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在湖南,辣是一种语言02
2023-01-29 | 阅:  转:  |  分享 
  
在湖南,辣是一种语言剁椒,对湖南人来说,是最亲切的辣椒形态。先将新鲜辣椒洗净,晾晒后,去蒂剁碎,再加入大蒜、姜、盐或者白酒,装进坛中腌制,制
作出“鲜咸味辣”的口味。一坛色彩艳丽的剁椒,混杂着鲜红的汁水,湖南人光看这画面,就已经爱上了。在湘菜的世界里,没有人不爱剁椒。剁椒
既是宠儿,也是百搭款,无论什么食材,放上几勺剁椒,就能散发出湘菜的香味。剁椒鱼头是湖南传统名菜,肥美的鳙鱼遇上鲜红的剁椒,也是辣椒
与当地物产完美结合的典范。如果剁椒鱼头是湘菜经典的“排面”,那么辣椒炒肉就是普通湖南人的乡愁。青红辣椒和猪肉,两种平凡的食材碰到一
起,成了湖南人可以吃一辈子的下饭美味。肉嫩椒香,油脂入味,一道菜还被开发出了许多吃法:早上一碗辣椒炒肉粉,中午一份辣椒炒肉盖饭,晚
上一个辣椒炒肉卷饼,一份辣椒炒肉,可以从早吃到晚。长沙本地有一家餐厅,靠着辣椒炒肉成为了当地美食名片,一年能卖出100万份辣椒炒肉
。辣,像是湖南人随便谈着家常,一不小心就谈出了骄傲的名声。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湖南人同好一辣,但因风土民情的差异,嗜辣程度和烹
辣技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湖南是中国吃辣的中心,那么邵阳就是湖南吃辣的中心。论猛辣之冠,非邵阳莫属。邵阳人性格刚烈,是湖南人个性鲜明的
代表,那里人吃辣的能力更是超乎想象。一碗又香又浓又辣又爽的邵阳米粉,对邵阳人来说,俨然一种价值取向般的存在。湘西土家人极喜食辣,有
“辣椒当盐”的说法。土家族人居住的地理条件不佳,吃辣有利于御寒、健脾胃。那里每家每户都晒干辣椒,以备冰冻雪封、农忙季节和蔬菜淡季食
用。辣椒的地位不是佐料,而是最常见的蔬菜,长期盘踞在人们的餐桌上。外人认识湘菜,容易陷入误区,以为湘菜就是辣,别无他味。辣,的确是
成就湘菜的要素,然而湖南的辣,不是一辣到底,而是层次分明的辣:酸辣,油辣,脆辣,鲜辣,苦辣……粗一尝,都是辣味,但细细品尝,五味俱
全。湖南厨师擅长驾驭辣味,既考虑市肆、宴会、家常等不同对象,又注意地域、气候、季节,还有原料、菜式的因素,使辣分出清浓、轻重层次,
适当用辣,辣而不燥,“盖味而不抢味”。湖南人在辣椒的掩盖下调和百味:湖鲜、海鲜、鲜笋、鲜菌,乃至本地特产的豆豉、腊味、菜油、菌油等
风味,都能从辣中透溢出来。这种功夫,惟在三湘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世纪末,一曲《辣妹子》唱红了大江南北。一个“辣”字,令热情泼辣的湖南
妹子,在人们心目中活灵活现。倒也说不清,是湖南人因为性情火爆,所以爱吃辣椒;还是湖南人因为爱吃辣椒,所以性情火爆。无论如何,湖南人
坚忍刚烈、骁勇强悍的性格,恰与辣椒的气质相通。辣椒与“辣人”,一拍即合。红火饱满的辣椒,在湖南这片土地上,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饮食文化也影响了一方水土。民间有言:近代湖南有两大土特产,一出辣椒,二出名人。不过说来奇怪,在中国古代史上,
湖南人是比较沉寂的,《二十四史》记载的名人中,湖南人的比例还不足一成。但是近三百年来,湖南人在各领域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是不是辣椒
刺激了不甘寂寞的湖南人?从小在辣的环境下长大,湖南人也养成了不怕艰苦、刚猛热烈、敢为人先的性格。食辣的文化,融汇在气势磅礴的湖南山
水中,也流淌在湖南人蛮霸、火爆的血液里。湖南人的辣劲,就是一种勇敢豪爽、敢想敢做的精神。近代湖南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在中
国各省份中尤为突出。《西行漫记》里提到,有一首叫《红辣椒》的歌曲在当时很受欢迎:“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不满,
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湖南民歌唱道:“远方的客人莫见笑,湖南人最爱吃辣椒。”不过,时至今日,不仅是湖
南人爱吃辣,吃辣在全国内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比如,上世纪90年代,口味虾走上了湖南人的餐桌,并且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成为全国人民喜
闻乐见的“麻辣小龙虾”,并且影响着原本不嗜辣的地区:上海、宁波、北京、广州,这些原本的淡食区或轻辣区,都入围了最能吃小龙虾的城市榜
单。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也有数不胜数的湘菜馆,鲜辣的口味、家常的性价比,令湘菜在每个角落飘香。几百年前,辣椒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
的饮食文化。今天,湖南人把辣味推向了全国,也在促进着各地之间的交流。辣,不只是湖南人的眷恋,也成为了中国人舌尖上的欢愉。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