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光猫和路由器搭配方式①---小“猫”大“鹿”(用户喜欢) 在早期ADSL时代和后来的PON时代初期,都主要使用这种搭配方式。小“猫”(modem)功能非常简单,纯粹是个二层透明设备,非常乖,除了信号调制解调和光电转换之外,啥事都不干。用户拨号、网关、上网控制、WIFI接入等所有功能都齐聚于大“鹿”(路由器)上。 小“猫”大“鹿” 的具体说明和优缺点如下图: ![]() 这种模式分工明确,组网简单清晰,网速快如闪电! 光猫和路由器都干着自己最擅长的事,用户家里所有终端都在一个局域网内,互通性好,用户上网只需路由器做一次NAT,速度快。光猫由运营商提供,但功能简单,干的事情也少,所有复杂的功能集中到路由器上,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购买各种级别的路由器。 ![]() 小“猫”大“鹿”就这样和谐地过了一年又一年…… 突然有一天,运营商不干了,因为运营商提供的这只小“猫”是“透明”的,无法远程管理,而路由器是用户购买的,更无法统一纳入管理,这样运营商就缺乏对用户侧网络质量进行分析和故障排查的“抓手”。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用户对网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故障修复时长的要求越来越短,这让运营商很犯难,如果每一个故障都要派人上门处理,很显然是不现实的。 ![]()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运营商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需实时监测用户家庭侧组网,以便建立更完善的IT系统,支撑更快的故障修复速度,所以推荐一种更好的组网方式,叫“智能组网”或“组网”之类的名字,把运营商提供的光猫的功能做大做强,把用户自行购买的路由器功能弱化,即从《小“猫”大“鹿” 》向《大“猫”小“鹿” 》演进。 ![]() 二、光猫和路由器搭配方式②---大“猫”小“鹿”(运营商喜欢) 在这个模式下,大“猫”(modem)的功能非常强大,除了信号调制解调和光电转换之外,用户拨号、网关、上网控制、WIFI接入等所有功能都齐聚于大“猫”上,小“鹿”(路由器)的功能非常简单,纯粹作为二层透明设备,用于做接入端口的扩展和WIFI信号的接续。 大“猫”小“鹿” 的具体说明和优缺点如下图: ![]() 这种模式分工也很明确,组网也很简单清晰,理论上网速也会快如闪电! 光猫抢了很多原来路由器擅长干的活,用户家里所有终端都在一个局域网内,互通性好,用户上网只需路由器做一次NAT,速度快。光猫由运营商提供,功能统一且相对稳定。 只是,用户愿意自己掏钱买一个1000块钱的路由器,但运营商不会给每个用户都配置一个1000块钱的光猫(你一个月网费才多少?),所以,这个模式赋予大猫太多的责任,要大猫去抓捕野猪水牛,又只给大猫吃草,大猫不堪重负,难免有点有心无力。 ![]() 三、光猫和路由器搭配方式③---中“猫”中“鹿”(撕裂的现状) 光猫是运营商提供的,路由器是用户自行购买的;用户喜欢使用小“猫”大“鹿”模式,运营商期望使用大“猫”小“鹿”模式,但谁也无法强制谁,就在这样的拉扯中,诞生了撕裂的现状——中“猫”中“鹿” 模式。这个模式下,光猫和路由器均不是“透明”的,谁也不服谁,大家都在做三层转发,所以在家庭内部诞生了2个局域网,用户上网要经过两重NAT地址转换。 中“猫”中“鹿” 的具体说明和优缺点如下图: ![]() 这种模式分工比较模糊,组网也相对复杂,理论上网速会不如前2种模式! 光猫和路由器相互较劲,大家都工作于三层模式(二层透明模式不好办事),挂在光猫下的设备属于一个局域网,挂在路由器下的属于另一个局域网内,互通性不好,用户上网需要分别在路由器和光猫上做一次NAT,影响速度。 中“猫”中“鹿”模式是运营商和用户都不愿意妥协的结果,此时光猫和路由器分工混乱,两者功能交叉严重,无谓的消耗比较多,不是一种太好的模式。 ![]() 无法手机投屏的原因 小花家的网络正是工作于中“猫”中“鹿”的模式。小花手机通过WIFI接入无线路由器,属于局域网1(192.168.0.0/24),而电视通过网线接入光猫的某一些特定口,属于局域网2(192.168.1.0/24),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局域网,手机投屏时,无法搜索到不同局域网里的可投屏设备,导致投屏失败。 ![]() 无法手机投屏的解决办法 解决这个手机无法投屏的问题有很多种解决的办法,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电视遥控器进行简单设置即可。通过电视遥控器进行如下操作:设置-网络设置-无线设置-搜索到无线路由器WIFI信号并接入-设置无线网络优先。这样,电视也通过WIFI接入无线路由器,和手机都属于局域网1(192.168.0.0/24),这个时候手机就可以搜索到电视,投屏成功。 这样,小花就可以对着电视,开心地和刘畊宏一起跳起《本草纲目》健身操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