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周易》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__试论中华文明的基础_张文江(1)
2023-01-29 | 阅:  转:  |  分享 
  
《周 易 》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

试论中华文明的基础

张 文江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

摘 要 : 传世经典文献中 , 中华文明的制高点 , 概 括于 《周易 ·系

辞下 》第二章 。此章的作者 , 传统上认为是孔子 , 实际上文字可能完成

于战国 。此章展示 《周易 》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 , 建立了中华学术的

结构 , 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汉以后 《易 》为六经之首 , 对中国古代

学问的认知 , 可以从不同途径相应于此 。本文尝试解析此章的思想 , 以

重新辨认方向 , 提高文明自觉 , 追溯世界各文明体的源流演变 , 同时认

识中华文明的源流演变 。

关键词 : 《周易 》《六 经 》 观象体系 古史序列 中华文明

传世经典文献中 , 中华文明的制高点 , 概括于 《周易 ·系辞下 》第

二章 。《系 辞下 》此章的作者 , 传统上认为是孔子 , 实际上文字可能完

成于战国 ( 约公元前 300 年 , 作者为赵人 ) 。



此章展示的观象体系和

古 史序列 , 建立了中华学术的结构 , 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汉以后

《易 》为六经之首 , 对中国古代学问的认知 , 可以从不同途径相应于此 。

原文如下 :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观法于地 , 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于是始作八卦 , 以通神明之

德 , 以类万物之情 。

作结绳而为网罟 , 以佃以渔 , 盖取诸离 。

庖牺氏没 , 神农氏作 , 斫木为耜 , 揉木为耒 , 耒耨之利 , 以教天

① 潘 雨廷 , 《上古三代易简论 》, 见 《易学史丛论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6, 页

34。

88 《论语 》中的死生与教化



下 , 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 , 致天下之民 , 聚天下之货 , 交易而退 , 各

得其所 , 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 , 黄帝 、尧 、舜氏作 , 通其变 , 使民不

倦 , 神而化之 , 使民宜之 。《易 》穷则变 , 变则通 , 通则久 。是以 “自

天佑之 , 吉无不利 ”。黄帝 、尧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盖取诸乾 、坤 。

刳木为舟 , 剡木为楫 , 舟楫之利 , 以济不通 , 致远以利天下 , 盖

取诸涣 。

服牛乘马 , 引重致远 , 以利天下 , 盖取诸随 。

重门击柝 , 以待暴客 , 盖取诸豫 。

断木为杵 , 掘地为臼 , 杵臼之利 , 万民以济 , 盖取诸小过 。

弦木为弧 , 剡木为矢 , 弧矢之利 , 以威天下 , 盖取诸睽 。

上古穴居而野处 ,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 上栋下宇 , 以待风雨 ,

盖取诸大壮 。

古之葬者 , 厚衣之以薪 , 葬之中野 , 不封不树 , 丧期无数 。后世

圣人易之以棺椁 , 盖取诸大过 。

上古结绳而治 ,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 百官以治 , 万民以察 , 盖

取诸夬 。

此段的思想 , 大体分为三层 。其一 , 庖牺氏观照天地人之象 , 展

示其观象体系 ( 分六类 ) , 以此王天下 ( 《说文解字 》引孔子曰 “一贯三

为王 ”) 而成为人文初祖 。其二 , 《周易 》建立的古史序列 , 最早推原至

庖牺氏 , 以 《易 》的初创为文明起源 。其三 , 陈列制器尚象十三卦 ( 即

十三 “盖取 ”) , 生生不息地跟随演进 , 改善人类的生活 , 体现文明的

进步 。

中华的文明和文化 , 来自观象于天人 , 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

《易 ·贲彖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 《观

彖 》: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这里

的神道并非其他 , 是阴阳变化的两方面 。《系辞上 》“阴阳不测之谓

神 ”, 此致其用 ; 又 “一阴一阳之谓道 ”, 此立其体 。而阴阳变化就是

文 , 《系辞上 》: “物相杂 , 故曰文 。”又曰 : “知变化之道者 , 其知神之

所为乎 。”庖牺氏创造八卦 , 作为最早的记录和演算符号 , 构成象数

的起源 。传说黄帝之史仓颉创造文字 , 逐步衍生渐多 , 构成文字的

起源 。

以庖牺氏创造符号为开端 , 推论还有以前 , 比如说燧人氏 ( 《尚书

《周易 》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 89



大传 》) 。



伏羲 、神农 ( 加上此前的燧人氏 ) , 为最初的创制 , 主要相

应于自然 。此后黄帝 、尧 、舜 , 为进一步的创制 , 主要相应社会 。垂衣

裳以设计等级制度 , 可以认为是政治的开端 。在十三 “盖取 ”中 , 以

“刳木 ”为界 , 分前五后八 , 由简而繁 , 为后来居上的加速发展 。最终

文字产生 , 随后又创制经典 , 归结为 “六艺 ”或 “六经 ”, 标志政治文明

体的形成 。

《史记 ·五帝本纪 》开始于黄帝 , 为划时代的巨大贡献 , 与传说中

创造文字的时间相合 。结束于尧舜 , 初步形成经典 , 为 《书 》和 《诗 》的

起源 。由尧舜而三代 , 殷商有祝宗卜史 ( 《左传 》定公四年 , 《礼记 ·礼

运 》作卜史祝宗 ) , 西周有史官 。于春秋末出现孔老 , 官学进入民间 。

以 《史记 》为衔接古今的桥梁 , 其文献的主体 , 此前为经 ( 其变化为子 ) ,

此后为史 ( 其变化为集 ) , 构成中国古代的文教体系 。对此体系的总

结 , 为 《七略 》或 《汉书 ·艺文志 》。《七略 》于汉后演变为四部 , 不得不

然 , 亦有得有失 。而贯通源流 , 本末兼赅 , 则有 “六经皆史 ”之说 。



于汉延续至清末 , 发生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此文教体系所维

护的政治文明体发生剧烈震荡 , 至今尚未停歇 。为了重新辨认方向 , 提







《周礼 ·春官 ·外史 》: “掌三皇五帝之书 。”《庄子 ·天运 》及 《秋水 》亦言三皇

五帝 。历代举三皇有多说 , 《尚书大传 》以燧人 、伏羲 、神农为三皇 , 分系于天地

人 ( 《三五传 》) 。《白虎通义 ·号 》: “三皇者 , 何谓也 ? 谓伏羲 、神农 、燧人也 。

或曰伏羲 、神农 、祝融也 。”燧人 、祝融皆相关火 , 或为其同 。唐司马贞补 《三皇

本纪 》, 以伏羲 、女娲 、神农为三皇 ( 《风俗通义 ·皇霸 》引 《春秋运斗枢 》同 ) , 引

入女性代表 。兼列他说 , 以天皇 、地皇 、人皇为三皇 , 推原至三才之根 。按 《史

记 ·秦始皇本纪 》: “古有天皇 , 有地皇 , 有泰皇 , 泰皇最贵 。”亦序天地人 。于

《易 》泰当天地交 , “泰皇 ”相应人皇 。

章学诚 《校雠通义 》卷三 《宗刘 》, 举四部不能返 《七略 》者五 。见 《文史通义校

注 》下册 , 叶瑛校注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14, 页 1114。

梁启超 《李鸿章传 》第六章 , 引李氏同治十一年五月 《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

折 》: “臣窃惟欧洲诸国 , 百十年来 , 由印度而南洋 , 由南洋而中国 , 闯入边界腹

地 , 凡前史所未载 , 亘古所末通 , 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

也 。”又引光绪元年 《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 》: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 , 各国通

商传教 , 往来自如 , 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 , 阳托和好之名 , 阴怀吞噬之计 , 一国

生事 , 诸国搆煽 , 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梁评云 : “由此观之 , 则李鸿章固

知今日为三千年来一大变局 。”梁启超 , 《李鸿章传 》, 武汉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04, 页 94—95。

90 《论语 》中的死生与教化



高文明自觉 , 必须追溯世界各大文明的源流演变 , 也必须认识中华文明

的源流演变 。

于 《系辞下 》此章第一层思想 , 引用潘雨廷先生一段阐发 :

若八卦之作 , 本诸外物 。曰 “仰则观象于天 ”者 , 今曰天文学 ,

包括气象学 ; 曰 “俯则观法于地 ”者 , 今曰地质学 , 包括矿物学和水

利 ; 曰 “观鸟兽之文 ”者 , 今曰动物学 , 包括仿生学 ; 曰 “与地之宜 ”

者 , 今曰地理环境 , 包括植物学 ; 曰 “近取诸身 ”者 , 今曰人类学 , 包

括生理学 、心理学和医学 ; 曰 “远取诸物 ”者 , 今曰物理学 , 包括化

学 。当八卦既作 , “以通神明之德 ”者 , 今曰社会科学 ; “以类万物

之情 ”者 , 今曰自然科学 。我国先秦之学者 , 能有如是明确概念 ,

以分析宇宙中一切现象 , 文化之发达可喻 , 《周易 》之价值亦

可喻 。



可作图如下 :

仰则观象于天 天文学

俯则观法于地 地质学

观鸟兽之文 动物学

与地之宜 植物学

近取诸身 人类学

医学

{

社会学

远取诸物 一切无生物

此节内容深邃 , 前引未尽之意 , 再引用潘雨廷先生另一段阐发 :

其一 :

此节中首宜注意王天下之 “王 ”字 , 王者一贯三 , 三画各有所

指 , 即上画为天 , 下画为地 , 中画为人 , 以一贯三者 , 以理贯天地人

三才 。人于天地 , 今曰宇宙观 , 乃能改造宇宙 , 是为 “王 ”字之真正

含义 。古者庖羲氏既王天下 , 乃分辨三才为六类 ……而八卦即本

①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 》, 张文江记述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2, 页 451。

《周易 》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 91



此六类知识 , 准具体事物之变化 , 抽象其概念而作 。若卦象之用 ,

不外二方面 。曰 “以通神明之德 ”者 , 今曰 “社会科学 ”; 曰 “以类万

物之情 ”者 , 今曰 “自然科学 ”。



其二 :

此谓包犧氏所观之象 , 而文王系辞之取类 , 不外乎此 。其本为

天地犹阴阳 ,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 即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物有

阴阳 , 当生物与无生物 , 无生物即远取诸物 。于生物中又有阴阳 ,

当动物与植物 , 植物即与地之宜 。于动物中又有阴阳 , 当人与禽

兽 , 禽兽即鸟兽之文 。于人又有阴阳 , 心与身是也 。身即近取诸

身 , 心所以作八卦 。八卦之用二 , 亦为阴阳 , 阳以通神明之德 , 阴以

类万物之情 。通德者 , 人心上合天地而参焉 , 元亨利贞之正言当

之 。类情者 , 人心下化万物而备焉 , 吉凶悔吝厉咎之断辞当之 。



见下表 :

第二层思想 , 可排列如下 :

伏羲 , 畜牧社会 。( 动物 )

神农 , 农业社会的开始 。( 植物 )





潘雨廷 , 《〈周易 〉十讲 》, 见 《易学史入门 ·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

论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6, 页 93。

潘雨廷 , 《卦爻辞析义 》, 见 《易学史入门 ·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

论 》, 前揭 , 页 201。

92 《论语 》中的死生与教化



黄帝尧舜 , 此前以生产力为主 , 至此以生产关系为主 , 更兼及

上层建筑 。儒道两家皆由此演变而来 。

据 《皇极经世 》, 尧大致相当公元前 2357 年 。

尧舜易 , 确立父系社会 。

夏商易 , 确立家天下 。

周易 , 传说由文王系辞 ; 《系辞下 》: “《易 》之兴也 , 其于中古

乎 ? 作 《易 》者其有忧患乎 ? ”大约公元前 1000 年 , 距今 3000 年 。

第三层思想 , 十三 “盖取 ”, 先列前五 , 为根本性创制 。次列后八 ,

即制器尚象之八事 , 为更广泛发挥 。

其中交通二 , 水陆 。

生前死后二 , 宫室 、营葬地 。

应用二 , 文字和杵臼之利 。

防卫二 , 守和攻 。

此制器尚象之大用 , 各有其专门的知识 。而于八之中 , 最后为三

“后世圣人易之以 ”, 乃见生生进化之迹 。《系辞上 》云 : “备物致用 , 立

成器为天下利 , 莫大于圣人 。”可当各类创制的总结 , 推衍之 , 发展之 ,

其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所有创制中 , 最后一项是文字 , 为最重要的发

明 。“王天下 ”是秩序的建立 , 相应于八卦 ; “百官以治 , 万民以察 ”是社

会的安定 , 相应于书契 。始八卦而终文字 , 人类的经验得以保存 , 协作

得以深化 。《尚书 ·盘庚 》: “人惟求旧 , 器非求旧 , 惟新 。”标示古今两

个向度 。《吕氏春秋 ·君守篇 》尚记录其他发明 : “奚仲作车 , 仓颉作

书 , 后稷作稼 , 皋陶作刑 , 昆吾作陶 , 夏鲧作城 , 此六人者 , 所作当矣 。”

( 参见 《世本 ·作篇 》) 此外还可指出四事 : 乐律 ; 甲子 ; 指南车 ; 五行生

克之理 。



秦汉结束三代 , 完成大一统疆域 。汉初废除 “挟书律 ”( 公元前 191

年 ) , 得重新嵬集图书 。“百年之间 ,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

① 潘雨廷 , 《上古三代易简论 》, 见 《易学史丛论 》, 前揭 , 页 35 以下 。八事 , 见页

41。此外四事 , 见页 42。

《周易 》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 93



( 《太史公自序 》) , 为完成划时代巨著 《史记 》提供了条件 。以后刘向

( 约前 77—前 6 年 ) 校订古书 , 完成 《别录 》。刘歆 ( 前 50—23 年 ) 继承

其父亲编成 《七略 》。班固 ( 32—92 年 ) 采用其主要内容为 《汉书 ·艺

文志 》, 对先秦至汉的书籍作出总结 。汉代去古未远 , 《汉书 ·艺文志 》

收书大凡共六略 , 三十八种 , 五百七十六家 ,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 可

谓琳琅满目 , 美轮美奂 。所存书大半佚失 , 仍可窥见上古灿烂文化的

一斑 。

《汉书 ·艺文志 》进一步采用 《系辞下 》此节 , 重新肯定 《周易 》的

古史序列 , 并扩展至三代 , 完成对先秦文化的整体认识 。以此书为中

心 , 前二后二 , 尝试选五篇文献 , 贯通古今学术的流变 ( 参见拙稿 《中华

学术的源流和演变 》) 。其后有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和西方文化的

进入相应 。由于科学技术的引进 , 兼中华地不爱宝 , 大量器物 、文献相

继出土 , 闻所未闻 , 见所未见 , 更新对上古文化的认识 。今已大致理清

殷周之际至汉的主要脉络 , 并上窥殷周以前 。

《七略 》的编排 , 以孔子和儒家为标准 。此用 《周易 》三古的下古之

说 , 以孔子上通尧舜 。此书的编纂过程体现于总序 , 原文如下 :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 , 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 《春秋 》分为五 ,

《诗 》分为四 , 《易 》有数家之传 。战国从衡 , 真伪分争 , 诸子之言纷

然淆乱 。至秦患之 , 乃燔灭文章 , 以愚黔首 。

汉兴 , 改秦之败 , 大收篇籍 , 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 , 书缺简

脱 , 礼坏乐崩 , 圣上喟然而称曰 : “朕甚闵焉 ! ”于是建藏书之策 , 置

写书之官 , 下及诸子传说 , 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 , 以书颇散亡 , 使谒

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 步兵校

尉任宏校兵书 , 太史令尹咸校数术 ,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

已 , 向辄条其篇目 , 撮其指意 , 录而奏之 。会向卒 , 哀帝复使向子侍

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 故有 《辑略 》,

有 《六艺略 》, 有 《诸子略 》, 有 《诗赋略 》, 有 《兵书略 》, 有 《术数

略 》, 有 《方技略 》。今删其要 , 以备篇籍 。

以孔子和七十子为判断标准 , 孔子相应微言 , 七十子相应大义 。经

历世事的变迁动荡 , 《论语 ·述而 》的 “文学 ”, 由经传而及诸子 , 于是有

秦之燔灭文章 , 汉之求遗书于天下 , 直至刘向校书而成 《别录 》, 刘歆总

94 《论语 》中的死生与教化



群书而成 《七略 》, 完成对古代文化的总结 , 开辟未来的途径 。刘歆总

结的 “七略 ”如下 :

辑略 ( 总纲 )

六艺略

诸子略

诗赋略 ( 以上三略 , 刘向校 )

兵书略 ( 任宏校 )

术数略 ( 尹咸校 )

方技略 ( 李柱国校 )

理解 《汉书 ·艺文志 》的结构 , 在于 《辑略 》和 《六艺略 》( 后世称为

经部 ) 。《辑略 》为根本的编辑思想 , 概括于诸篇序文 。而 《六艺略 》为

骨干性文献 , 而 《易 》为群经之首 , 其序文即引用 《系辞下 》此节 , 作为中

华学术的结构所在 。原文如下 :

《易 》曰 : “宓戏氏仰观象于天 , 俯观法于地 , 观鸟兽之文 , 与地

之宜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 以通神明之德 , 以类万

物之情 。”至于殷 、周之际 , 纣在上位 , 逆天暴物 , 文王以诸侯顺命

而行道 , 天人之占可得而效 , 于是重 《易 》六爻 , 作上下篇 。孔氏为

之 《彖 》、《象 》、《系辞 》、《文言 》、《序卦 》之属十篇 。故曰 : 易道深

矣 , 人更三圣 , 世历三古 。及秦燔书 , 而 《易 》为筮卜之事 , 传者不

绝 。汉兴 , 田何传之 。讫于宣 、元 , 有施 、孟 、梁丘 、京氏列于学官 ,

而民间有费 、高二家之说 。刘向以中古文 《易经 》校施 、孟 、梁丘

经 , 或脱去 “无咎 ”、“悔亡 ”, 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

此取 《系辞下 》此节之半 , 以 “宓戏氏 ”( 即 “庖牺氏 ”) 为上古 , 当古

史序列之始 ( 《汉书 ·古今人表 》亦以 “太昊帝宓戏氏 ”为开端 ) 。略过

黄帝至尧舜的时代 ( 《史记 》有 《五帝本纪 》) , 以及夏 ( 传说有 《连山 》)

和商 ( 传说有 《归藏 》) , 直至殷周之际 。然后取文王的中古 ( 传说编成

《周易 》) , 加上孔子的下古 ( 传说编成 《十翼 》) 。形成三古之说 , 为 《周

易 》古史序列的完整表达 。

这段话的纲领是 “三圣 ”、“三古 ”, 二千年对易学的认识 , 全部在此

《周易 》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 95



范围之内 。



可示意如下 :

三圣 三古

伏羲 ( 宓戏 ) 上古

文王 中古

孔子 下古

《易 》为六经之首 , 统摄其余五经 , 为中华文明的政教原则 。汉以

后王朝的绵延和更替 ( 《六艺略 》) , 皆未脱离此 。子为经之变 , 由干而

枝 , 由事而理 ( 《诸子略 》) 。于古 “六经皆史 ”( 《史记 》最初归入 《春

秋 》类 ) , 并不另立史部 。史部的确立 , 始于 《隋书 ·经籍志 》( 继承 《中

经新簿 》) 。《诗赋略 》演变为集 , 始于 《楚辞 》, 为经子之余绪 。以专家

校其余三略 ( 《兵书略 》《数术略 》《方技略 》) , 为十三 “盖取 ”的遗意 。

后世将其散入子部 , 或有损失 。

于 《六艺略 》中 , 最初为 《易 》, 于中华学术当六经之首 , 序文即引此

章 《系辞下 》。引文见前 。

其次为 《书 》, 引 《易 ·系辞 》“河图洛书 ”为先导 , 亦由伏羲至孔

子 。其后引出今古文之争 , 又涉及真伪之辨 , 影响延续到清末 。

其次为 《诗 》, 引 《书 ·舜典 》发端 。相对于 《书 》始尧舜 , 《诗 》始文

王 。纯取周诗 , 上采殷 , 下取鲁 。

其次为 《礼 》和 《乐 》, 皆引 《易 》, 前者引 《序卦 》“有夫妇父子 ”云

云 , 后者引 《大象 》“先王作乐崇德 ”云云 。

其次为 《春秋 》, 述三代之礼 , 未直接引 《易 》。慎言行以修身 。昭

法式 ( 王念孙谓当作法戒 ) 以垂象 , 亦不脱离于 《易 》。

六经以下引申 , 又有三类 。连同六经 , 开为九类 ,

《论语 》记载孔子和弟子的言行 , 相当于六经的通论 , 是理解六经

的入口 。宋以后以此为核心而形成 “四书 ”。

《孝经 》也来自孔子和弟子 , 建立国和家的联系 , 稳定王朝的意识

形态 。“志在 《春秋 》, 行在 《孝经 》”( 《钩命决 》) , 以 《孝经 》总会六经

( 《隋书 ·经籍志 》引郑玄 《六艺论 》) 。陈述天地人 , 未引 《易 》, 亦由

① 潘雨廷 , 《易学史入门 》, 见 《易学史入门 ·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

论 》, 前揭 , 页 4。

96 《论语 》中的死生与教化



《易 》而来 。

最后一类 , 小学 。接续 《系辞下 》末节 , 文字的创造及其演变 , 一切

典籍皆基于此 ( 乾嘉学派之失 , 或知小学而不知大学 ) , 传说中仓颉造

字 , 天雨粟 , 鬼夜哭 ( 《淮南子 ·本经训 》) 。文字的产生 , 祸兮福兮 , 倚

伏未定 , 可不慎乎 ? 引 《易 》亦出此节 。

《六艺略 》小结极精彩 :

六艺之文 , 《乐 》以和神 , 仁之表也 。《诗 》以正言 , 义之用也 。

《礼 》以明体 , 明者著见 , 故无训也 。《书 》以广听 , 知之术也 。《春

秋 》以断事 , 信之符也 。五者 , 盖五常之道 , 相须而备 , 而 《易 》为之

原 。故曰 : “《易 》不可见 , 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言与天地为终始

也 。至于五学 , 世有变改 , 犹五行之更用事焉 。古之学者耕且养 ,

三年而通一艺 , 存其大体 , 玩经文而已 , 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 , 三十

而五经立也 。后世经传既已乖离 , 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 , 而

务碎义逃难 ; 便辞巧说 , 破坏形体 ; 说五经之文 , 至于二三万言 。后

进弥以驰逐 , 故幼童而守一艺 , 白首而后能言 ; 安其所习 , 毁所不

见 , 终以自蔽 。此学者之大患也 。

经学由此形成整体 , 包含阴阳五行之象数 。以 《易 》为根本 , 其核

心以 《系辞下 》此节为根本 。又 , 《系辞上 》曰 : “易与天地准 , 故能弥纶

天地之道 。”又曰 :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 曲成万物而不遗 。”由 《易 》而

五经 , “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相应之 。对五经的经意 , 有 “存大体 , 玩经

文 ”和 “碎义逃难 ”两种解读方式 。“存大体 ”( 包含整体结构 ) 来自 “观

象 ”, “玩经文 ”( 透彻理解后活用 ) 当指 “玩辞 ”。若未能通经以致用 ,

失去整体格局而 “碎义逃难 ”, 则导致经学的堕落 。

《汉书 ·艺文志 》序六艺为九种 , 最后一种是小学 , 引于此作为补

充 。“六艺 ”和 “五经 ”, 两者亦同亦异 。以时间方向而论 , 六艺上出先

秦 , 五经下及后世 。六艺的根本在象数 , 而五经的基础在小学 。“小

学 ”类序文 , 以 《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 ”开篇 , 即 “制器尚象 ”的末节 ,

可见衔接紧密 。“盖取诸夬 ”, 宣扬王化 , 由治官而理民 。且夬者 , 书契

也 , 决断也 。

《易 》曰 : “上古结绳以治 ,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 百官以治 , 万

《周易 》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 97



民以察 , 盖取诸夬 。”“夬 , 扬于王庭 ”, 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 , 其用

最大也 。古者八岁入小学 , 故 《周官 》保氏掌养国子 , 教之六书 , 谓

象形 、象事 、象意 、象音 、转注 、假借 , 造字之本也 。汉兴 , 萧何草律 ,

亦著其法 , 曰 : “太史试学童 , 能讽书九千字以上 , 乃得为史 。又以

六体试之 , 课最者以为尚书 、御史 、史书令史 。吏民上书 , 字或不

正 , 辄举劾 。”

六体者 , 古文 、奇字 、篆书 、隶书 、缪篆 、虫书 , 皆所以通知古今

文字 , 摹印章 , 书幡信也 。古制 , 书必同文 , 不知则阙 , 问诸故老 。

至于衰世 , 是非无正 , 人用其私 。故孔子曰 :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

今亡矣夫 ! ”盖伤其 不正 。

《史籀篇 》者 , 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 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 。

《苍颉 》七章者 , 秦丞相李斯所作也 ; 《爰历 》六章者 , 车府令赵高所

作也 ; 《博学 》七章者 , 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 : 文字多取 《史籀篇 》,

而篆体复颇异 , 所谓秦篆者也 。是时始造隶书矣 , 起于官狱多事 ,

苟趋省易 , 施之于徒隶也 。

汉兴 , 闾里书师合 《苍颉 》、《爰历 》、《博学 》三篇 , 断六十字以

为一章 , 凡五十五章 , 并为 《苍颉篇 》。武帝时司马相如作 《凡将

篇 》, 无复字 。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 《急就篇 》, 成帝时将作大匠李

长作 《元尚篇 》, 皆苍颉中正字也 。《凡将 》则颇有出矣 。

至元始中 , 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 , 各令记字于庭中 。扬雄取

其有用者以作 《训纂篇 》, 顺续 《苍颉 》, 又易 《苍颉 》中重复之字 ,

凡八十九章 。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 , 凡一百二章 , 无复字 , 六艺群

书所载略备矣 。《苍颉 》多古字 , 俗师失其读 , 宣帝时征齐人能正

读者 , 张敞从受之 , 传至外孙之子杜林 , 为作训故 , 并列焉 。

由西汉而东汉 , 六经上通 《易 》, 下通小学 , 完成学术的整体 , 稳定王

朝的统治 。中华学术几经摧折而屹立不倒 , 有其深厚的根源 。以文字的

繁衍 , 对应认识事物的繁衍 , 由 《史籀篇 》以下 , 传承不绝 。东汉时许慎

( 约 58—约 147 年 ) 《说文解字 》成书 ( 121 年由儿子许冲献于朝廷 ) , 蔚

为大观 。此书的核心是通经学 , “五经无双许叔重 ”( 《后汉书 ·儒林

传 》) , 绝非虚言 。全书的根本在于 《易 》, 始一终亥 , 收字 9353 个 , 重字

1163 个 , 共 10516 字 , 按 540 个部首排列 , 统摄天下古今之字 , 处处体现

易象 。主要思想表达于序言 , 和 《七略 》小学类一脉相承 。原文如下 :

98 《论语 》中的死生与教化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观法于地 , 观鸟

兽之文 , 与地之宜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 《易 》八卦 , 以

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 , 而统其事 , 庶业其繁 , 饰伪萌生 。黄

帝之史官仓颉 , 见鸟兽蹄迒之迹 ,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 初造书契 ,

“百工以乂 , 万品以察 , 盖取诸夬 ”。“夬 , 扬于王庭 ”, 言文者宣教

明化于王者朝廷 , 君子所以施禄及下 , 居德则忌也 。

仓颉之初作书 , 盖依类象形 , 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 , 即谓

之字 。文者 , 物象之本 ; 字者 , 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

书者 , 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 , 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

代 , 靡有同焉 。《周礼 》: 八岁入小学 , 保氏教国子 , 先以六书 。一

曰指事 。指事者 , 视而可识 , 察而见意 , 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

形者 , 画成其物 , 随体诘诎 , 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 , 以事为

名 , 取譬相成 , 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 , 比类合谊 , 以见指

撝 , 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 , 建类一首 , 同意相受 , 考老是

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 , 本无其字 , 依声托事 , 令长是也 。

及宣王太史籀著 《大篆 》十五篇 , 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

经 , 左丘明述 《春秋传 》, 皆以古文 , 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

政 , 不统于王 , 恶礼乐之害己 , 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 , 田畴异

亩 , 车途异轨 , 律令异法 , 衣冠异制 , 言语异声 , 文字异形 。秦始皇

初始天下 ,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 ,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 《仓颉

篇 》, 中车府令赵高作 《爰历篇 》, 太史令胡毋敬作 《博学篇 》, 皆取

史籀大篆 , 或颇省改 , 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 , 涤除旧典 ,

大发隶卒 , 兴役戍 , 官狱职务繁 , 初有隶书 , 以趣约易 , 而古文由此

绝矣 。

由八卦而书契 , 阐说文 、字 、书三者的关联 , 可见象数和文字的联

系 。“于是始作 《易 》八卦 , 以垂宪象 ”, 宪者 , 法也 。《易 》而六经 , 为中

华文明的根本大法 。“黄帝之史仓颉 , 见鸟兽蹄迒之迹 , 知分理之可相

别异也 , 初造书契 , 百工以乂 , 万品以察 。”追根溯源 , 衔接 《系辞下 》和

《说文解字 》。“仓颉之初作书 , 盖依类象形 , 故谓之文 ; 其后形声相益 ,

即谓之字 。文者 , 物象之本 ; 字者 , 言孳乳而浸多也 。”文者 , 象形也 , 象

也 ( “文者 , 物象之本 ”, 段玉裁注据 《左传 》宣十五年 《正义 》补 ) 。字

者 , 由文辗转相生 , 其不同组合方式 , 被称为 “六书 ”。文字孳乳渐多 ,

《周易 》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 99



表现万事万物 , 可引 《系辞上 》为赞 : “引而伸之 , 触类而长之 , 天下之能

事毕矣 。”

此序以下为秦汉之演变 , 姑且省略 。最后录入末节 , 以见小学 ( 文

字学 ) 和经学的联系 :

《书 》曰 : “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孔子

曰 : “吾犹及史之阙文 , 今亡也夫 ! ”盖非其不知而不问 , 人用己私 ,

是非无正 , 巧说衺辞 , 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 , 经艺之本 , 王政之

始 , 前人所以垂后 , 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 : “本立而道生 ”, “知天下

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

今叙篆文 , 合以古籀 , 博采通人 , 至于小大 , 信而有证 。稽撰其

说 , 将以理群类 , 解谬误 , 晓学者 , 达神恉 。分别部居 , 不相杂厕 。

万物咸赌 , 靡不兼载 。厥宜不昭 , 爰明以谕 。其称 《易 》, 孟氏 ;

《书 》, 孔氏 ; 《诗 》, 毛氏 ; 《礼 》, 《周官 》; 《春秋 》, 左氏 ; 《论语 》、

《孝经 》, 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 , 盖阙如也 。

引 《书 ·益稷 》曰 : “予欲观古人之象 。”当追溯 《周易 》之观象体

系 。“遵修旧文 ”, 即 《论语 ·述而 》之 “述而不作 , 信而好古 ”, 维护文

明的传承 。以文字为 “经艺之本 , 王政之始 ”, 影响延续至清末 。



“前

人所以垂后 , 后人所以识古 。”文明的存续和发展 , 当辨识其源流 。“本

立而道生 ”, 化用 《论语 ·学而 》; “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 化用

《周易 ·系辞上 》。圣人和君子 , 象数和文字 , 息息相通 。

至于 “分别部居 , 不相杂厕 ”, 或来自 《易 ·同人 》“类族辩物 ”; “万

物咸赌 , 靡不兼载 ”, 或来自 《易 ·文言 》“云从龙 , 风从虎 , 圣人作而万

物睹 ”。回归群经诸家 , “皆古文也 ”, 关涉东汉的时代 , 丰富经学的整

体 。“其于所不知 , 盖阙如也 ”, 相应 《汉书 ·艺文志 》“多闻阙疑 ”( 语

出 《论语 ·为政 》) 。此为学习之道 , 亦为上出之道 。

① 张之洞 《书目答问 》称 : “由小学入经学者 , 其经学可信 。由经学入史学者 , 其史

学可信 。由经学 、史学入理学者 , 其理学可信 。以经学 、史学兼词章者 , 其词章

有用 。以经学 、史学兼经济者 , 其经济成就远大 。”见附二 “国朝著述诸家姓名

略总目 ”, 收于 《书目答问补正 》, 范希曾编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1, 页

258。

Abstracts 213



sical’s.

Key words: Aristotle; Politics; Class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Philoso-

pher-King

“The Same Nature”in Men and Animals: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Apology for Raimond Sebond

Yang Xiaoqiang

(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n Apology for Raimond Sebond, through a series of compari-

sons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Montaigne concluded that men and ani-

mals had the same nature, ie. man is animal. Thu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ure and art disappeared. Human language, knowledge, and reason were

regarded as the products of nature. Man believed that they were unique only

because of their hubris which was fabricated. Man cann’t gain happiness unless

they reduce false ideas. Montaigne’s scepticism changes the foundation of tradi-

tion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removes obstacles for politicod hedonism.

Key words: Montaigne; natural state; hubris; Hedonism

The System of the Patterns of World and the Sequence of

Ancient History in I Ching: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Zhang Wenjia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Tongji University)

Abstract: In classics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the commanding

heigh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summarized in chapter 2 of Xi ci which tradi-

tionally ascribed to Confucius, might have been finish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chapter demonstrating the system of the observed patterns

of the world and the sequence of the ancient history builds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academic and summarizes the basi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fter

214 《论语 》中的死生与教化



Han dynasty, I Ching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mong the Six Classics,

so the cognition about Chinese scholarship could correspond to the chapter 2

of Xi ci in different ways.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thoughts of the chap-

ter,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recognize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to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civilization, to retrospect the evolution of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 and to comprehend the evolution of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I Ching; Xi ci; system of the observed patterns of world;

sequence of ancient history; Chinese civilization

献花(0)
+1
(本文系纪晓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