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巨龙从未停步,以前没有,未来也不会。 最近在阅读李奇霖老师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手册》,564页,比我的鼠标还厚,因此有了写一套读书笔记的想法,把这本书的精华拆解出来,且我的解读更注重实用性,比如XX指标在Wind里的编号是多少,书里是没有讲的,然而很多指标长得都很相似(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完全是两个概念,需要用指标ID来区分),这样读者们就不会乱掉。 往期文章: 宏观经济有什么用?为什么我要写这套笔记?详见:《200元抄底腾讯,2个月收益率63.26%,我是怎么做到的?》 GDP的大致分析框架:《一文看懂GDP的分析方法》 以下是用上文讲述的GDP分析方法,复盘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总量分析在上述文章中我们说过,一般看GDP不变价当季同比(M0039354),但该数据只有1992年以后的数据,所以还可以参考GDP不变价年度同比(M0045788)。 根据历史,可以划分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结构分析分别从生产法、支出法的视角,看三大产业对GDP的拉动点数。 在上一篇笔记《一文看懂GDP的分析方法》中,我们提到“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指标,以衡量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但它们都是1992年才有的数据。 ![]() 为了研究1978年开始的数据,我们需要这3个指标: ![]() Wind中的指标ID分别是:M0024764、M0024765、M0024767(注:M0024766是第二产业中工业的贡献率) 1978-1992:从改革开放到“九二”南巡GDP同比方面,1978-1981年增速下滑,主要是为控制投资过热而进行调整,表现为投资贡献率从66%下降到负数。 1982-1985年经济回升,消费、投资回升明显,三大产业都有较大贡献,这一时期的背景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户籍制度松绑、工资改革(可查看平均实际工资指数,M0024198)等,这一时期,净出口在负增长,其实是内需增长过快,进口大于出口所致。 1985年,经济增长率13%,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保经济还是防通胀,最终选择了后者,1986年经济大滑坡后,国家重新放开信贷,导致87、88年继续高增。随后国家进行了3年整顿(1989-1991)。 接下来怎么搞?经历了3年迷茫后,伟人的“九二南巡”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1992-2001:从“九二”南巡到“入世”1992-1994年,坚定了市场经济理念后,消费、投资修复,第二产业贡献尤其突出。 1994-1997年,是因为经济又过热,又引起了新一轮防通胀,可以看出投资热情在缩小。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数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不是光看数字都能解决的。所以我的恩师,也是和君集团董事长王明夫经常说,要读产业史、经济史,才能知道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才能知往鉴来。 97年虽然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但最终我们扛住了风险,这期间净出口影响较大,但发行国债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减税+补贴提振消费等,对冲了风险。 这段时期经常出现经济过热,主要是生产能力跟不上需求,出现缺口,净出口贡献率为负数能佐证这一点。而市场经济制度本身也不完善,所以经济受政策影响很敏感。 2001年,又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启了,2001年11月10日18时39分,卡塔尔多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的木槌落定,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真正开启了“躺着都能赚钱”的黄金十年。 2001-2011: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除了08年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消费、投资依然支撑着经济发展,因为“入世”,我国的制造业带来的贡献尤其明显,这是中国实现工业化腾飞的黄金十年。 与大多数人想象中不同的是,除了2005-2008年,净出口的贡献依然为负数。我们常常说,“入世”后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赚了全世界的钱,实际上是,中国人富起来后,内需和投资对GDP的拉动更为明显。 2008年以后,净出口大幅下滑,然而2009年的投资贡献率大幅提高,这应该是“四万亿”带来的影响。 如何分析资本形成总额说到这里就提一下,GDP的资本形成总额部分,一般可参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M0000273),该指标是月频数据,因此参考性较大。 同样,可以对该指标进行结构分析,主要有3个细分项:基建投资(M5440435)、房地产投资(M0000449)、制造业投资(M0000357)的累计同比。基建、房地产、制造业又分别是一个大模块,每个都能单独写篇文章来解读分析方法,所以还是请持续关注“投资林教头”,我会在后面的笔记中分享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的分析方法。 看2009年的数据,制造业持续下滑;基建的增速却大幅提高;房地产在08Q4下滑明显,后急速反弹。这些都是“四万亿”刺激的结果,虽然渡过了08年金融危机,然而“大放水”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高杠杆和产能过剩。 2011年至今:“新常态”和经济动能转换2011年以后,中国GDP增速持续下降,保持在6%-7%的中速水平,我清楚地记得2012年左右,做生意的朋友都期待着“V”形反转,现在终于接受了“新常态”的现实。其本质原因是老旧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产业升级、打破中等收入陷阱迫在眉睫,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制造业升级、双碳、半导体等。 从表中可以看出,消费降级是个伪命题,或者说从来就不存在,2011年至今,依然是消费在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净出口大多数时间还是负数,说明内需依然无法被满足,中国人热衷于“海淘”。因为不再“大水漫灌”,投资的贡献率在弱化。从生产法看,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贡献率超过了50%,经济结构其实是在改善的。经济中速增长的背后,是结构性优化,然而很多人依然唉声叹气,是因为他们还抱着过去的老方法不放。 消费和投资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尤其是消费,出口的增长在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后,又反过来扩大了内需。那些在“抱团行情”瓦解后看空消费的投资者可以闭嘴了,从1978年至今,消费升级的逻辑已经持续运行了半个世纪。而这个逻辑还能否持续运行,就要看我国的产业升级、经济动能转换是否顺利,所以先进制造也是这个时代值得关注的方向。 2020年,随着疫情爆发,经济受到打击,第一年最受打击的是消费,好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保住了全球供应链,加上医疗物资出口等,扛住了衰退。2022年,因为疫情反复,消费的贡献率略有下降,经济增速只有3%。 现在是2023年,春节刚结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复产复工的推进,我们正迎来复苏期的起点。 |
|
来自: blackhappy >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