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公域到私域

 mynotebook 2023-01-29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以用户数据为切入点

洞察挖掘用户潜在需求 专注企业自零售研究

图片

小数据研究中心(userdataresearch)原创

作者 | 周宏明

编辑 | 小数君

图片

周宏明

小数据研究中心创始人

数字化战略转型专家

专注研究用户数据对于商业模式的价值

在零售的进化脉络中,我们找到了两个关键因素,数字化(DT)和消费者关系(CR),作为研究视角和出发点。回归到社会实践层面,我们看到,在全球商业社会中,技术革命的历史进程,经过了工业化(18世纪60年代)、电力化(19世纪70年代)、信息化(20世纪40年代)总共三次技术快速迭代和社会进化。如今,信息化的本质就是数字化,信息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了互联网(20世纪末)、物联网(21世纪20年代)和人联网(未来20年左右)三个阶段,此时,我们将进一步将目光聚焦在零售进化的最新阶段:如何从公域到私域。 

“域”,本意是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泛指某种范围,有区域、领域等词。特别地,在社会生活中,“私域”与“公域”愿意是指私人生活领域与国家或社会及两者的关系。“私域”即私人生活领域,是以个体独立人格为基础的私人或私人间活动界域,是一个他人、社会和国家无权干预的领域;“公域”则刚好相反,人们通过交往活动所构成的公共生活领域,在这里,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自由地发表意见。“私域”与“公域”的分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社会由前现代性向现代性转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在零售行业里,这一对概念开始与“流量”相关,是在零售进化到数字化阶段才出现的,现在被广泛运用于互联网零售理论分析和管理实践之中。 

“流量”,原来是一个物理计量单位,指的是单位时间流经有效截面的流体量,互联网出现之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网站流量”其实就是用户访问量,是用来描述单位时间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流量思维”指的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都要以流量为主去考虑问题。流量这个说法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流行的,原来叫“客流”,针对线下门店渠道而言,互联网叫流量,但本质是一回事。 

互联网早期,上网人口数量剧增,新增流量很大,各类平台用户持续增长,流量可复制可购买且成本低廉,流量思维在当时是一种效果显著的运营方式。直到如今,虽然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互联网公司全面进入到存量竞争时代,如何引流拉新,如何拓展新的流量入口等,依然是品牌营销的重点。 

与“流量”相对的,是“存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留存的用户数量。存量和流量,两者都是变量,即在一定时间内其大小可以计算的数值,流量代表新客户的获取和转化,存量代表老客户的留存和维系,因此,在我们看来,流量固然重要,存量则更是核心。 

更通俗的表达,我们“流量”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可以这些需求表达出来并得到满足的地方,就是“域”。比如,消费者想买一个保温杯,他可以去网上搜一搜,看看有什么品牌、什么价格,也可以去超市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心仪的商品。无论他在哪里购买,则保温杯这个需求就得到满足,此时“流量”的概念消失,转化为“存量”。然而,他下一次什么时候还会有保温杯的需求,以及会有什么别的消费需求,都需要针对存量,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需求分析、挖掘和预测。 

图片

我们把注意力聚焦于图3的第一象限(DT、CR均为正值),我们得到一个公域与私域的商业生态图,如图4。由CR线上的O、H、M三点及其在象限中的投射线,将第一象限分隔成的几块区域,线段上的无关系、微关系、弱关系和强关系,分别对应着空域、公域、私域和私有。 

(1)空域

位于O点下边,消费者关系值小于零,代表消费者与品牌毫无关系,在这里领域中。通常是那些坑蒙拐骗的人混迹其中,消费者只要被骗过,就会剪短一切联系,并诉诸法律、行政等外部力量。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仍然有不少人抱着侥幸心理,留在这里随机收割,“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于有志于打造品牌的企业来说,商业伦理和道德底线不遵守,任何运营动作都将是无效的,必须尽快远离。无论是平台还是品牌,留在这里都没有任何出路; 

(2)公域

位于O点与H点投射之间的区域,消费者关系值转正,但依然是微关系。各种电商平台,每天都有很多用户访问进入,这些都是平台的用户。品牌如果想获得这些用户,就不得不付出一定的流量费用。某个品牌,要去线上商城开店,开店可能免费,但要买广告位、开直通车、付平台佣金等等,这些钱就是购买流量的费用。消费者通过关键词搜索、平台推荐等方式进入店铺,实现下单转化。特别地,在“618”、“双11”这样的大型促销活动之际,品牌需配合电商平台,做力度较大的折扣、满减等促销活动,做大平台交易规模。在这里,渠道和平台掌握着流量分配权,消费者通过平台去选购产品,与平台形成强连接,与品牌形成弱连接。在通常的情况下,交易结束,需求满足,与品牌的连接也就结束。品牌想要再次建立联系,就再次支付流量费用,周而复始。当流量成本较低的时候,专注于打造产品,依托于大平台也能实现快速成长。然而,经过十多年的野蛮生长,现在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不少企业在平台上“赚了吆喝却不赚钱”。 

公域的核心逻辑是企业与平台的分工协作,是企业运营之初打新获客的重要一环。品牌企业可以专注于产品设计、制作和品质管理,各类平台的公域进行流量分配,完成销售。迄今为止,我们也认为,有一些品牌是没有必要做私域的。那些品牌势能高,规模化要求高的,工业化、标准化程度很高,消费者使用体验与竟品差别不大,以及低值易耗品的产品品类,比如,一些白酒品牌、家电品牌、手机品牌,瓶装矿泉水、纸巾、一次性用品、百元以内的新奇特小商品、工艺品,等等,可能更适合公域模式,应该专注于产品端的设计创新,把销售端交给渠道和平台即可;那些品牌力很强的,茅台、宝洁、恒安、安踏、农夫山泉等,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品牌创新和产品迭代上,没有很大的必要花费大量资源和人力去做私域,当然,如果有品牌延展、品类扩张打算的除外。 

公域的概念源于数字化,但其内容在工业化时代早已出现。那时候,商场、超市、商业街这些客流量密集的地方可以说是公域,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等关注度高的媒介也是公域,品牌在商业街租用门面,或者在商场租用柜台,或者在电视上广而告之,相当于是付费获得流量,试图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当然,大部分的联系,由于没有数字化的手段,在交易结束之后,通常就剪断了。品牌需要获得新的交易和消费,就必须持续投入流量购买费用。当时各个行业的商业竞争虽然激烈,但由于地域和时间所限,每个城市的客流量不均衡地分配在商场、超市、商业街、小卖部、菜场等地方,各种业态都能找到匹配的客群,大家处于错位竞争、和谐共处的局面。互联网的出现,抹平了时间和地区的差异,电商平台以革命者和颠覆者的姿态,完全打破了线下商业的平衡,所有线下的流量被集中到头部平台,一度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在某一个阶段里,形成了拥有流量分配权的平台的某位普通职员(小二),就可以对任何一个商家行使生杀予夺、予取予求的夸张局面。这个时候,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一大批线下门店在亏损之下难以为继。因此,数字化之后的公域,跟传统的模式完全不同,其实是有着特殊的含义。 

当然,人世界万事万物,总有自身运转的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渗透,上网人口规模增速放缓,已经接近天花板。这意味着,公域流量也已经到了天花板。流量红利消失,各个平台全面进入存量竞争、你争我夺的时代。这个时候,平台本身获取用户的成本也在攀升,那商家在平台上购买流量的费用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令大家不堪重负。因此,不少品牌开始在公域之外,寻求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另一条路。 

(3)私域

从H点到M点投射之间的区域,品牌开始与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即,前文所说的DTC模式),消费者关系由微关系转向弱关系,持续增加。品牌开始摆脱渠道和平台,试图建立私域并拥有自己的消费者关系。相对于公域漫无目的、不可控的转化率,这是可持续、低成本甚至免费触达的用户(有过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如前所述,DTC模式起源于美国,其凭借跟消费者更加直接、深度和稳固的关系连接,受到越来越多零售巨头企业的青睐,随着中国零售理念和社交媒体环境的发展,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也开始向DTC模式进行尝试和转型。我们认为,DTC与私域的理念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的做法上,有所不同。从流量获取转向存量开发,企业思考的重点也从单纯吸引用户注意力,转向研究流量的获取、运营、转化效果,再到产品、营销、经营、渠道构成的全生态运营。从流量经营到生意经营是一个长期转型的过程,与公域的打法相比,私域从理念和逻辑上更直接,但在用户运营的分类、研究、分析和挖掘方面,可能更复杂,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耐心。品牌商从公域转向私域,如果方法不当,立场不坚决,容易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在我们看来,品牌企业做私域至少面临着两个大的挑战:其一,私域的基础用户从哪里来,私域仍是一个“域”,说到底还是流量概念,缺乏流量达不到规模,就不叫“域”,只能说“点式”和“线状”。所以,如何从公域里通过购买流量进行转化和倒流,仍是关键一环。这一点,很多专家学者包括实践者都总结和提炼了很多方法论,我们的意见是,所有平台和工具都可以试着用一用,按效果进行理性评估,择优选择主要方式和手段;其二,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私域和公域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把用户留在这里,持续建立有效的连接,加强信任而实现进阶,而不是交易完成就结束和剪断联系。我们此前在《小数据战略》一书中,详细阐述了5CM方法论,就是围绕着重构用户关系的整体思路。每一个企业要把客户留住,必须从粗放的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的额用户运营,每一个步骤都要踏踏实实做到位,用信心和耐心去完成每一个细节。说句实话,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把5CM落实到实践的过程并不容易,可能两三年间需要持续投入的,五六年才见成效,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有大用。这是一种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唯有持之以恒专注于用户,才能久久为功。在如此浮躁的年代里,能坚持下来的毕竟不多,殊为不易。 

私域和公域也是一组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概念。对于品牌商家来说,平台的流量就是公域,但对于平台来说,这却是它的私域。在存量竞争时代里,各个平台也放下身段,来研究如何把流量转化为“留量”“存量”,也在研究私域的运营和方法。所以,我们看到,一段时间以来,几乎所有的管理者、研究者,只要谈到互联网运营,言必称“私域”。这也使得私域成为继直播电商之后的一大热词。从我们的研究来看,从品牌商角度出发,研究的私域玩法,才是我们所推崇的方向。当然,平台也从“变现”“收割”“转化”等短期理念中解放出来,愿意认真地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是商业界的一大幸事,我们也要积极提倡和鼓励。无论是基于什么力量什么原因,经过平台和商家一起发力,公域和私域一起优化,全面重构消费者关系,重建消费者信任,实质上是一场对于历史的回归。历史潮流,浩浩汤汤,社会进步驱动的商业规律正在发挥作用,而且,所有的进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逆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