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中国春节假期期间,几个消费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分析

 潘海露 2023-01-30 发布于江苏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526篇原创文章

这个世界最有意思的一件事,那就是现实世界运行的规律,永远都是超越绝大多数的认知和理解的。

用大家都能理解的大白话解释一下,就是绝大多数人认为和想象的现实,都是错误的。

这个逻辑,用在2023年的当下,是再合适不过了。

2023年的春节,中国经济在持续了三年疫情防控放开的背景下,迎来了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复苏启动和全面反弹的关键转折点。

消费和内需成为中国在2023年全年的经济拉动主线,也早已成为了共识。

现实来看,表现也符合复苏预期:

2023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国热门餐厅等位超千桌、热门景区再现“人从众”,周边游火爆依旧、长线旅游热度飙升,民宿服务销售收入一举超过疫情前,三亚、成都、西安等城市人流暴涨……这个春节假期真是“热气腾腾”,旅游、餐饮等消费均现强劲复苏。

兔年新春旅游火爆市场彰显新特点、新亮点、新景象。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即便人们已有心理预期,但如此强劲的消费反弹还是振奋人心。

这个春节假期,尽管多地气温因寒潮直线下降,全国消费市场却一路上扬,呈现出超级火热的景象。

各地热门景点被人潮淹没、酒店一房难求、网红餐厅等位超千桌、电影院座位爆满……中国的农历兔年以井喷式消费迎来了“开门红”。

当然,表现喜人,现实热闹,数据光鲜的背后,在2023年中国春节假期期间,一些在消费领域,商业活动中的现象和表现,是值得复盘研究的。

从现实理性的角度出发,2023年开始,中国想要从消费发力,拉动经济,肯定是需要具备可持续性,具备长期效应,而不是依赖假日经济,集中爆发,风物长宜放眼量,确定了消费和内需作为经济主线,那么2023年春节期间,在中国消费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重要动向,一些可能会对中国消费市场和商业环境造成长期影响的行为和事件,具有现实的关注意义。

不止于表象的喧嚣和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够看到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这篇文章,就将为各位读者朋友复盘梳理几个2023年中国春节假期期间,消费市场和商业环境中值得关注的现象和事件,从经济逻辑和规则的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后续2023年中国消费拉动经济的可行性,进行理性科学的探讨和研判。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1

2023年电影春节档:《满江红》票房超越《流浪地球2》,合理吗?

2023年,中国电影春节档,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强劲复苏。

据国家电影局给出的官方统计数据:

2023年春节档(除夕至正月初六,1月21日至1月27日)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

观影人次为1.29亿,同比增长13.16%;

文章图片2

图片来源:网路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99.22%。

春节档上映的6部影片累计票房分别为《满江红》26.06亿元,《流浪地球2》21.64亿元,《熊出没·伴我“熊芯”》7.48亿元,《无名》4.93亿元,《深海》3.59亿元,《交换人生》2.9亿元。截至2023年1月27日,全年总票房为79.15亿元,同比增长209.88%。

图片来源:网络

《满江红》《流浪地球2》档期内双双突破20亿,占总票房70%以上,这是2021年后档期历史第二次出现这样的成绩。二者类型的差异实现了并驾齐驱的双核驱动之势。

在疫情影响后首个恢复正常的春节档,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出了较强的活力,不仅总票房规模和观影人次走高,电影产业的质量也经受住了考验。

但是《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的票房变化和最终结果,却成为了2023年春节档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经济现象,当然,由此也引发了舆论和互联网上一系列的争执和扯皮。

先说清楚,本文分析不涉及任何电影内容,不对意识形态层面进行任何的讨论,仅仅从经济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

商业电影的逻辑,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博大的生意模型。

两部电影好坏不做评价,但是从商业电影的角度出发,结果说话,都是成功的案例,这没有争议。

《满江红》无论从任何角度,其口碑、质量都明显差于《流浪地球2》,出现这种逆转很不寻常,也难怪网络上出现一些诸如《满江红》“偷票房”“买票房”“资本操控”等等质疑。

但是《满江红》从先发落后,到后续票房逆转,实际上并没有网上说的什么资本操控、境外势力价值观攻击等等复杂的套路,从经济角度来看,是完全合理的。

造成《满江红》票房逆袭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院线排片调整的必然结果。

在电影商业这个供应决定市场份额的逻辑之下,就这么简单粗暴。

  • 首先,《满江红》从商业角度,这是一部完美的商业电影,拍摄难度低、投入成本小,观看效果过关,完全符合以小博大的最佳状态。

和《流浪地球2》相比,两部电影用在宣发上的投入差距极为悬殊。

《流浪地球2》直到1月26日才启动路演。

对院线来说,不同电影的票房分成截然不同。

《满江红》的拍摄成本低,制作方回本的压力小得多,自然可以给院线更多的分成,还可以通过宣发的渠道直接给院线让利,院线自然乐于赚更多的钱。

  • 其次,春节档更多给《满江红》排片,符合院线的整体利益。

这是从电影本身的属性来看的,院线通过电影“复刷”可能性的观察和判断,对排片量进行调整,是非常自然的商业行为。

《满江红》就是典型的爆米花电影,别谈什么家国情怀,是那种放假消磨时间的快餐喜剧,本质就是这样,看过一遍,基本就到头了。

《流浪地球2》截然不同,科幻电影本就代表一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也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对于很多人来说《流浪地球2》至少值得二刷。

院线来说,越要在上映初期大幅提高《满江红》的排片,因为有效生命周期要比《流浪地球2》短的多,再晚一点等剧情被人所知,知道不是描写岳飞、了解故事大概、口碑下滑之后,愿意去电影院观看的人一定会迅速下降。

现实也是这样,《流浪地球2》的复刷率,是明面上碾压《满江红》的。

  • 最后,院线对《流浪地球》的排片调整,未尝不是对长尾效应的一种现实考量

《流浪地球2》口碑越好,现在观众对排片越不满、越看不到,反而一定会去看,以《流浪地球1》的经验看,一直上映2个月也是有可能的,这可以帮助院线度过空窗期,在原本冷淡的2、3月继续吸引观众。

所以,春节档出现的排片,完全可以理解,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罢了。

这就是对不同属性的生产资料进行利益最大化分配经营的逻辑:

垃圾就是垃圾,而经典永远是经典。

垃圾就要短平快,价值最大化,而经典可以慢慢释放,同样也是价值最大化。

从经济逻辑的本质来看,其实这是一个好信号:中国的电影工业正在摆脱原本的流量爆款,急功近利,垃圾成堆的落后阶段,正在走向一个全面崛起,日益成熟的状态。

一个理性的预判,最终无论是在收益,口碑,还是持续价值层面,《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会成为未来趋势,而这样需要时间,技术,还有沉淀打磨的优质产品,断了很多玩票性质的流量垃圾电影财路,这么一看,是不是能更好的看懂当前的舆论和互联网的一些言论了?

经济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都是利益。

2

2023年春节旅游消费“乱象”频上热搜,不仅仅是“良心和道德”问题这么简单

6根油泼面20元,58元一碗的烩菜内没有肉,4个菜1500元……春节期间,各地频频曝出消费投诉和维权新闻,引发多方关注。

今年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一些旅游城市、景区,在这个春节再次回到了人山人海的盛况。但从频繁上热搜的投诉看,在报复性消费登场的同时,个别市场乱象也在复归,让当事游客倍感堵心,让广大网友倍感气愤。

随着假期到来,一些旅游消费“乱象”也随之发生:有人早早预订了西双版纳的酒店,却在节前三天才被平台告知酒店房间爆满,无法入住;也有游客提前预订了丽江的客栈,但在1月20日被商家告知民宿客房“超卖”,只能去附近同级酒店或民宿入住……

疫情三年之下,好不容易迎来一波春节出游热潮,这对热门旅游地的商家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个别酒店、民宿以“超卖”为由临时要求游客退单的行为,也广受诟病。

大家都知道,受疫情影响,过去的这几年,可以说是旅游、餐饮行业最艰难的日子。

防疫政策优化以后,社会流动逐渐恢复,久违的烟火气终于找回来了。

可以看到,很多景区出现排队消费的盛况,不管是宏观层面对经济复苏,还是具体到一个个商家,这都是莫大的利好。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整体,广大消费者当然也乐意看到商家渡过难关,看到餐饮行业恢复往日的繁荣。

然而,欺诈宰客现象的登场,却展示出了一些商家涸泽而渔的一面。

它们固然是个案式呈现,但当个案累积增加时,对消费环境、地方形象,一定会造成整体性的伤害。

烟火气回归之后,面对报复式消费,有商家开启报复式宰客模式,似乎想把疫情中的损失一下子捞回来,殊不知这只会挫伤信任和信心。

试问一下,如果几根面就要20元,几个菜就是一两千,处处是坑,谁还敢出门消费?谁还敢放心去景区旅游、去餐馆吃饭?

抛开什么道德,良心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要看到这些乱象背后的经济逻辑。

这都2023年了,中国市场经济也几十年经验过来了,怎么还会有如此多的“急功近利,一锤子买卖”的现象出现,这恐怕不是什么道德和良心能解释的了的吧?

当然,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其实在国外很多旅游体验不错的城市和地区,只是提前走完了这个阶段:从无序,微观个体追逐极致利润的混乱市场阶段,转向一个注重契约精神,保障可持续经营的稳定状态。

两个关键词,契约精神,还有可持续经营。

其实都是规则和管理,跟不上市场变化。

只要是做生意的,谁不懂有钱慢慢赚,得想办法过冬的道理?

只要是开门经商的,谁不希望多做回头客生意,淡旺季不要这么明显?

明明有市场规则,有管理法规,还要铤而走险,这说明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是缺失的。

这样的缺失原因不多展开,但是这个问题给消费市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负面,甚至是致命的。

看到本质,抓住关键:2023年中国国内消费想要实现行稳致远,一路长红,以及满足国家宏观层面拉动经济的需求,那么对于经济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必然成为各地政府和管理部门,责无旁贷的一个核心重要课题。

结合春晚小品《坑》的大火,有没有点共鸣了?市场经济,如果管理不到位,那么过程成本就无法控制,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不是牌不好,而是打牌的人不行。

就这么直击本质,粗暴真实。

3

从出行和购物消费数据中,透露出怎样的信号?

2023年春节假期期间,有两个经济关联的数据值得一看:

第一个是春节旅游出行数据:

网上有很多统计,就在今天,文旅部给出了最新的测算数据:

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注意细节,出游人数和收入,恢复到19年同期的88%、73%。

第二个是春节海南离岛免税店销售额情况:

海南省商务厅28日发布数据显示,1月21日至27日,全省12家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含免税、完税)共计25.7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2022年春节假期增长20.69%,同比2019年同期增长329%。日均销售额超3.5亿元,比节前增加1.5亿元。

海口海关同日也发布数据称,春节假期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5.6亿元,免税购物人数15.7万人次,分别较2022年春节假期增长5.88%和9.51%。

大家能从这两组数据里面看出什么门道么?

出行恢复,但是和消费并不同步,人是自由了,但是钱包普遍的捂的比以前紧。

消费分化,对应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的现实,愈发明显。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后疫情时代“疤痕效应”叠加社会财富在三年疫情冲击影响之下的分配矛盾,成为了中国2023年全国消费全面复苏,均衡复苏面前的现实阻碍,是需要解决和协调的现实问题。

这个春节,各核心数据都超越了22年,虽然大部分没回到19年疫情前的水平,不过也基本达到70%-80%,在缓慢修复中。

但其间的结构化,非常明显,也就是贫富差距。千万别愤世嫉俗,其实这正是复苏的正常过程。

写在最后:

回归现实,敬畏常识,中国消费和内需拉动经济的道路,该如何研判趋势?

通过消费拉动经济这个事情,实际上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是有前车之鉴的。

80年代的日本以及当下的美国,消费都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先来看日本。数据显示,在1961-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同期新车销量年均增速高达17%。1974年经济增速放缓之后,新车销量增速也相应跌至3.4%。

1986年至今,新车销量年均负增长-0.28%。

此外,在高速增长期,像啤酒、文娱传媒等年轻型消费都占当时日本消费支出和GDP很大的比重。

再来看美国。

二战结束后的1946-1964年间,美国迎来了婴儿潮,共有7600万婴儿出生,约占目前美国总人口的1/4。

而这些新生儿后来逐渐成长为消费的中坚力量,美国也在这段时间实现了消费升级。

数据显示,美国的服务消费占比在1970年首次超过商品消费,并在1979年前后正式确立趋势,消费结构也经历了从商品到服务、从非耐用品到耐用品的升级,个人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也从1967年的58.9%,增至2018年的近70%

文章图片7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个历程中,美日两国都经历了不同的政策、人口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但消费拉动经济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但是回到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要小得多。下图显示了2021年各国消费占GDP比(这里使用世界银行数据,将消费定义为包括家庭和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其中中国消费占GDP的54%,远低于G20国家73%的平均值。

文章图片8

图片来源:网络

而且,中国的消费里面还包含了政府消费,如果拿掉政府消费,只看家庭消费,更是明显:

文章图片9

图片来源:网络

全球来看,主流国家里面,消费占比最低的就是中国。

对于消费,在中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高储蓄率,重视投资的现实,并不等同于有“消费潜力”,比如很多盯着老百姓存款和钱袋子的各路所谓砖家叫兽群体,动不动就是怂恿鼓励老百姓无脑买买买,加杠杆透支,其实是很愚蠢,也非常脱离实际的表现。

微观行动和宏观价值不是一回事;

贫富分化的现实存在需要得到解决;

疫情冲击的现实损失需要得到弥补……

很现实,2023年中国的消费拉动经济逻辑和主线没有错,但是消费如何实现,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更不是拿个喇叭喊喊就能实现的问题。

而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结构性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难题,这才是人间真实。

相信国家的规划和眼光,消费主线必然在2023年中国经济进程中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和表现,但是无论是市场还是个体,对于这个过程,一定要有理性冷静的认知态度,那就是任何涉及“结构性”特征的问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注定缓慢而艰难的。

大病初愈,宜修身养性,宜收敛谦虚。

戒骄戒躁,行稳致远,才是正途。

正确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坎坷艰难的,太容易走的路,往往都是下坡路。

疫情的冲击,地产的去杠杆,还有未来的地方债务出清,中国未来才能轻装上路,而这些问题,还是要在发展中解决。

如果想要在未来的市场里赚钱,就要理解,这才是最大的宏观。

接下来,就看国内复苏的速度,和美国衰退的程度,这两者最终决定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势。

变数和不确定依然存在,所以才有了上面的态度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