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广大极精微——华人德、赵华新师徒合作治砚展

 攒菁堂 2023-01-30 发布于甘肃

Image

前      言

苏州自宋明以来,就一直是东南都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繁荣、教育昌明、风物清嘉。其器具服饰、室庐园林,以精致典雅见长,统称为苏作或苏式,引领时尚,用作法式,传承久远。

明中叶后,江南一带文人士大夫逐渐对居住环境、日常生活等追求舒适和韵致,于是陆续有许多遵生、品评的著述出现,并亲自参与设计、布置,甚至创作。不求宏大,只求精致;鄙视豪侈,赞赏简洁;反对繁缛,推重古雅天然。工艺匠作,多依此为准绳、标杆,发挥才情,创新改革,精益求精,突显出浓厚的地域特色,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艺人和文人合作的事例举不胜举,拿刻砚这一工艺来看,灵岩山下的㠛村砚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因其砚多用于实用,故未有详细的能工巧匠记载。在清康熙、雍正间,阊门内专诸巷有顾二娘,曾是制砚史上最杰出的一位名家,人们尊称为“顾大家”(家音姑,“大家”为对妇女的尊称)。当时黄莘田(名任,字莘田)在广东高要县任县令,端溪在其所辖,得积蓄许多端石,尽付顾二娘制砚,曾有十砚最为其珍爱。莘田为闽人,闽中薛氏、董氏、林氏诸刻砚名手皆出于顾家门下,此或为莘田所荐引。黄、顾二人的合作,弘扬了吴地文化。

如今砚台的实用功能逐渐在减弱,而玩赏、摆设、收藏的功能在增强。人们对砚台的石质石品、造型设计、刀工磨工、递藏题咏、盒盖配置等自然也愈来愈讲究和重视了。而端石在制砚的材质中最佳,发墨快,不损笔,润泽细腻,品色繁多,历来最受使用者和收藏者青睐,为四大名砚之首。这次展出的作品也以端石为主,兼有少量的红丝砚、㠛村砚等。

我与赵华新相识已有十年,见其所刻文房杂件多有灵气,问其是否会刻砚,答曰:能。少年时随其叔父学艺,后曾为同行捉刀多年。我觉得他是可造之材,提出刻一批砚台,二人合作,他表示愿意,并拜我为师。与之约:我先视石命题,你按式样斲刻,以后你也可以自己创新,经我品评认可,不合意者或弃之、或修改,合意者由我题写砚铭,再配置盒盖后方算完成。所展出的作品都是近八、九年间陆续创作的。

以下是我要说明的几点,将有助于观众们了解:

一、所有展出砚台都为创作而成,凡有参照借鉴于古代器物、图纹者,作品说明牌中皆写明出处。

二、砚台题铭有作者自作诗文,也有书写佛经相关内容和古人诗文,因为创作时就取材于此,相配最为切合,如“雨花砚”和“蜀道难砚”等。有些砚尤其是小型砚,因为不宜字多,故多题成语、成句。取材于商周器物的十余方砚,因年代久远,以文句古奥为宜,故题写者多摹写金文吉语或书录《诗经》《论语》中语。时代相近,可发遐想。

三、所有展品的造型、花纹、铭文、印章皆用手工刊刻,完全保持传统的手工艺术品制作。有些象生动植物皮壳,往往用特殊的刀法表现其真实感,这些地方就不再打磨,为免效果模糊,这也是作者的苦心孤诣之处。

四、铭文一般字较小,刻划也浅,所刻部位十分审慎。因为砚材大多是优质端石,不作日常使用,故字不易损坏,这样也不会影响到对材质的观赏,惜石如金。

五、每方砚都刻有作者“石樵”的印章,以创品牌和防伪,也是秦汉以来“物勒工名”的传统。

谢谢光临并指教!

壬寅仲冬  华人德


展览现场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展厅现场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部分展览作品说明
Image
Image蜀道难砚
Image蜀道难砚拓片
Image蜀道难砚拓片题跋
蜀道难砚
材质:坑仔岩  尺寸(cm):40x35x8
此方砚石较大,原来为一方双池砚,工不甚佳,赵华新将之磨去。华人德先生认为大砚适合气象雄大的题材,建议表现李白《蜀道难》的意境。正面砚堂宽阔,两道翡翠带似两片细叶垂于中间,还有大片的蕉叶白。砚堂四周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蜀道天险图。上方空间较宽,意象丰富。山岭巍峨,云腾雾涌,两崖之间有木桥相连。右侧一人坐于车内,身体前倾,神情专注,双手驾驭着六条螭龙,龙身矫健、龙首高昂,向西而行,体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诗意。《淮南子》注曰: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羲和所乘车的上方刻着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图案,四鸟负日,十二道光芒旋转四射,既契合地理,又符合主题。左侧上方山石间刻了一棵神树,造型近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翘立的枝干上停憩着神鸟。弥漫于高山之间的流云多刻成如意状。
细看两侧,崇山峻岭间,隐隐有天梯栈道,数位壮士,展臂抡锤、插钎凿壁,这就是“地崩山摧壮士死”所说的“五丁开山”的典故。蜀道有三,最早的古金牛道传说中就是由古蜀国的五位壮士所开。山间刻有草亭、杉树、柏树等。虽然李白写道:“枯松倒挂倚绝壁”,但其实剑门蜀道并不盛产松树,而是以杉树和柏树为多。砚堂下方也有古柏横亘,急浪奔突、水石相激,体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之意。 
砚背题铭为小行书《蜀道难》全诗。整方砚台将蜀道的峥嵘奇秀和神秘的传说故事融为一体,意境雄浑,意蕴隽永。


Image

Image
Image雨花砚
Image雨花砚拓片
Image
Image雨花砚拓片题跋
雨花砚
材质:红丝石  尺寸(cm):41x29x10
此方大砚气势撼人。砚石色泽光润,红、黄、赭色相间,呈不规则形状自然分布于全身,华缛却不浮艳。几何长方形规整大气。砚石上方雕刻为由垂鳞纹、彩铃、飘带组成的垂幔。帷幔下方是两个飞天,依据的是巩县石窟第三窟中一对被称为“中国最美的飞天”的供养天。他们头戴莲瓣冠,脸型窄瘦,左侧的眉目清秀,右侧的深目高鼻;体态轻盈婀娜,一手持莲花,一手捧莲蕾;身着薄纱,飘带从头后绕过两肩,翻过腋下向后飘扬,并拢屈回的小腿处飘出了长长的裙衣,在云纹的烘托下,产生一种强烈的飞翔感,如梦如幻。飞天下方以云纹状线条延伸向下方刻成砚堂,接近边沿自然下挖成砚池。飞天下方洒落着花朵、花叶。砚堂边线较宽,厚实饱满。
两个飞天之间为隶书题铭“雨花”。既因为红丝砚的颜色、纹样与雨花石近似,佛教中也有佛祖说法,诸天降众花,满空而下的故事。飞天、雨花,美不胜收。砚背刻写《妙法莲华经》中一段描述与之吻合。
砚身较厚,侧面四周雕刻着由灵芝、松果组成的纹样,寓意着长寿如意。这种纹样在六朝隋唐时的碑刻中较常见。


Image
Image
Image小须弥砚
Image小须弥砚拓片
Image小须弥砚拓片题跋
小须弥砚
材质:汉瓦当  尺寸(cm):17x8
此方砚台为汉代“长生无极”瓦当制成。砚面依形挖出圆形砚堂,呈灰黑色,其余部分保留瓦当本来所带的黄褐色的土质包浆。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方瓦当原来留有一部分残损的筒瓦的筒身。在设计时有意没有将这部分磨去,而是依据残损不齐的形态斲刻出四座起伏不一的山峰。山峰下端刻着一带如意状的云朵,云缠山腰,显出山之峻拔。山峰背面则用浅浮雕的手法刻着三龛伎乐图,12位伎乐天造型不一,各执一种乐器,专注而陶醉地在进行演奏,仿佛耳边传来仙乐飘飘。此造像依据的是巩县石窟的伎乐天。巩县石窟的伎乐天很有特色,分布在石窟壁脚和中心方柱的基座下层,种类丰富、保存完整,为石窟营造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砚台前端瓦当的侧面刻着三个带有隶意的六朝真书“小须弥”,是砚台的点睛之笔。“须弥”一词译自梵语Sumeru,意即“妙高”。《辞海》“须弥山”条:古印度传说中的山名,以它为人们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之层层建立,四方有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卢四个洲。佛教也采用此说,以须弥山为题材,造像绘画,表示天上景观。虽曰“小须弥”,却引人想象出万千世界的阔大境界,这就是题铭的作用和魅力,寥寥数语,激发人的无尽想象。“致广大极精微”,此方瓦当砚正是这句话的绝妙写照。



Image
Image
Image
Image相鹤经砚
Image相鹤经砚拓片
Image相鹤经砚拓片题跋
相鹤经砚
材质:绿端  尺寸(cm):19x12x2
此砚象生,像一本线装书。砚面为书的封面,挖出圆角、近于长方形的砚堂,砚堂左侧有书名,即题铭,为三个篆书“相鹤经”。侧面厚厚的书页相叠。砚背可见封底已不知所踪,数页纸被撕缺,露出内页上的一幅双鹤图,一鹤低首,一鹤朝天而唳,线条简练,仙姿卓立。不平整的书页、翻卷破损的书角,显然这本书已经被翻旧、翻烂了。
《相鹤经》是古代流传已久的一篇奇文。据说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齐国人浮丘伯喜欢养鹤,也自比于鹤,有《相鹤经》。后来他得道成仙,《相鹤经》也成了浮丘伯得道的代表作。传说浮丘伯将《相鹤经》传给了王子晋,西汉崔文子向王子晋学道,得到了《相鹤经》的文字,后游学到嵩山,藏在嵩山石室中,又为淮南八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世。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人辑录,也不断经爱鹤之人增删修改。在诗人的笔下,翻看《相鹤经》成为闲暇无事的写照。“炉香静对来禽帖,铭鼎闲披相鹤经”,山东临邑邢侗纪念馆里的这幅对联描写了“晚明四家”之一的邢侗归隐后的闲适生活。此砚带上了一种慢生活的意味。


Image

Image

Image
Image灵芝砚
Image灵芝砚拓片
Image
灵芝砚拓片题跋
灵芝砚
材质:老坑端石  尺寸(cm):10x8.5x2
此砚象生,仿灵芝造型。砚面扇形菌盖几乎都作为砚堂,只留饱满的边线和扇形下方两个卷曲的如意头,如意头之间夹着粗壮的菌柄头部。砚背是灵芝的背面,菌盖边略翻卷,有一圈圈的环状纹,下凹的菌背布满辐射状纹,底部是粗壮的菌柄,微弯,伸向正面。整个菌盖给人肉质厚实之感。菌背有四字篆书题铭“延寿万岁”。灵芝被视为仙草、瑞草,外形古雅奇秀,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天意、美好、祥瑞、长寿等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
酸枝木所制的砚匣也为灵芝造型,透着漆的光泽。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弦纹青铜器砚
Image弦纹青铜器砚拓片
Image弦纹青铜器砚拓片题跋
弦纹青铜器砚
材质:㠛村石  尺寸(cm):15.5x12.5x4
这方砚台为椭圆形,仿商周时的弦纹青铜器。砚面砚堂仿辟雍,中间高、周围一圈低,且一端的圈边略宽,可以蓄墨,不另开砚池。侧面有弦纹,线条之间的凹槽有弧度,凸起的线条挺拔中又带着圆润,显得秀美又富有立体感。刻弦纹外观简洁,但线条须挺劲,最能见功力。弦纹是青铜器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商周时比较盛行,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砚背基本平整,略起边线,精神又不失温和。上有八字金文题铭:“尊簋永保,福寿无疆”,小行书落款中注释,并说明“集周丕期簋铭文”。周丕期簋以前也称作周丕期敦。
砚匣用楠木制成,匣盖上嵌一小块古玉,并有四足。西周中后期的青铜器盨的造型就是这样,盖子取下翻置,可盛物,有实用作用,合起来则成为一个整体。

关于华人德:

华人德谈沧浪书社与白谦慎交往:书法是读书人的事,并非技法

华人德 | 古薇山房笔记——沙曼翁

华人德 | 我对金石拓片题跋的见解和经验

华人德 | 我的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途径

华人德 | 人间有味是清欢

华人德 | 心醉丹青抒百味,吴墨飘香法度中

华人德 | 论魏碑体

华人德 | 论长锋羊毫

读懂华人德不容易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十三)——完美的结局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十二)——世界遗产莫高窟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十一)——走近玉门关、阳关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十)——走进国宝发现地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九)——天下第一雄关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八)——走近五彩丹霞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七)——你见过肉身飞天吗?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六)——走近中国最大室内卧佛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五)——带你走近石窟、魏碑鼻祖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四)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三)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二)

华人德 | 丝路礼佛访古系列—麦积山石窟


关于兰亭会:

2020年兰亭会大事记
书法群里的那些事|兰亭会2019
回顾 | 2018书法大事件

Image

Image兰亭会艺术馆(室内一角)

书法聚焦编辑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