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明成祖”这个庙号是后来嘉靖帝给改的,在嘉靖以前,人们一直称朱棣为“明太宗”。那么这里有几个问题:庙号“祖”和“宗”有什么区别?嘉靖为什么给朱棣改庙号?此举有什么意义? 1.庙号“祖”和“宗”的区别? 所谓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供奉时使用的尊号,有“祖”与“宗”之分。《礼记》有言:“祖有功,宗有德。”或曰:“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 也就是说,打江山的称“祖”,守江山的称“宗”。所以,通常开国皇帝称“太祖”或“高祖”,比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第二代皇帝则通常称为“太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 朱棣去世后,本来大臣们给他的庙号定为“太宗”,这也是朱棣最希望看到的,因为“太宗”这个庙号,既可以彰显历史的功绩,又有“世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含义。可以强调继位的正统性,这也是朱棣最为在意的。 我们知道,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夺了皇权,为了强调其皇位的正统性,朱棣做了很多努力,甚至还不认生母,谎称自己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 “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燕王令旨》 其实朱棣并不是马皇后的儿子,他的生母是谁也是说法不一。 这么介意自己正统性的朱棣,如果死后给他上了一个“成祖”的庙号,说自己是打来的江山而不是继承来的皇位,这朱棣要是知道了肯定不满意。所以大臣们也很明白,给他上了一个庙号“太宗”。 如果不发生意外,我们今天就应该管朱棣叫明太宗了。然而,意外发生了,嘉靖皇帝来了。 明成祖朱棣 2.嘉靖为什么给朱棣改庙号? 被作家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形容为“300年最能闹腾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因为意外落水而身亡,没有留下子嗣,国不能一日无君,以杨廷和为首的朝廷大臣们便把一位只有十几岁的藩王迎入宫中,这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按照礼仪,朱厚熜要认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孝宗皇帝为父亲,孝宗皇帝的皇后为母亲,朱厚熜和朱厚照这对堂兄弟变成亲兄弟。这样,嘉靖就能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如果是其他人,可能也就服服软,答应了这个条件,但是嘉靖皇帝,那可不是一个善茬。 嘉靖帝坚持认为应该认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父,自己的亲生母亲为皇母。 他有自己的打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没当过皇帝的亲爹兴献王搬进太庙享受皇帝殊荣。 为此,嘉靖和大臣们争论了三年多时间,史称“大礼仪”事件。最后的结果是,嘉靖三年七月,朱厚熜父亲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九月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 朱厚熜算是给自己在历史上正名了。他的父亲兴献王也成了皇帝,能够搬进太庙享受殊荣。 但是,这还没完,又出现了新状况。 明朝规定,太庙只能供奉九个牌位,多的就只能去偏殿。在嘉靖之前,太庙里面已经有了八个牌位,如果把他父亲兴献王睿宗放进去刚好九个。 那么等到嘉靖死后,他也要进入太庙,可这时太庙的牌位不够了,就需要有之前的皇帝搬出去。按照明朝规定,这时要挑关系最远的人搬出去,这个人肯定就是朱棣了。可是朱棣在明朝有非常多的功绩,有崇高的地位,是绝对不能动的,为了不把他搬出去,就得给朱棣换一个庙号,这就只能是“祖”。因为只有“祖”才能永远得到供奉。 这样,朱棣自己也不会料到,在他去世100多年后,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嘉靖皇帝 3.此举的意义 由“宗”变“祖”,看起来地位上升了,实际上让朱棣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正所谓“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打江山的开创者曰“祖”,守江山的继承者曰“宗”,朱棣一生想尽办法,希望别人承认他继位的合法性,本来大臣们也给了他“太宗”的庙号,可是100多年后,嘉靖给朱棣一个“成祖”,如果朱棣有知,这真是让他哭笑不得。 另外,朱棣不是以嫡子的身份继位的,嘉靖同样也不是,他与前任皇帝朱厚照只是表兄弟的关系,在15岁的时候,被大臣们一商量拉进宫里做了皇帝,嘉靖也有正统性的危机,他要把朱棣拉下水,也是为了表明,只要是朱家的后代,都可以继承,朱棣是这样,嘉靖也是这样。 |
|
来自: 昵称14934981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