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们是否记得,🍑之前发过两次纪录片,一部是《犴达罕》,讲失落的鄂温克族诗人维加,一部是前两天的《皮村》,讲在皮村待过的一群人,两位主角还留了言。 这两篇反响很大,很多桃友表示很受触动。 前不久因为退出平遥影展而震动电影圈的贾樟柯曾经说过一句话,北京50公里以外的地方,才是真实的中国,🍑想说,剧情片之外的纪录片,才是真实的世界。 纪录片,诞生于1922年《北方的纳努克》,🍑大学时参与的电影社团就以此片剧照为logo,意为第一部民族影像。 我总是错将其认为是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实际上是北方的纳努克族举着鱼叉准备狩猎,那不是图腾,而是一种生活。 此后近一百年,纪录片一直作为剧情片的影子游走在影像世界里,很难走入主流,如果电影院同时上映剧情片和纪录片,那么观众毫无疑问会选择前者。可是实不相瞒,在短视频还没有崛起,纪录片是🍑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 美国纪录片大师阿尔伯特·梅索斯所言:“制作一部电影不是为一个问题寻求答案,而是尝试去捕捉生活本身。” 从赵忠祥那句大名鼎鼎的“春天到了,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开始,纪录片看似没有像影视剧那样侵入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形影不离,对我而言,它深入的更微妙一些。 此时说来话长,2017年,彼时🍑还是在B站云扫墓的迷影青年,那时的B站有大量野生的宝藏博主,尤其是影视区,他们会上传许多冷门的影视资源,类似内陆冷门电影、香港鬼片、捷克新浪潮(比法国新浪潮还要牛比)、动画编年史、日本昭和平成导演合集以及大量独立影像。 那是一段特别快乐的时光 独立影像显然是压轴级别,在没有看到它们之前,🍑就是贾樟柯口中的那种,完全不了解真实中国的无知骚年。 在这个版块,我看了王兵的作品,《铁西区》不必多说,🍑看过他一部非常冷门的神片《无名者》。 这是一部呈现了一个孤独者每日与艰难生活做斗争的影像,无名老人远离了农村和城市生活,独居在洞穴里,仿佛英国的鲁宾逊。 他没有希望,或者说他的希望仅是多收几粒玉米,借雨后的泥巴加固窑洞的土墙,完全剔除社交、人性、精神方面的社会化元素,可与高更的画对应,当你一无所有还可称的上是“人”?这个概念有任何意义? 徐童的游民三部曲同样令人震撼,我最喜欢的是《算命》。 算命瞎子历百程孤独半生,40多岁的时候碰到石珍珠——她因为残障,在老家倍受虐待,两人从此开始一起生活; 他们住在北方某个城乡结合地带,历百程以替人算命维生。来找他算命的主顾常常是妓女,她们都各怀心事,唐小雁是古热心肠,却总是遇人不淑。 因为冬天太冷,又碰上扫黄打非,老两口回到老家青龙。在那里,他们去过石珍珠的娘家,又回到历百程的老宅。 春天的时候,他们重新上路,赶赴庙会,等待时来运转…… 周浩的合集,其中最牛比的是《差馆》, 在 2010年广州火车站站前派出所,俗世一差馆,迎来送往,看众生之苦。 即便摄影机主要拍接待大厅,但你仍然可以窥见一代下层中国人日常的艰难时刻,有挑事的大姐,有神经兮兮的无业游民,有因为捡瓶子而起冲突的流浪汉,有无家可归的儿童,甚至有抑郁的白领把民警当心理医生,只为倾诉心事。 还有一大批展现之前🍑闻所未闻的人群和文化的纪录片。 除了之前推过一次的《犴达罕》,还有导演顾桃的鄂温克三部曲之《敖鲁古雅的养鹿人》、《雨果的假期》,除了失意的诗人维加,还有他更失意的姐姐柳霞。 柳霞失去了丈夫,因为酗酒,无力抚养儿子,在社会的资助下将儿子送到了无锡免费接受教育。 柳霞终日苦闷,驯鹿和酒成了她思念孩子的寄托。“太阳是我的母亲,月亮是我的父亲,星星是我的儿子”。 她的儿子叫雨果,虽然留着鄂温克族的血液,但是在钢铁森林中长大,🍑一直期盼顾桃能够继续拍摄雨果的故事,不知现在如何了。 当年在B站上,我每看一部,都被震撼一次,这个版块无疑是B站众多里的白月光,包括很早之前很多媒体推纪录片,有人问去哪里看时,编辑一定会在文章末尾加一句,B站有资源。 久而久之,纪录片板块成为b站很多用户驻留,分享,讨论的地方。B站纪录片也成为一个热门内容,也许是窥探到了用户对于纪录片的需求,2018年上市后,B站重新整合了 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内容,让更多用户了解到还能在B站上看纪录片。 近年来,B站与央视、BBC、国家地理、探索频道、NHK、ARTE等多个国内外顶级厂牌建立了长期的稳定合作。从目前出品和上线的纪录片量级来看,B站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出品方和播出平台之一了。 如果说2018年以前B站的纪录片大多停留在冷门小众,那么2018年后,B站上播出的纪录片开始有意无意地深入社会的病理与痼疾,但同时又不失趣味性和科普性。 通过观看这些的纪录片得来的经验,让🍑觉着,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同时存在幸福和苦难,神秘与开放,死亡和新生,历史和当下。最典型的是——普通人和人上人都是人,但确实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普通人和人上人的生活,🍑在悬浮的影视剧和新闻现场中看到大多是想象和剪切,在遍地凡尔赛学者和消费主义奉行者的鼓吹下,越来越多的人愈发不了解广大无产阶级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了。 点开每一个帖子,都是#月入15k该不该租7000块一个月的老破小#,#年过25手里才攒了50w我好失败#,#17岁的我如何实现经济独立#诸如此类。 而B站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原因之一在于接地气,包括做纪录片也展现了这种风格。 有钱人,可能并不像《三十而已》里用一个爱马仕包包当做入场券的名媛,也不是《小时代》里用裙子当抹布横扫上海人民广场的顾里,也不是《喜宝》里买一个跟玻璃没区别的10克拉全美方钻送美女的老头,更不会是一个飞机叫外卖送到女主手上的土财主。 人上人到底什么样呢? B站上另一部BBC出品的纪录片《上流生活》里的一家人住在祖宗积累下的财富里——拥有48间房间的城堡,还有3000英亩的草坪。 但和传统的富豪形象不一样的是,各位人上人的日常不是西装革履开派对,而是一个比一个傻,张嘴闭嘴fuck you,天天遛狗打架射鸭子。 经过祖宗800年的积累,这群“上流”终于不用做有着钢铁意志般的打工人,实现了n多人的终极梦想:不用朝九晚五,完全财富自由,安心当无忧无虑的咸鱼。 当然,纪录片里展示的,也有比较“正常”的人上人。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其实无论是表现普通人还是人上人,这些纪录片都是向观众展示已知或认知以外的世界。 假如你是北上广原生土著,家境中产,名校毕业,生平从来没有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经验,过着不用拼单的真名媛生活,看到贫困山区的女孩连普通牌子的卫生巾都买不起只能团购三无会噼里啪啦在键盘上打下:怎么会买不起的咯,奶茶也才20多块钱一杯的呀! 那么第一部分桃提到的那些纪录片会教你什么叫“何不食肉糜”。 同样地,当你和本🍑一样,出生在湖北某18线县城下面的某镇某村某湾,组上三代都是贫农,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来到北京工作,接触到最牛逼的人上人也只是工作日逛SKP的富太太,为她简简单单买一盒2000块的蘑菇而震撼时。 那么《上流生活》、《亿万富翁的饕餮盛宴》等纪录片会告诉你这山外之山还有人,天外之天另有天,人上人上面还堆着一群群名流贵族old money。 你很有可能就顿悟了,认清专门诓小镇仙女的消费主义骗局,告诉自己平常心,与其焦虑自己为什么这么穷不如努力工作只是当个简单快乐的普通人,现充就完事了! 这就是纪录片隐含的教化功能。 不过在2018年《人生一串》等一波好片之后,国内纪录片的热度又有点下降。虽然B站之后自制的《未至之境》、《极度深海》、《天行情歌》、《但是还有书籍》这些作品口碑亮眼,《但是还有书籍》最近还荣获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主创在台上的发言堪称当晚最佳,但可惜都被当晚的明星光环遮掩了。 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度似乎又偃旗息鼓,在这样的前提和大环境下,国内视频平台依然还在为观众努力拓展着纪录片的内容领域。譬如2018年试水纪录片领域的两年后,B站最近在纪录片方面又有了新动作。 前几天,B站与世界纪录片龙头BBC Studios联合宣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除了大量BBC精品纪录片与旗舰英剧陆续登陆B站。B站还将与BBC Studios联合出品自然历史类巨制《绿色星球》(The Green Planet)、The Mating Game等头部纪录片作品。 《绿色星球》是BBC继《地球脉动2》 、《蓝色星球2》后的又一力作 《蓝色星球》系列曾经凭借9.9的评分傲视豆瓣群雄,我当年先看的2,完全被震撼到了,在长达4年的拍摄过程中, 制作团队共执行了125次的探险,水下拍摄时数长达到6000多个小时。 带你去看北极熊出没的北冰洋,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蓝色珊瑚环礁,南冰洋深处神出鬼没的奇怪章鱼,巨大的鲹鱼跳出水面,飞跃到半空中捕鱼; 这个系列不单单是技术上的伟大,摄制组探索自然的勇气和深度令人折服。第二集更是延伸到生命起源,我们对这世界知之甚少,只有通过此类记录片“开眼看世界”。而“世界”到底是什么呢?纪录片一直在试图找到答案。 这也是桃非常期待《绿色星球》的原因。 从当初的冷门小众走向大众,当再朝着世界顶尖纪录片大牛发展,在带年轻人认识普通人、有钱人、艺术家、稀奇古怪职业后,和BBC合作的B站没准之后,能带大家认识总统的日常。 也许相比于5年前,年轻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已经被短视频填充,但纪录片作为一个重要part,永远不会褪色。 从赵忠祥到BBC,从BBC到哔哩哔哩,纪录片会一直存在,帮助年轻人认识世界,只不过换了一个住所。世界就在这些住所里,等待着我们去认识、挖掘、改变。 设计/视觉:YAN #推荐阅读# |
|
来自: 南京栖霞百仁 > 《不作一切恶, 具足一切善, 净化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