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马南度苍生苦!记历史上的胡族南下

 长弓有心 2023-01-29 发布于江西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但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一直来至北方和西北方,而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

胡马南度无疑是古代各王朝的灾难,那我们盘点一下历代胡马南度的状况。

夏朝的主要对外为三苗与东夷,北方威胁未显。

商王朝远未形成后世的统一的大帝国,其疆域只是大致的势力范围,所能直接控制的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其若干方国则只是商势力的据点,商的控制力是比较薄弱的。

西周: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于是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东周:

赵国败林胡、娄烦。燕国大破东胡。

秦: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古境内位于黄河干流以南的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战后,秦朝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措施,包括对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了中原汉民族二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

西汉:

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前后历经130余年。

第一阶段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这一阶段采取了妥协的和亲政策。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战开始,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结束。

第三阶段从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的浚稽山之战开始,至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

第四阶段,从汉元帝即位后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结束。

文章图片1

匈奴入侵

匈奴作为西汉最主要的北方外患,虽然前期比较被动,但汉武帝后基本处于攻势。因此匈奴南下一般也就在云中(今托克托县归呼和浩特所管辖)、代郡(今河北蔚县)、渔阳(今北京市密云)一线,最南也仅至雁门(今山西忻州)一带。

文章图片2

汉匈战争

东汉:

东汉时期,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匈奴由于天灾和内乱又分为两部,分别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韩邪之孙比为单于,与汉朝关系友好。北匈奴立蒲奴为单于,在汉明帝时期一度侵扰汉朝边境,后被击退。章和元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单于被杀,其中五十八部降汉。

三国:

基本上北方胡族被曹魏压制,没有胡马难度现象。

两晋:

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长达13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北方淮河以北区域的汉族基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文章图片3

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率军南下,直接饮马长江。

南朝梁,侯景之乱(公元547年-公元551年)直接占领建康数年。

文章图片4

侯景之乱

隋:

隋大业十一年(615),七月,隋炀帝避暑于汾阳宫。八月初八,东突厥始毕可汗率几十万骑谋劫车驾。十二日,炀帝得报率随员驰入雁门郡城。突厥遂围雁门郡城,时雁门郡属城41,被陷39。后隋援军大集,九月十五日,始毕乃撤军。二十日,炀帝离开雁门郡城。雁门之围解。

唐: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缔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

文章图片5

渭水之盟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军队的精锐东援。吐蕃乘虚而入,当地守军力不能支,河陇、西域之地先后为吐蕃所占。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以吐谷浑与党项20万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队占领长安,拥立吐蕃国舅李承宏(金城公主的弟弟)为帝,蕃军不适应长安秋季的酷热,吐蕃军中疾病流行,加上唐朝勤王之军逼近,吐蕃军入据长安15天而退出长安。

文章图片6

唐蕃形势

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叛唐招引吐蕃攻邠州。永泰元年(765年),联合回纥入侵,回纥军被郭子仪劝退且反击吐蕃军。大历元年(766年),吐蕃攻打原州。大历二年(767年)春,代宗派宦官鱼朝恩和吐蕃会盟,九月,吐蕃攻打灵州,郭子仪、路嗣恭率军防守。大历三年(768年),吐蕃攻邠州、灵州,马璘、李抱玉、白元光、李晟率军抵御。宰相元载建议,郭子仪的朔方军镇守邠州,马璘率领安西四镇军镇守泾州。

大历四年(769年),吐蕃攻灵州,留后常谦光击退。大历五年(769年),吐蕃攻永寿。大历六年(771年),吐蕃攻青石岭。大历七年(772年),吐蕃攻灵州。大历八年(773年),吐蕃攻灵州,浑瑊败于宜禄,马璘败于盐仓,段秀实坚守邠州。之后,郭子仪检讨了责任,浑瑊、马璘在百城、潘原截获了吐蕃掠夺的辎重。 大历十年(775年),吐蕃攻陇州、泾州,马璘和刚刚入朝的幽州节度使朱泚率兵抵御。大历十一年(776年),吐蕃攻石门镇。大历十二年(777年),吐蕃攻原州、坊州、盐州、夏州,郭子仪派李怀光抵御。大历十三年(778年),吐蕃大将马重英攻灵州、庆州、盐州、银州、泾州。唐朝军队疲于应付吐蕃的扰边,无力处理安史之乱的善后,导致了河北三镇的作大,藩镇割据的形成。

五代:

后梁建立时,北方尚有晋王李克用、燕王刘仁恭,契丹无法直面后梁。后唐时,基本对辽国保持攻势。

后晋时,石敬瑭以出卖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成为儿皇帝。天福九年(944年,契丹会同七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开运二年(945年,契丹会同八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打败契丹。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辽太宗于大同元年(947年)二月初一日穿着通天冠、绛纱袍,登东京皇宫正殿,接受胡汉百官朝贺。

文章图片7

契丹灭后晋

后周时,柴荣对辽处于攻势,并驾崩于攻辽途中。

宋:

两宋,崇文抑武,造成军事较弱。先后面临辽、西夏、金、蒙古的边患压力。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文章图片8

澶渊之盟

宋夏战争分为五个阶段:

文章图片9

北宋、辽、西夏

第一阶段,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北宋三战皆败,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

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于是宋夏正式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

第二阶段,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攻略庆州,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一年多后去世,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由于宋英宗在位时间较短,这一时期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事。

第三阶段,主要包括熙河之战、元丰五路伐夏、永乐城之战。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熙宁四年(1071年),神宗采纳了王韶等人的建议,兵出秦州,招抚、攻占熙河地区。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导致国内政乱。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此战宋军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元丰五年(1082年)9月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结果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

第四阶段,主要包括元祐七年(1092年)的洪德城战役,绍圣元年(1094年)到元符元年(1098年)由章楶主持的两次平夏城之战。此阶段在路帅章楶的主持下,西夏节节败退。

第五阶段,政和四年(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整体上除第一阶段外,北宋对西夏都处于攻势。

宋金战争,从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持续百年。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文章图片10

靖康之变

文章图片11

靖康之耻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史称“靖康之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天会六年(1128年)七月,金太宗下诏追击逃到扬州的宋高宗,金军悍将完颜宗弼率军自河北南下,宗弼一路所过州县,一击即破,或不战而降,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占领宋江北重镇和州(今安徽和县)。宗弼欲从采石矶渡江,在渡口遭到宋知太平州郭伟的阻击,一连三日均不得渡。

天会七年(1129年)十一月,完颜兀术军改由建康府西南的马家渡过江,击败杜充所率宋军,攻下建康,分派诸将占领周边战略要地,宗弼则亲率大军取宋广德军路、湖州(今属浙江),至临安府(今杭州)。宋高宗闻临安不守,又奔往明州(今浙江宁波)。宗弼派阿里、蒲卢浑为先锋领精兵四千追袭宋高宗;阿里军连破宋军,逼近明州,宋高宗登船逃入海上。宗弼随后率军赶到,取明州城,阿里、蒲卢浑泛海至昌国县(今浙江舟山岛,捉获宋明州太守赵伯谔,得知宋高宗已取道温州逃往福州,又入海追击,受到宋海上水军的阻击才退兵。宗弼率军返回临安,结束对宋高宗的追杀,与次年初率军北还。史称“搜山检海”。

文章图片12

搜山检海

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灭。金皇统九年(1149年),完颜亮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金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正隆六年(1161年)七月,完颜亮迁都汴京。九月,完颜亮自将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完颜亮发动非正义的侵宋战争,遭到金统治区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金宗室完颜雍(完颜乌禄)乘机夺取政权,黄河以北地区很快归附新皇帝金世宗。完颜亮得到知这一消息更加疯狂南侵。当时,他领兵驻扎在和州鸡笼山,决定于十一月初八日从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江,再攻建康。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此战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矶渡江南侵。此后宋金之间不再有大规模战争,直到蒙元南下。

文章图片13

采石之战

在经历了宋辽、宋夏、宋金之战后,宋朝遇到了最大敌手蒙元。宋元战争,又称蒙宋战争,是蒙古帝国(蒙哥汗死后帝国分裂,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与南宋的战略决战,始自1234年宋军端平入洛,至1279年崖山海战宋室败亡结束,共历时46年。

宋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合灭金。金国灭亡之后,同年六月,宋廷发起“收复三京”之役,宋军进兵中原,收复汴京、洛阳,史称“端平入洛”。蒙古发兵南下,击退中原宋军,蒙宋战争开始。

端平二年(1235年),窝阔台汗下令攻宋,蒙古数十万大军自东起淮河,西至巴蜀的战线上,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蒙宋激战六年,大小数十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暂且罢兵。

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下诏,三路大军全面攻宋。蒙哥统主力入蜀,命忽必烈攻鄂州,兀良合台攻广西,以期三路大军会师鄂州。1259年,蒙哥汗率军与宋军大战于合州钓鱼城,战事不利,蒙哥汗身死钓鱼城下。蒙古帝国因汗位之争,陷入内乱。

文章图片14

钓鱼城之战

咸淳三年(1267年),用宋降将刘整之策,利用襄樊守将吕文德允许蒙古人在樊城外设榷场的战略失误,对襄樊形成了长期围困,宋廷数次派重兵破围,均未成功。1273年,襄樊陷落,南宋防御体系崩溃。1276年,太皇太后谢道清带5岁的宋恭帝出降,临安陷落。1279年,宋元双方在崖山外海进行了崖山大海战,史称“崖山之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负8岁的宋末帝赵昺跳海而死。宋亡,大元统一中国。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文章图片15

崖山之战

文章图片16

崖山海战

明:

元顺帝过世之后,还历经元昭宗和元益宗两朝,史称北元。此后,明朝和北元的战争未曾停歇,在明太祖至明宣宗期间明朝基本处于攻势。在连年的战乱中,蒙古分裂成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但从明英宗开始,蒙古军队曾多次进军到北京城下:

第一次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之变”全军覆灭后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蒙古瓦剌部不仅掳走了明英宗朱祁镇,若非于谦主持京师保卫战,还差点攻破了北京城;

文章图片17

土木堡之战

文章图片18

京师保卫战

第二次是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前后,强大起来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曾多次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最终迫使明朝开通“贡市”,史称“庚戌之变”。

文章图片19

俺答汗势力

后金建立后,明朝边患成了后金(清)。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建立,到1683年明郑灭亡,大战小战连续不断。

明崇祯二年十月,后金十余万大军以蒙古兵为先锋,绕道喀喇沁部落,攻破长城线上的大安口、龙井关。明朝重兵皆在宁前、锦右,山海关以西军伍废弛。后金大军来攻,明总兵赵率教、督师袁崇焕、总兵满桂等相继率兵入援。十一月,后金军围遵化,赵率教战死,后金兵进迫北京城下,袁崇焕见状急领军赶至广渠门外,与后金军大战,取得广渠门之捷。

文章图片20

己巳之变

此后崇祯七年、崇祯九年、崇祯十一年清军多次入塞抢掠。

清军入关前的最后一次深入腹地是崇祯十五年,在贝勒阿巴泰率领下,分路从墙子岭入,会于蓟州,然后分道,一趋通州,一趋天津。十一月,北京戒严,明勋臣分守九门。清军铁骑继续南进,直入山东,连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余,牲畜五十五万头。次年四月北还。明朝将帅拥兵观望,无一敢战。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持续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的松锦大战,经历了三年,成为明清双方的最后关键一役。松锦之战使清朝取得了进占辽西的决定性胜利,为占领北京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顺治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城。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清朝正式定都北京。清摄政王多尔衮审时度势,先收西北,后定东南的战略方针,即集中兵力,先于巩固北京周边地区的同时,向西北进攻威胁最大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将其攻灭后,以广大北方为依托,向东南进攻南明,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文章图片21

清统一战争

清军南下,统一过程中,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惨剧不断上演,直至南明灭亡。

至此胡马南度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