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离日记 || 有些事,第一次害怕正常,第二次就有经验了

 四月的小屋丫 2023-01-29 发布于湖北
每晚九点,不见不散

🧡

🪶

楼上五雷轰,门外车轮滚滚。
很难平静。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出舱。其实,被送回来也是稀里糊涂的。被大数据选中的幸运儿,村委说那趟火车有个阳性的。于是,我成了密接。
点开健康码,成了红色。
大喇叭不定时地播报着离舱的消息:“应办的140号出来,接你们的大巴来了。”大巴?40号?我是多少号,浑然不知。
被困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不会提前通知离舱,也不会跟你说接到哪里去。就像是一个个躯体,被安排着,在不同的地方禁足。
开饭的时间不固定。听着群里的安排,在门口放一张凳子,用于搁饭。实际却是被要债一样的敲门声惊吓,要是房间没有回音,他们就不给饭。
大白不全是正式的工作人员,这里的正式是说医护人员。从入住的经验来看,大抵是从社会上招募的成年人。
之前写到管理失当,后来想了想,不太准确。管理混乱的背后,还有一群不服从管理的人群。很多回乡的务工者,大都是劳力劳动者。他们看不懂单子,也不知道怎么填,还有一大部分人不会写字,不会扫码等等。
高科技对这些人非常不友好,被抛弃的人群逐渐被社会遗忘,正如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清退政策下,农民工何去何从?
🪶
没有感同身受,只有默默接受。
直到今天,我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使是朋友,即使无时无刻关注着你的动态,她们对你的生活处境还是模糊的。
被送进方舱后,收到了很多关心。可不知为啥,有一种大家只是好奇你的经历的感觉,一句一句地解释着,就像是回答问题一板一眼。
被隔离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安全。
隔离区才是最危险的地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在村里,一个人一百多平的房子,足不出户,安全性更高。
大家都能想到的安全法子,估计上面的人自然也考虑过,可是为什么还是要集中隔离。有人说,村里的人当不了家。
有一件事让我觉得奇怪,早上发放物品的时候,我打开门,对远处的大白呼喊。正在收拾门口垃圾的大白跟我聊起了天。
“你拿了生活用品的吗?”(虽说是发放,但是他们总是会问一句,你怎么用得这么快,他们说一卷纸要用三天)
“拿了,但是垃圾袋用完了。”
“你跟他们说你没拿,你是昨天刚来的。”
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虑。一是他为什么要帮我;二是他怎么知道我昨天来的。昨天晚上黑咕隆咚的,大家都戴着口罩,他怎么认识的我。
想了一下就忘记了这事。到了晚上,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一如往常,打开门,拿饭。意外的是 凳子上有三盒,叠加起来的。我顺手拿起上面的两盒,剩下的是一盒菜。我以为是放多了,朝着大白喊。
大白过来了,是那个人。
“多放了一盒菜。”这个时候我才注意到盒子上面用记号笔写着我的房间号。我有点心慌了。
“不是多放的,这个好吃,你拿去吃。”心里更加害怕了,一万个下药的镜头从脑海闪过。
“不用了,我吃得饱,谢谢。”火速关门,反锁。
这一刻,我怕了,非常非常害怕。洗手的瞬间,冷静了一丢丢。打开菜盒,饭盒,心里还想着刚刚的事儿,一点胃口都没有。
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多想了,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不舒服了。
正好BB的电话来了,他也很担心,说别人的东西不能吃,现在很多人冒充大白,要保护好自己。
后来我的理智让我平静了一些。二十四小时的电子监控,昼夜白灯通明,至少我在反锁的房间里是安全的。
再退一步看,他在饭菜里面做手脚的可能性不大。都是大锅饭,大锅菜,一样的包装,只要没有在饭盒上写字,大概率也是正常的。
再不济,我就一天吃一顿(早餐有鸡蛋)。科学证明,三天喝水不会死人。
总而言之,我还是保住了命。
🪶
刷到了一条朋友圈。
最近一段时间手机用得少,看书的时间变多了,内心也愈发平静。
我是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读书能力出现问题的?大概是从拿起书,发现眼睛竟然没办法聚神的时候,我就意识到电子产品用多了,已经开始损耗我的阅读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了。
最开始回归纸质阅读的时候,我需要用笔去点着字,纠正自己囫囵吐枣的阅读恶习,这段时间已经好多了,读书可以平复人的心情、缓解思虑,若能手不释卷,则能内心平静!
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当我无法长时间学习的时候,当我总是想着玩手机的时候,当我只想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考的时候,我意识到,学习的能力在逐步退化。
手机好玩,是因为大数据把你想看的东西在一秒钟准时送达,让你不停地沉浸在喜欢之中,并以为世界就是这样,回到现实,你会发现都不如手机懂你,也没有手机好玩。
我尝试着让自己忙碌起来,脱离手机的忙碌。专注自己的生活,多关心身边具体的人和事,你每天能接触到的也都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只有这些人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拉你一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