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 - 2016条文说明修订说明《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接地装置施工及 验收规范》GB 50169-2016 ,经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 年 8 月 18 日以第 1260 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范是对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2006 的修订。本规范上一版的主编单位是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现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是广东电力试验研究所、东北电业管理局第二工程公司、湖北电力建设一公司、北京电力建设公司、甘肃送变电工 程公司、上海电力建设一公司、广州供电分公司、乐清市华夏防雷器材厂、武汉岱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欧地安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要起草人是 陈发宇、李谦、孙关福、孙克彬、余祥、穆德龙、雷宗灿、朱有山、马庆林、章国林、汪海涛、屈国庆、宋美云、佟建勋等。本规范修订过程中,编 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为了方便广 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编制组按 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作 了解释。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目 次1 总 则- 34 -2 术 语- 35 -3 基本规定- 36 -4 电气装置的接地- 38 -4.1 接地装置的选择- 38 -4.2 接地装 置的敷设- 39 -4.3 接地线、接地极的连接- 40 -4.4 接地装置的降阻- 41 -4.5 风力发电机组与光伏发电站的接 地- 42 -4.6 接闪器的接地- 43 -4.7 输电线路杆塔的接地- 43 -4.8 主(集)控楼、调度楼和通信站的接地- 45 -4.9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接地- 46 -4.10 电力电缆金属于户层的接地- 46 -4.11 配电电气装置的接地 - 47 -4.12 建筑物电气装置的接地- 47 -4.13 携带式和移动式用电设备的接地- 48 -4.14 防雷电感应和防静 电的接地- 49 -5 工程交接验收- 50 -1 总 则1.0.1 本条阐明了本规范编制的原则:为了保证接地装置的施工和验收 质量而制定。1.0.2 本条明确了规范的适用范围是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的接地装置。考虑高压直流输电己自成系统,直流电力网已有专用规范, 本规范不适用于高压输电接地极的施工与验收。2 术 语2.0.3 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制定 。2.0.7 本条为新增加条文,适用于接地网的设计和测量。3 基本规定3.0.1 接地装置的安装应由工程施工单位按已批准的设计文件 施工,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和监理单位应有专人负责监督。3.0.2 随着技术进步,在接地工程中采用未列入本规范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时 ,要求由甲方组织或委托相关机构组织技术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以满足设计及安全使用要求。3.0.3 电气装置接地工程及时配合建筑施工 ,可减少重复劳动,从而加快工程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3.0.4 原规范中“靠近带电部分金属遮栏平日金属门工中何谓“靠近”不易判定,故 将该条改为“配电装置的金属遮栏”。由于本条各款规定的各部分如不接地,一旦带电将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故列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3.0.5 本条适用的是变电站内的直流回路接地。本条第 2 款,当直流流经在土壤中的接地体时,由于土壤中发生电解作用,可使接地体 的接地电阻值增加,同时又可使接地体及附近地下建筑物和金属管道等发生电腐蚀而造成严重的损坏。经现场调查,删除原规范“三线制直流回路的 中性线宜直接接地”内容。3.0.6 由于接地装置采用铜等材料越来越多,相同或不同材质的材料之间的可靠连接焊接尤为重要,本条不但规定 电气装置(或其接地线)与接地网连接应可靠,而且规定扩建工程的接地网与原接地网之间应按设计不少于两点连接。3.0.7 接地装置的导通 等试验验收,应在接地装置施工后且线路架空地线尚未敷设至厂(立的进出线终端杆塔和构架前进行。线路架空地线和架空光纤地线(COPGW) 引入厂(站)并完成安装,会导致接地电阻测试时无法完全将架空地线与接地装置隔离,其一是光纤地线由于其结构原因难以解除与接地装置的联接 ,也无法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其二是施工单位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将接地装置外延部分与出线终端杆塔或其接地装置进行连接,以加强降阻效果,即 使解开架空普通地线在构架处与接地装置的连接跳线,也不能保证其与接地装置完全隔离。在这种条件下测量的接地电阻值比实际值是偏小的,而偏 差量又无法给出,严重影响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对接地工程的评价、验收工作;其三是接地装置施工后尽快进行相关验收测试工作,以便及时发现不 合格项并在投产前有条件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3.0.9 本条文规定了附属于已接地电气装置不需要重复接地的部分。由于原规范条文中“干燥 房间、场所”不易判定,本次修订取消原条文中“附属于已接地高压电气装置和电力生产设施上二次设备的下列金属部分可不接地”中的相关内容。 删除原规程条文中1、2、4、6款中不容易掌握与控制的内容。3.0.10 本条与原规范相同,规定接地线一般不应作其他用途,如电缆架构 或电缆钢管不应作电焊机零线,以免损伤电缆金属护层。4 电气装置的接地4.1 接地装置的选择4.1.2 本条明确规定了可作为交流电气 设备接地的自然接地极。4.1.3 设置将自然接地极和人工接地极分开的测量井,以便于接地装置的测试。4.1.4 热镀钵钢接地极在我国 接地装置中已普遍采用,且在土壤条件较好地区使用效果良好,对土壤腐蚀性强的地区可采用铸覆钢或铜覆钢。铮覆钢即作为芯体的钢表面被钵连续 包覆。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连铸、冷拉两种,目前其常规产品的钵层厚度可达到0.5mm~ 3mm。而铜覆钢即作为芯体的钢表面被铜连续包覆, 主要生产工艺包括连铸、电镀、冷拉三种,目前其常规产品的铜层厚度可达到 0.254mm~1mm ,其在大多数土壤中与紫铜腐蚀速率相当 ,且价格比铜便宜,当然接地极材料选用还要因地制宜做好技术经济比较。4.1.5 本条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T 500650 条文中规定的为最小规格。4.1.6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壤腐蚀率逐步加重,在总结实验室土壤对热镀铮钢腐 蚀性试验结果基础上可得热镀钵钢年腐蚀速率为 0.03 mm/a ~ 0.065mm/a。因此相关单位选用热镀悻钢和铮覆钢应按接地装 置设计年限选择镀层的厚度。4.1.8 金属软管、管道保温层的金属外皮或金属网、低压照明网络的导线铅皮以及电缆金属护层等强度差,又易 腐蚀,作接地线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事故,因此严禁使用。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4.1.9 对金属软管两端采用自固接头或软管接 头作了规定,目的是保证连接可靠,并强调金属软管两侧的两个软管接头间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4.2 接地装置的敷设4.2.1 接地极顶面 埋设深度不宜小于0.8m ,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 50065 修订的。4.2.2 系统故障时,为确 保人身安全,规定接地网的敷设要符合三点要求。参照了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 50065 的有关条款和相关反措 要求,以保证均压以及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满足设计和运行要求。4.2.3 为防止接地线发生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运行经验证明本条规定是可 行的和必要的。4.2.4 加装断接卡的目的是便于运行、维护和检测接地电阻 8 接地装置由多个分接地装置组成时,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接地 井及便于分开的断接卡。另外增加扩建接地网时,新、旧接地网的连接通过接地井多点连接,且电气连接要良好,以便真实地反映新、旧两块接地网 的接地电阻。4.2.5 外取回填土时,不重视质量会造成接地不良,故本条明确规定以引起重视。在回填士时应分层穷实,对室外接地、山区石 质地段或电阻率较高的土质区段的回填工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了接地极敷设前对开挖沟的处理,增强了可操作性和检查依据。4.2.7 本条是 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绝缘导线和裸导体的颜色标志》GB 7947 制定的。4.2.8 本条主要考虑对生产维护检修带来方便。4.2.9 如接地线串联使用,则当其中→处接地线断开时,其后面串接的设备将失去接地,为避免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规定“严禁在一条接地线中串接两 个及两个以上需要接地的电气装置”。本条列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4.2.10 本条文将原条文中关于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装置的接地 线有关要求归总,并增加部分重要设备的接地要求。1 规定了发电厂、变电站应专门敷设单独接地线直接与接地汇流排或接地网相连接的电气装置 。2 规定了不要求专门敷设单独接地线的电气装置,但仍应保证其全长为完好的电气通路。3~ 6 规定了发电厂、变电站重要设备和设备构架 等两点接地的要求。7 对电气设备附属的箱、柜、盒的接地提出要求。4.2.11 连接线短,在雷击时电感量减小,能迅速散流。4.2.1 2 为避免干式空心电抗器的强磁场对周围铁构件的影响,周围的铁构件不应构成闭合回路,以免产生涡流引起发热。4.2.13 本条根据现行 国家标准《电热设备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0 的有关规定制定。增加了与高频滤波器相适的射频电缆应全程伴随 100mm2 以 上的铜质接地线的规定。4.3 接地线、接地极的连接4.3.1 接地极的连接应保证接触可靠。当接地线与接地网为异种金属连接时,如铜覆 钢与镀抨扁钢,可采用放热焊接,接头处应涂刷沥青防止电化学腐蚀。4.3.3 为延缓接地极的腐蚀,热镀辞钢焊接的接头和热影响区处均应采 取措施恢复镀怦层,涂层涂装要求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地下金属构筑物防腐技术导则》DL/T 539404.3.4 焊接不良不仅 会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会加速接地网接头部位的腐蚀,因此对接地线、接地极搭接焊的搭接长度作出要求,以保证焊接良好。4.3.5 针对服役 工况对放热焊接接头的质量做了具体规定。4.3.6 铜或铜覆钢等金属绞线用压接端子与接地极连接,目的是保证电接接触良好。4.3.8 本条对电缆桥架的接地作了规定,目的是保证接地导通性良好。电缆桥架的接地在设计文件及桥架制造厂的说明书中一般有要求。4.3.9 本条 为金属电缆桥架的接地连接要求,目的是保证金属电缆桥架接地系统的电气通路导通性完好,以及电气接触良好。4.3.10 制定本条的目的是 保证 GIS 设备就近以最短的电气距离接地, GIS 重要设备(接地开关、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接地良好,GIS 接地母线与主接地装置 良好以及电气接触良好。当盆式绝缘子外圈有金属层可保证与法兰良好的接地导通时,法兰片间可不用跨接线连接。4.3.11 对本条说明如下 :1 本款引自现行国家标准《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GB 755-2008 的第11.1 条,为了保证电机接地故障时保护接地线有足够的 容量。2 本款引自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型旋转电机通用安全要求》GB 14711-2013 的第 9.5 条,为规定接地螺栓应专用,如 接地线接在风罩、吊环、地脚螺栓或其他紧固螺栓上不可靠。4.4 接地装置的降阻4.4.1 本条提出了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接地电阻的 基本方法。实践中应注意,各种降阻方法都有其应用的特定条件,在使用过程中也宜相互配合,以获得明显的降阻效果。考虑到垂直接地极间的屏蔽 作用,深井施工时部分深井可打成斜井。4.4.3 在季节冻土或季节干旱地区,其表层土壤电阻率会随季节发生很大变化,但其深层土壤的电阻 率基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可采取本条文所列降阻措施。4.4.4 目前降阻材料在我国接地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效果不 尽如人意,本条所列现行行业标准《接地降阻材料技术条件》DL/T 380已对降阻剂和接地模块等材料的常温电阻率、进行冲击/工频电流耐 受试验后电阻率值的变化要求及理化性能作了规定,相关单位可据此对降阻产品进行考核选用。4.5 风力发电机组与光伏发电站的接地4.5. 1 风力发电机组接地按功能可分为系统接地、保护接地和雷电保护接地。当接地电阻值超出允许值时,按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改善措施。根据《风力 涡轮发电机系统 雷电防护》 IEC TR 61400-24第 9.1.1 条的规定,风机的接地电阻值达到 10Ω,可不再考虑外引接 地,即风机防雷接地可以不大于 10Ω为限,因此风机防雷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按不大于 10Ω 执行。4.5.2 对本条第 4 款说 明如下:地面光伏方阵的光伏组件安装在开阔的户外,易遭雷击。如采用传统的避雷针进行防直击雷保护,则需设置数量较多的监雷针,而我国地处 北半球,儿其是在冬季避雷针会造成对光伏组件遮挡阴影,不仅使光伏组件发电效率降低,还会降低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如金 属边框满足一定要求时(边框材质采用铝板、铝合金时,厚度不小于0.65mm ,采用不锈钢、热镀悻钢时,厚度不小于 0.5mm ;且截 面不小于 50mm勺,则能满足 50kA~100kA 的雷电流的冲击和热稳定要求。经过对国内几个主要光伏组件生产厂家的调查,和已投 产的光伏发电场运行的现状,尚未发现光伏组件遭受雷击而毁坏的。因此,采用光伏组件的金属边框作防直击雷的接闪器,其金属支架作接地线作为 防直击雷措施是可行的。4.6 接闪器的接地4.6.1 设置断接卡便于测量接地电阻及检查接地线的连接情况。2 目前镀钵制品使用较为普 遍,为确保接地装置长期运行可靠,强调了提高材料防腐能力的要求,均应使用镀钵制品。地脚螺栓的规格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输电杆塔用地脚螺 栓与螺母》DL/T 1236-2013 选用。4 4mm 厚的金属筒体不会被雷电流烧穿,故可作为避雷针的接地线。5 ~ 7 参照现 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 50065 制定。雷击避雷针时,避雷针接地点的高电位向外传播 15m 后,在一般 情况下衰减到不足以危及 35kV 及以下设备的绝缘;集中接地装置是为了加强雷电流散流作用,降低对地电压而敷设的附加接地装置;“地中 距离”是指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网与变配电站的主接地网间在地下的最近距离。4.6.2 本条要求是防止静电感应的危害。4.6.3 构架上避雷针和避雷线落雷时,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但将电缆的金属护层或穿金属管的导线在地中埋置长度大于10m时,可将雷击时的高电位 衰减到不危险的程度。4.6.4 为防止发电厂和变电站的避雷线断线,本条规定避雷线档距内不应有接头。4.6.5 为保证施工中的人身、 设备及建筑物的安全,规定接闪器及其接地装置采取自下而上的施工程序。4.7 输电线路杆塔的接地4.7.1 ~ 4.7.4 这几条是参 照国家现行标准《杆塔工频接地电阻测量》DL/T 88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 50065 制定的。分别针对不同 土质情况和土壤电阻率,规定了有避雷线的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的形式、接地极埋设深度,以及对杆塔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对于土壤 电阻率 ρ 超过 2000Ω?m的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当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接地电阻很难降到30Ω时,规定可采用 6 根~ 8 根总长 度不超过 500m 放射形接地极或连续伸长接地极。4.7.5 接地装置采用放射形接地极时,放射形接地极长度太长,将影响降阻(尤其是 冲击接地电阻)和散流效果,本条规定了几种士壤电阻率下,每根放射形接地极的最大长度。4.7.6 本条规定了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杆塔接地 装置降阻的若干方法。4.7.7 在居民区和水田中的接地装置易受外力破坏,敷设成闭合环形一方面是形成连通的接地网,同时也起到了提高可 靠性的作用。4.7.8 在室外山区等特殊地形情况下,放射形接地极很难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直线敷设。同时,参照现行国家标准《110kV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33 中的相关规定,以及相关单位对接地装置评级记录表表格填写的要求,不论接 地装置受地质地形条件限制局部修改与否,均应将现场接地装置实际敷设简图绘制在记录表,方便检修维护。4.7.9 本条是对在山坡等倾斜地 形敷设水平接地极的专门要求,主要目的是考虑线路长期的运行维护工作,防止接地极的外露腐蚀生锈和外力破坏。规定因填土应清除影响接地极与 土壤接触的杂物并芳实,是为了防止接地极受雨水冲刷外露,腐蚀生锈;规定水平接地极敷设应平直,是为了保证与土壤更好地接触。4.7.10 本条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11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33 对接地极焊接长度的要求进行规定。 接地线与杆塔的连接,既要考虑施工又要考虑运行维护,所以应同时考虑接触良好可靠和便于测量接地电阻。4.7.11 因为在室外,尤其是耕 地、水田、山区等易受外力破坏的地方,经常发生接地线被破坏等情况,所以要求架空线路杆塔都应与接地极连接,通过多点接地以保证其可靠性。 4.7.12 本条的目的是防止当雷电击中架空地线,由于接地不良而引起的资瓶闪络烧坏间断跳闸、导线或地线烧断、设备烧损等事故,所以要 求架空地线应可靠接地。4.7.13 混凝土电杆接地线从架空地线直接引下时,规定接地线应紧靠杆身,并应每隔不大于 2m 的距离与杆身 固定一次,既保证了接地线施工工艺美观,也确保电气通路顺畅。4.8 主(集)控楼、调度楼和通信站的接地4.8.1 主(集)控楼、调度 楼和通信站与同一楼内的动力装置、建筑物避雷装置共用一个接地网,以避免不同接地网间因流过雷电流或故障电流后地电位不同引起的反击,以及 达到均压和屏蔽等目的。4.8.4 本条的目的是使发电厂、变电站或开关站的通信站的接地装置与厂、站的接地网更好地连接。4.8.5 本 条规定了各类设备保护地线、导线屏蔽层的接地线截面的要求。4.8.6 本条的目的是将连接两个变电站之间的导引电缆的屏蔽层在沿途的雷电 、工频或杂散感应电流有效世放入地。4.8.7 本条的目的是将引入通信机房室内屏蔽电源电缆、屏蔽通信电缆和金属管道沿途的雷电、工频或 杂散感应电流有效泄放入地,阻止将上述感应电流引入机房。4.8.8 本条的目的是保证微波塔接地装置与机房接地装置联结良好,成为一个整 体,达到均压的目的。4.8.9 本条的目的是将微波塔上同轴馈线金属外皮上沿线的雷电感应电流有效泄放入地,阻止将雷电感应电流引入机房 。4.8.10 本条的目的是保证微波塔上航标灯电源线沿线雷电感应电流有效泄放入地,阻止将雷电感应电流引人机房。4.8.11 本条规 定了直流电源的接地要求。4.9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接地4.9.1 本条参照了现行国家标准《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 B/T 14285-2006 中第 6.5.3 条中第 2 款的相关规定。随着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系统短路容量也越来越大,短路时的 入地电流最大可达到几千安,即使接地电阻达到了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150 的相关要求, 在短路点仍然会产生上百伏的电压。如果二次系统直接接入一次系统接地网,不仅对二次设备会产生较大危害,而且对双端接地的控制电缆屏蔽层来 说,在屏蔽层两端的电压差会产生不平衡电流,该电流所产生的交变磁场将会在电缆芯线上产生一个交变的电压,严重时将会影响二次设备的正常运 行。对继电保护及有关设备,为减缓高频电磁干扰的相合,在有关场所设置等电位接地网的规定。4.9.2~ 4.9.4 这几条参考国家电网 公司及华北电网继电保护等电位接地网敷设的相关经验制定。4.9.5 本条是对控制等二次电缆抗干扰屏蔽接地措施的相关规定。4.9.7 木条参照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6 的相关要求制定。4.10 电力电缆金属于户层的接 地4.10.1 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 50217-2007 中第 4.1.9 条的相关规定。4.10 .3 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2006 中第 6.1.9 条的相关规定。 4.10.4 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2006 中第 6.1.2 条的相 关规定。4.10.5 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 2006 中第 6.2.9 条的相关规定。4.11 配电电气装置的接地4.11.1 要求接地装置设置成闭合环形,一旦中间遭损坏断开不影响电气装置接地。4.1 1.2 由于接地装置有多种材料可供选择,而不同材料的敷设、连接要求也不同,因此应符合本规范第 4.3 节和第 4.4 节的规定。4 .11.3 接地导体与变压器中性点的连接应牢固可靠,否则可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性和安全性。4.11.6 本条是根据 TT,IT 接地 型式的特点而提出的。4.12 建筑物电气装置的接地4.12.1 建筑物接地装置通常会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网(或桩基)为自然接地极,同 时还可能在建筑物四周敷设人工接地装置,因此,具体如何设置应遵照设计要求。4.12.2 建筑物电气装置的系统接地、保护接地及建筑物的 雷电保护接地等接地装置,由于场地限制通常难以完全分开,因此应采用同一接地装置。各种接地由于功能不同对接地电阻值也会有不同要求,当采 用同一接地装置时应满足其中最小值要求。4.12.7 通过电源 PE 线而实现低压电气装置外露导电部分的接地是最容易实现的,而且由于 PE 线与相线、中性线一起敷设,当发生接地故障时,回路阻抗相对比较小,故障电流较大,有利于提高防护电器的灵敏度。4.12.10 最小值的规定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规范》GB/T 50065 制定的。4.12.11 辅助等电位、局部等电位联结线 截面积最小值的规定是依据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等电位联结安装》 02D501-2 制定的。4.13 携带式和移动式用电设备的接地4 .13.1 因携带式用电设备经常移动,导线绝缘易损坏或导线折断,危及人身安全。因此要求应有专用的绝缘多股软铜绞线芯线进行接地,并要 求使用绿/黄双色绝缘多股软铜绞线进行接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 导体颜色或字母数字标识》 GB 79 47 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的规定。参照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因移动式用电设备与携带式用电设备的使用负荷不同,要求移动式用电设备采用截面积不少于 2.5mm2 的绝缘多股软铜绞线,携带式用电设备的接地线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5m旷的绝缘多股软铜绞线。该截面要求是保证安全需要的最低要求。4.13.2 保证了移动式用电设备的金属部位有可靠的保护接地,利用自然接地极能节省人力和材料。但在利用自然接地极前,除应检查自然接地极与用电设备之间的连接情况外,还应校验自然接地极的热稳定、接地电阻是否满足规程规洒的要求,以确保自然接地极的安全使用性能。4.13.3 条文中明确了可不另做保护接地的两种情况,因为这两种情况在发生碰壳短路时人体与大地间无电位差,不会发生触电危险。4.14 防雷电感应和防静电的接地4.14.1 ~ 4.14.2 参照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 50065 2011 中第 4.5 节的相关规定制定。5 工程交接验收5.0.1 本条规定了验收时应检查的项目。第 5 款要求接地阻抗、接地电阻测量应注意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符合规定,实测值应符合设计规定值。5.0.2 本条规定了在交接验收时应提交的资料和文件。原规范中“实际施工的记录图”修改为“符合实际施工的图纸”,增加了“接地器材、降阻材料及新型接地装置检测报告及质量合格证明”的内容。检测报告由生产企业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