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视频欣赏,建议在wifi环境观看 《柳毅传书》故事源于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柳毅与龙女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充满了人间社会的清新气息,突出表现了以义为重、以情至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004年7月17日,为了表现中华民族悠久的民间文学风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民间传说—柳毅传书》特种邮票。 这套邮票的4枚图案,选取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情节,采用工笔重彩手法,并借鉴古代壁画的风格,经过精心绘制,刻画出的人物性格个个鲜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民间传说《柳毅传书》的主题。设计者对画面背景没有做过多的处理,既避免了画面太乱,又突出了人物形象。在人物的服装上,以唐朝服饰为基础,并吸取了神话故事夸张变形的特点。在色彩方面,设计者力求在同类色中找变化,用暖色调统一画面,而且采用了一点对比色,使画面显得比较明快。 《龙女托书》(4-1),图案描绘了龙女在泾河北岸托柳毅代传家书的情景。画面上柳毅双手紧握龙女的家书,回首望着站在荒郊之上的龙女,面部既流露着深深的同情,又表现出一定会替龙女将书信传达的承诺;龙女低首抚腮,愁容满面,充满着悲伤之情。背景中有柳毅骑坐的马匹,龙女放牧的羊只和荒郊盛开的野花,点明了龙女所处环境的恶劣。 《传书洞庭》(4-2),图案描绘了柳毅将龙女书信送达洞庭龙宫时的情景。画面上,洞庭老龙王拱手相迎,柳毅双手将龙女家书呈上;老龙王身后站着龙王小弟钱塘君及手捧鲜果的龙宫侍女,虽然人物形象各异,但每个人的脸上都表现出复杂而焦虑的心情。 《骨肉团聚》(4-3),图案描绘了龙女获救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画面上,龙宫侍女的乐声悠扬,龙女与母亲相依相偎,老龙王和钱塘君喜笑颜开,人物形象各异,但都喜形于色,沉浸在骨肉团聚的幸福之中。 《义重情深》(4-4),图案描绘了柳毅与龙女最终喜结良缘的场面。画面上,红烛高照,柳毅与龙女紧紧拥抱,既表达了他们喜结良缘,义重情深的幸福心境,也隐隐流露出一种回首往事的沉重心情。 故事内容为:唐代仪凤年间,洞庭龙王的女儿,远嫁泾川龙王的次子,丈夫虐妻成性,将她赶出龙宫,放牧羊群。龙女求助无门,掩面哭啼。落第书生柳毅路遇此事,慨然代龙女传书报讯。龙女遂得叔父钱塘君营救,与家人团聚。龙女感谢柳毅大恩,心生爱慕,龙王也想将女儿嫁与柳毅。柳毅仗义执言,传书本无私念,拒绝这桩婚事。柳毅回家后先后娶了两位夫人都不幸去世。后与貌似龙女的一渔家女成婚,发现此女就是龙女。从此,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故事富于想象,情节曲折,结构谨严。柳毅的正直磊落,龙女的一往情深,钱塘君的刚直暴烈,性格刻画颇为鲜明。这个传奇故事对包办婚姻作了愤怒的批判,表达了婚姻自由的理想,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央视 | 空中剧院 | 粤剧《柳毅传书》 《柳毅传》虽然故事还没有脱离六朝小说鬼神志怪的传统,但却充满了人间社会的清新气息。在晚唐已广为流传。后世改编为戏曲者,有元代尚仲贤《柳毅传 书》、明代黄惟楫《龙绡记》、许自昌《橘浦记》、清代李渔《蜃中楼》等。现代剧《龙女牧军》和《张羽煮海》,也都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变而成的。1962年越剧《柳毅传书》被拍成电影,使故事更广为人知。故事歌颂了柳毅的见义勇为和龙女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他们的情操和爱情,即使对现在的人们仍有教育意义。 现全国有柳毅传书故事地五六处,其中,湖南岳阳君山柳毅井和江苏苏州东山柳毅井的流传最广泛。君山柳毅井,亦称桔井,位于君山龙口内龙舌的根部,深10余米,井壁上书“柳毅井”三个隶体大字。在离井水约5米处辟有一斜坡甬道,有石阶逐级而下,伸入井水下。传说柳毅从此下龙宫;井壁刻有一幅手执宝剑的巡海神浮雕,传为柳毅的引路者。井上的柳毅传书亭,为两个长4.2米、宽2米的长方形亭相互交错连为一体,组成双顶鸳鸯结构,象征着龙女与柳毅的爱情。江苏苏州市东山镇的东北翁巷村亦有一口“柳毅井”,附近有龙女庙和白马土地庙,传说柳毅传书时曾在这里系过白马。 央视 | 空中剧院 | 粤剧《柳毅传书》 一周精彩回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