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流浪地球2》并不仅仅是科幻?

 情报姬 2023-01-29 发布于广东

文丨rain 审核丨千里

排版丨鹿九

最近几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科幻片,《流浪地球2》都是处在精品位置的科幻电影。

毕竟国产科幻片能拍到这个程度,完全不输于任何一部好莱坞顶级制作的科幻片,不管是特效、剧情还是最重要的世界观,每一个地方都让观众们看到“国产科幻”更好的未来。

说心里话,《流浪地球2》的精彩程度已经超越了我心中对科幻电影的定义,它不仅仅是科幻电影,更是一个“励志故事”。

《流浪地球》从立项到问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励志故事。导演郭帆,动用了所有业内能调动的资源去拍摄这部作品,他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运用了3D打印、CNC数字车床、激光雕刻技术,片中95%的道具都是我们生产出来的。

所以作为一名科技爱好者,《流浪地球2》里的科技着实让我眼馋了一把。

比如那个机械外骨骼就看着既实用又酷炫,本以为是那种专为电影服务的“道具”,没想到是国内公司所生产出来的真家伙。

实际上,各国都在研究在军事领域应用外骨骼装甲。

早在2000年,美国国防部就提出了“外骨骼机器人”的概念,目的是增强士兵的身体素质,提高单兵作战能力。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是“人工智能”,附着在人体的外部。它为穿着者提供保护,并根据人的肢体活动,帮助使用者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负重能力更强,从而感应并驱动机械关节进行动作。

当然,将外骨骼装甲用于民用领域也是屡见不鲜。

在2020年就有与《死亡搁浅》用“隔空连线”的方式展示了一下外卖员穿戴机械外骨骼的尝试,一位身穿机械外骨骼设备的外卖小哥,背着三个外卖箱,在上海街头出现,行走自如。

目前,外骨骼装甲的最大瓶颈仍在于动力来源;如果使用内燃动力,会造成整体重量过重,造成运动不便利,累赘。

如果采用电力驱动,可以大大缩小体积;但目前的电池容量仍是硬伤,无法支撑外骨骼装甲长时间运转。

如果要让机械外骨骼成为军队的标配,高密度能源的电池将是关键。

不过,随着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于电池的研究投入也越来越大,兴许哪一天,就有了能够长时间支撑外骨骼装甲工作的更强的能源电池。

除此之外,《流浪地球2》中还有许多本来是可以用CG或者道具就可实现的地方,却都是用实物1:1打造出来并且真实可用的科技神器。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相信很多人也会同样好奇,《流浪地球2》里面的科技还有多少是能实现的呢?

  那些已经实现或将要实现的科技  

《流浪地球2》中的无人机战斗群在影片开场后不久,就为大家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影片中展示的无人机技术看起来很炫,却也是离我们最近的。

因为这些无人机都是用真材实料的金属加工制成,连动力系统、火力系统也都是真实可用的。

(《流浪地球》2中的无人机由国内追云工作室打造)

因为我不是军事专家,但我想各军事大国对无人机的重视程度,肯定不比研制战斗机逊色。所以,这样的无人机战斗群,是随时可能出现的。

长8米,高约1.9米,翼展8.3米的无人机只是《流浪地球2》中“科技与狠活”的冰山一角,那款同声传译的翻译耳机也是一个引起人注意的神器。

这也是一个由国内公司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过现实中这款耳机的外形和同声传译的功能是分开的,导演郭帆亲自在一档国内综艺《与世界说》上展示了另一款同声传译耳机,这是因为同声传译和耳机其实要结合在一起需要克服各自的难题。

照理说,现在的AI语音识别和智能翻译的能力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

之所以还没生产出来这样的耳机,是因为在“收音”上还有很多困难没有解决。

一副耳机制成后,会把外界的噪音、嘈杂的人声和主要对话人的声音混在一起接收;并且,说话人的语言也会给AI翻译造成困扰,即便是让人进行同声传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同声传译者1天的工资就可以是白领1个月的工资,因为这是翻译中的最高境界。

不同的语言之间在语句结构上也有所不同,想要通过科技来实现同声传译的难度可想而知,有个“同声传译”的笑话是这样:

德国总理在联大会议上发言。

五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开始翻译。

台下代表举手:翻译呢?

翻译:我在。

代表:那你为什么不说话?

翻译:我在等动词。

不过几年前,国内外就有不少机构和公司将深度学习技术与降噪、语音分离技术相结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市面上和翻译耳机最相近的产品就是翻译笔。

它已经可以在嘈杂的噪音环境中,通过麦克风将人声隔离开来。也可以做到分离不同的人声。

随着深度学习与声学降噪技术的结合,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这款翻译式耳机的问世。

讲了上面几个已经可以生产出来的,还有一些是接近实现的科技,比如这次出现的智能量子计算机550W,作为Moss的前身,它在《流浪地球2》已经让我们体会到了人工智能的恐怖,他们都是因为拥有自主意识而开始变得令人害怕的。

量子计算机历来是科学界关注的重要热点之一。

谁都想在量子计算机上领先一步成功,率先实现量子霸业。

目前,国际上主要是我国和美国在量子计算机上展开竞争;谁先在这个领域取得领先,谁就会率先实现量子霸权。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种暗流涌动的趋势,才让《流浪地球2》成为一个吸引潜在人才的推动器。

电影中的量子计算机550W系列,已经是比较成熟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了;而现实中,量子计算机还处于一个非常非常初期的阶段。

(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 的光量子干涉实物图)

不论是国内的九章量子原型机,还是谷歌的量子原型机,都是处理“单一”问题的原型机,我们的量子计算机是针对“高斯玻色采样”,谷歌的量子计算机是针对“随机线路采样”。

因为量子计算机是通过量子叠加态的量子效应来实现的,而叠加态又往往是不稳定的,一旦坍缩数据就很容易丢失。

关于量子计算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能否成为通用型的计算机。

而关于人工智能,我们处于一个害怕但是又想要的“量子叠加态”中。

纵观大大小小的科幻作品,人工智能一直都是一种反过来压制人类的“恐惧因素”;我们一边希望把繁复的工作交给ta,一方面又怕ta取代我们。

在技术上,我们不断在推进人工智能的上限;在伦理上,我们难以说服自己,比如《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

(纽约客2017年10月一期AI占领人类的封面)

关于数字生命,或者“意识上传”,这两年已经有不少作品在探讨了;从押井守1995年《攻壳机动队》中的怀疑态度,到去年刘宇昆《万神殿》里展现的“和解”态度,对此感兴趣的人们似乎开始接受这样的设定了。

但要是让现在的你去成为数字生命也是需要勇气的,比如我们有数字生命卡定制版,只要¥249,你就能获得一个赛博人生,我们不妨试问自己是否有这个勇气。

看完《流浪地球2》后有朋友和我说,是不是现在的虚拟主播就是数字生命;我说没有,虚拟主播是IP的人格化,数字生命则是生活数字化。这完全是两种不同境界的东西,虚拟主播是技术,数字生命是科幻作品。

(CODEMIKO 是现在技术最顶尖的 Vtuber 之一)

最起码,目前还没有看到有相关的信息。可能与之最接近的研究是马斯克正在进行的脑机接口吧。

除了特斯拉电动车还有SpaceX飞船,他所创办的Neuralink公司就是在研究脑机接口的。

但目前对人体进行这种实验是有违伦理的一个操作,所以他们只能在动物身上上进行实验。

(2020年Neuralink用小猪进行脑机接口展示)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可以产生自主意识、量子计算机实现通用,那么数字生命的就有可能了。

除了技术问题,伦理问题也是这些未实现的技术要面对的东西,不然赛博朋克中因为各种科技而活得不人不狗的情况就可能成为现实。

因此,有意识的Moss距离我们还很远;但是拥有Moss能力的AI助手也许很快就会问世了。

比如那个图恒宇的机器狗笨笨在电影内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吉祥物,是月球基地的工程类机器人,具有基本的感知设备和机械手臂。

电影外,机器狗是我们大力发展的产业,浙江大学的“绝影”机器狗,宇树科技的莱卡狗、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的“中国大狗”机器人、小米的“铁蛋”机器狗等等......

虽然国内花样百出的仿生机器人在功能和形态上各有不同,但其中一大难点就在于商业化落地,不论是在安防、物流、还是成为智能宠物狗,好像都还没有真正属于机器狗的应用市场,在这一点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论实现效果上,波士顿动力研发的机器狗和机器人已经非常接近的效果了。

最近一段时间,波士顿动力所发布的最新机器人运动视频,已经可以非常敏捷地帮助人们进行建筑工作,而在快结束的时候,还来了一个超炫侧空翻。

机器狗笨笨的实现原理并不复杂,通过对机器狗进行行为模式训练的深度学习,再辅助视觉处理系统和传感系统,就可以实现。所以那个积木版的机器狗笨笨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一个孩子们的玩具,即好实现,又可以吸引看完电影的小孩去购买,《流浪地球》在商业上可以说走在了一大波电影的前面,耳机、机械外骨骼、无人机包括机器狗,背后都有相关的公司和《流浪地球》相关,这也让人好奇,为什么只有流浪地球在商业周边上这么突出?

  那些和商业息息相关的地方  

从刘慈欣的《三体》小说获得雨果奖+星云奖开始,一个属于刘慈欣IP的“改编盛景”就接连上演,这股大风从动漫+剧集的改编热度上就能看出其中的商业价值,各种商品代言让友商羡慕不已,仿佛一切刘慈欣相关的东西都会成为商人眼中的“摇钱树”

最近,网友发现成都竟然成为了最新一届世界科幻大会(含雨果奖评选)的承办城市,国内对此风声不断:听说一众科幻网文要来参选;还听说举办场馆附近的房价涨了;更听闻国外信用卡在这里不能用......

只想说,作为一个国际奖项,还是期待举办方放眼国际一些吧,只盯着这个机会赚一波,可能既丢了面子也丢了信誉。

回到《流浪地球2》影片中的数字生命卡,一个普通的U盘,冠上一个“数字生命”就成了蹭上影视热度的实用周边;在这里,我们获得的不是一个U盘,而是要去自己寻找和这个“数字生命卡”所贴合的地方去使用它。

包括前面说到的翻译耳机实际售卖时,是一个没有翻译功能的普通耳机,但我们依然要找到一个理由去拥有它,比如它是一款非入耳的耳机,这对入耳式耳机有忌惮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好事,戴上去说不定还有人能认出来这是《流浪地球2》的耳机。

(真不是在打广告)

而最能让这些周边获得热销的,我认为还是机器狗笨笨积木版,因为在我看看来,孩子们才是最大的消费力。

《流浪地球2》的成功,除了票房以外,还在于这些琳琅满目的周边,因为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国产科幻片,除了要留下情怀,还要在商业上受到认可,导演郭帆不断地出入各种采访,为的也是让他的作品能产生一些实际的效应,因为我们不论看多少电影,都不如在现实中留下一些“痕迹”。

(月销2000+对于一款周边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后记  

这次《流浪地球2》的上映,科学家们是首批观众,看完后他们严谨的在探讨这些技术的可能性。

和科学家们相似的地方是,作为一部春节档电影,大部分都是朋友或者一家人去看的这部影片,大家看完后也在探讨这些技术的可能性;但和科学家们不同一样的地方是,叔叔阿姨们更关注数字生命、小朋友们更关注机器狗、大孩子们更关注翻译耳机、朋友之间更多的在聊人工智能......

作为一部充满硬科幻要素的电影,能让一家老小都热情讨论的电影,才是一个合格的春节档电影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