这帮特务展开了批判,在思想上进行有力斗争,很快打掉了这帮人的嚣张气焰。

通过调查,杨东莼发现有多名老师和学生是蒋系派来的特务。

杨东莼以教育长的身份,该开除的全部开除。

干校曾邀请叶剑英来校作政治报告,讲了战场上的“速胜论”错误路线,和“亡国论”的无稽之谈,鼓励学员要树立信心。

1940年,因为敌人打了过来,干校被迫撤离。干校总共办了三期,培养了4000多名抗日骨干。

李宗仁有一次痛骂教育界的高官,公开说:“为什么杨东莼训练的干部如此成功,你们训练的干部这样蹩脚呢?

直到1949年,杨东莼才撤离敌营到港岛。

建国后,杨东莼继续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在多地担任大学校长,以“燃灯者”的身份留名史册。

杨东莼因为门生遍布全国,所以无论是什么人,都不敢拿他怎么样。

1979年9月,大教育家杨东莼,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辞世。

参考资料:《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李克农》《杨东莼:从新青年到燃灯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