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大兵 ![]() 日前应乌克兰方面的要求,法国和意大利已同意提供一套SAMP-T防空导弹系统。根据双方的协议:由法国提供导弹和发射车、意大利将提供雷达。据悉接受相关培训的乌军人员已经抵达法国空军蒙德马桑基地… 这套防空系统正是大名鼎鼎的“紫菀”陆基拦截版本—— ![]() 时间还要上溯到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代表了当时欧洲最高技术水平的英国“海标枪”防空导弹表现的一言难尽…面对同样来自欧洲最高水准的“飞鱼”反舰导弹,不但搭进去了“谢菲尔德”号和“考文垂”号两艘最新的导弹驱逐舰、也让“无敌”号航母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心惊肉跳! ![]() 关联阅读:幸运得“无敌”(下) 这场尚不算高强度对抗的现代局部战争揭示了传统水面舰艇(包括陆上目标)在空中威胁下险恶的生存环境,也引发了“飞鱼”的东家——法国人关于“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思考… ![]() 于是由法国和意大利共同牵头的“未来面对空导弹武器家族”(FSAF)开始了相关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本来英国海军也是FSAF的合作方,不过后来由于衍生的“共同护卫舰”项目产生分歧,坚守本土特色的约翰牛选择了退出;但多年后兜兜转转,英国人还是选择了在独立建造的45型驱逐舰上搭载“紫菀”防空导弹—— 这正是“紫菀”的第一个特点:并不仅仅是防空导弹! 关联阅读: “勇敢”之“剑”:45型驱逐舰的武装升级 ![]() ▲“共同护卫舰”的最终产物:“地平线”级驱逐舰。 FSAF项目从一开始就立足于解决参与国的“主要防空导弹系统”,包括“陆基中程导弹防御”(SAMP-T)、“舰载防空导弹”(SAMPI-N),并区分近距和远程两种型号,同时要整合入各参与国不同的雷达系统,所谓“家族”之称确是盐梅舟楫。 ![]() ![]() 举例来说:英国海军以工作在S波段的“桑普森”有源相控阵雷达作为舰载“紫菀”导弹的火控引导;法国军方则采用X波段的ARABEL被动式相控阵雷达;意大利则又是C波段的EMPAR雷达…而三国海军的数据链和指挥作战系统也不尽相同,“紫菀”导弹却是到谁家都能吃得开!有点意思吧? ![]() ![]() ![]() ▲从上到下依次为“桑普森”雷达、ARABEL和EMPAR掀开雷达罩后的真容。 这功劳首先要算给导弹的“惯性自主引导”体制,即发射后根据预加载的目标方位化身为一架自主控制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期间通过周期性的接收导引雷达对目标信息的实时更新自主控制着交汇轨迹——这听起来好像和“被动雷达制导”没什么区别?不,细微之处在于“紫菀”只是接受信息并根据运算公式自行决策,而并不是直接由导引雷达的火控计算机遥控;这就决定了其对雷达性能和作战系统信息处理能力都不太挑食:你给我目标信息、我干就得了! ![]() ▲“海标枪”就需要火控雷达持续照射/跟踪目标,故应变能力很差... 而导弹本身搭载的“末段主动跟踪雷达”又是衍生自马特拉公司旗下“米卡”空对空导弹的改进型,即便在导引雷达更新延迟、或者目标丢失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提前开机作补充搜索... 一句话就是导弹的战场信息环境适应能力非常OK,一套单面阵雷达系统就可以做到同时接敌10~16个目标;如果采取放宽目标刷新率间隔的方式话,则短时间内可连续发射的导弹数量3倍于此! ![]() 就比如说这次提供给乌克兰的SAMP-T吧。虽说只有一套,但须知目前为止法国空军也不过装备了10套,却承担着法国本土90%的区域防空任务:每套SAMP-T由ARABEL雷达搜索和指挥一体车搭配6辆发射车组成,每辆发射车上有8枚存储/发射一体的“紫菀”-30导弹;在作战状态下,雷达完成目标锁定后可以在头一秒连续发射2枚“紫菀”导弹、10秒钟内射完一套发射单元内的8枚导弹… ![]() ▲一套完整的SAMP-T系统。 而ARABEL雷达本身的追踪威胁目标数超过100个,在执行完已发射导弹的数据预加载和目标信息更新后,就可以兼顾后续第二、第三波的发射。根据计算:在饱和攻击条件下SAMP-T打空全部48枚待发弹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15分钟! 剩下的就交给导弹自身的拦截率了… ![]() 而“紫菀”导弹本身也很有特点: 首先是通用“主动拦截段”,15和30的区别仅仅是助推器的长度和尺寸差别。前者的助推器长1.6米、弹径30厘米(不包含折叠尾翼)、重量310公斤,可在发射后2.5秒内将导弹加速至3.5马赫;后者长2.6米、弹径54厘米采用整面折叠的气动翼面、重510公斤,可在发射后3.5秒内加速至4.5马赫,最大有效射高方面也优于前款的10000米。故15型的最大射程定格为30公里,而30型可达到100公里的动力射程。 注:以上仅仅是理论值,对于高空飞行器和低空掠海目标拦截的终端距离还是有很大不同。 ![]() ![]() ▲下图为意大利海军“加富尔”号航母发射的“紫菀”-15。 最值得一说的是“紫菀”导弹的“主动拦截段”。 如前文所述其采用了改进自“米卡”空对空导弹的雷达导引头,故尺寸很小:弹径仅为18厘米、长度2.6米,配备不超过15公斤的高爆战斗部,总重量不过100公斤;而这款导弹采用了尾翼和边条翼前端的气动控制舵+推力矢量喷口的机动方式,后者别出心裁地设置在了边条翼的侧端! ![]() 就这样一排极难观察到的扁平细缝内,总共设置了4个单台推力750千牛的微型喷嘴,单个所赋予导弹的横向机动加速度最大12个G——相对于全动式+燃气舵尾翼所能提供的50个G转向加速度,这似乎仅仅是辅助作用。但请注意:由于喷口的位置更接近导弹质心附近,其所施加的矢量推力并非传统形式上首/尾喷口的改变攻角,而是直接瞬时平移导弹! 所以在弹道修正上具有更迅捷的微调反应,可谓是“四两拨千斤”的实用典范。 ![]() 或许有的小伙伴说了:“紫菀”系列导弹再怎么精良,也只不过是一款对飞机命中率较高的防空导弹,到了乌克兰还不是给“伊斯坎德尔”送的… 其实如上期“标准”的防空导弹(下篇) 所述:如果助推器进一步加大,将拦截弹送到大气层边缘的话,现有的防空导弹都能达到极高速和远射程…再改进拦截制导模式的话,以“紫苑”比“标准”只高不低的末段拦截精度也完全可以胜任反导任务——这就是“紫菀”-60! 注:15/30/60指的是导弹最大理论射高,单位是公里。 ![]() 实际上现有的舰载和陆基版本“紫菀”-30Block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末端反导能力,当然只针对单级/单弹头的战术导弹(过细的雷达引导头尚难以识别极高速下目标分离),且法国已经在测试性能更侧重反导拦截的BlockⅡ版。而之所以专用“紫菀”-60的开发早年被搁置,与欧洲国家的防务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须知弹道导弹拦截技术,特别是针对战略级打击武器的,本身也属于非对称优势的一种—— 即我能毁灭你,你却不能同等程度的报复我! ![]() 美国人醉心于“国家导弹拦截计划”是打着反恐的旗号、确立绝对霸权之实…但欧洲国家传统上对外安全策略却是依托于独立自主,更注重多方势力平衡、行的是合纵连横之策。换句话说无意介入“你死我活”之地区危机的欧洲各国对拱卫本土的需求就是高效、集约与适度—— “紫菀”-15/30导弹及其多国通用平台正是这种诉求下的产物,当然也就用不着发展更烧钱的纯反导型号了。 ![]() ▲静态展示中的“紫菀”-30。 然而过去一年被裹挟卷入俄乌战争中的欧洲各国事实已经严重背离了“欧洲核心利益”的初衷,成了美国式代理人战争的牺牲品!在这样的变局下,“紫菀”加盟乌克兰也不再是单纯的被军援,而是变相的实战检验——置身于核战争危机下,未来60乃至100型号的延续恐怕将不再是PPT了… ![]() ▲“紫菀”的实战拦截能力或许很快会在乌克兰战场得到检验...图为俄罗斯“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 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攻城为下”。曾经“紫菀”系列导弹局限性下欧洲的安全环境,与今日被迫出血的军费增长似乎呈截然相反—— 可见“屏障”的构筑并不简单是一件先进的武器哦! ![]() (本期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