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解最深的风流词人,其实他忧国忧民,坚守气节!

 acerbookstore 2023-01-29 发布于天津

周邦彦是北宋末期的著名词人。说起周邦彦,很多人都会立马联想到他写过很多男女恋情的词作,也会相应地把他想象成一个浪荡不羁、流连于酒楼的风流才子。

其实,周邦彦性格当中固然有着随性的一面,但他忧国忧民、坚守气节的另一面却往往不被人知晓。

周邦彦出生在杭州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官宦之家,父亲为他取名邦彦,是取自《诗经》中的“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意思是希望他能够成为国之佳士。周邦彦也没有辜负家族的期望,从小受家乡文化和父辈的熏陶,他很早就博览百家之书。刻苦勤学再加上天资聪慧,他年纪轻轻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

也许正因为成长于杭州这个繁华的都会,奉儒守官的家庭教养并没有将周邦彦打磨成一个古板的道学家,相反,周邦彦的为人行事都非常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但在儒家纲常占统治地位的宋代,周邦彦的处事风格是为世人所不容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及后来的史料在评价周邦彦时总是指责他落魄不羁,对他没有太多褒扬。

其实,周邦彦也有忧国忧民、坚守气节的另一面。

元丰二年,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奉诏增收太学生,周邦彦正好赶上这个机会,在州县考试中以优秀的成绩被选拔为太学生。于是他辞别故乡,北渡长江来到了都城汴京。

周邦彦旅居汴京时期,也被帝都的享乐生活感染,经常出入酒楼,为歌女们写下了不少声调谐雅的小词,很快就闻名一时。那些出身低贱的歌女们都有着各种不幸或苦衷,一般的上层阶级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而周邦彦却十分同情她们,能够在词中真诚地为其代言,细致地反映她们的情感,因而也赢得了她们的尊敬。

但这些小词并不是周邦彦这时期独有的创作,灯红酒绿的生活没有让他沉溺。周邦彦也在时时观察形势,留心政局,并不断用诗赋来反映社会现实。例如他担心国家边境的安全,就曾写过《天赐白》等长篇诗歌来反映当时的西北战事。王安石变法之后,他又写了一篇《汴都赋》来赞颂新法的推行。宋神宗读了他的《汴都赋》之后十分赞叹,“嗟异良久”,于是令当时的名儒李清臣在大殿上宣读这篇文章,并且还破格提拔周邦彦为太学正。

然而,政坛的形势永远是千变万化的,不久之后,以王安石为首倡导变法的一派逐渐失势。但周邦彦年少气锐,身上还没有沾染那种明哲保身的世故习气,因而他选择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倔强态度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节操和立场,依然对新法表示同情和支持。面对当时势力逐渐壮大的元祐党人,他决不愿低三下四地投靠以换取富贵。这种不受招安、不肯合作的态度惹恼了朝廷新贵们,于是他们就将周邦彦降职外放了。

在离开汴京之时,周邦彦回忆起自己在这里八年来的生活,原以为自己能有一番作为,如今却不得不另寻安身之处,前程未卜。遥望汴河堤上的柳树也在浓雾中轻摇,似乎是在为自己送别。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兰陵王》:

'

兰陵王·柳

北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

后世的人多以为周邦彦风流浪荡,没有追求,实在是对他极大的误解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