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这些文学作品真的应该给我们的孩子看吗?

 沙栗 2023-01-30 发布于浙江
一篇知乎回答,略有改动。

原问题:《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这些文学作品真的应该给我们的孩子看吗?

问题描述:

对了,还有《一千零一夜》。

不知道当初把这些东西推荐给我们的孩子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本人觉得这些故事当中所包括太多的消极内容,根本不该给孩子们看。

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告诉我们,后妈都是坏人;《一千零一夜》更是包含大量的极端宗教思想,不信安拉就要被雷火烧成黑炭……

至于王子、公主什么的,起码不符合中国文化,中国的王子和公主之间是绝对不可能结婚的。

事实上跟题主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童话是乐观的,真实的。

题主所说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这些文学作品当中的消极内容(题主所说的后妈这样的坏人、大量极端宗教思想等),其实这本身就是现实生活的映照。
至于题主提及的不符合中国文化的问题,很简单啊,因为这本身就不是反映中国社会的文学作品嘛。
《野天鹅》

童话里的消极内容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如题主所说,童话里“坏妈妈”都是后妈,亲妈都完美无缺。
但是大家注意到过没?这些完美无缺的角色能在童话里活到最后吗?不可能。灰姑娘的亲妈早死,白雪公主的亲妈也早死,野天鹅里公主和哥哥们的亲妈也是早死,而美人鱼呢,故事一开始,她的亲妈就死掉了,只有一个老祖母。所以很多童话故事里往往都会有一个恶毒的后妈。

《白雪公主》

童话里的后妈原型该如何解读?

事实上,现实生活里,有没有真正完美无缺的人?当然没有的,很多人小时候被母亲责备过,打骂过,甚至还有不少人因为童年时母亲偏爱家里的其他兄弟姐妹而留下了一生的阴影。
所以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玩笑:
当孩子抱怨母亲不好时,大家会开玩笑说,这个亲妈就像后妈一样嘛。
事实呢,在某些时刻我们确实感觉亲妈像后妈,给我们带来了某种伤害。
另外,现实世界里,我们也听过太多,父母偏心的故事,可能因为某些原因,父母会更偏心于某个孩子,而对另外某个孩子不太上心、不喜欢、不爱、甚至讨厌,认为自己生活上的不幸是这个孩子带来的。
樊胜美、苏明玉在现实生活里是找得到很多原型的。而且这里大家要注意到的是,并不是只有女孩不被爱,其实也有一些家庭里,不被爱的是男孩。所以樊胜美、苏明玉未必就只能代表女性。

《野天鹅》

当然,就如我们所能看到的,似乎总体上是女孩不被爱的更多。
在这方面,自古以来,欧洲其实跟东方并无多大差别,也有很多偏心的父母,并且就《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鹅妈妈的故事》、《意大利童话》等欧洲童话来说,故事的背景大多是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也就是《安徒生童话》更为写实,有不少故事反映的是作者自己所生活的时代)。
中世纪时期,女性是没有地位的,是男性的附属财产。贵族女性虽然有机会接受教育,但这些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女性如何做一个好妻子,而非一个独立的人,所以她们最终只能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一代一代的女性都是接受样的传统教育长大的,那些女性成为母亲、祖母以后,她们同样教导女孩们应该为家族牺牲自己,让她们相信,她们一生的职责就是生儿育女,做一个合格的妻子。
因此,童话里的后妈,其实未必就真的是后妈。
《皇帝的新装》

格林童话里的王子、公主们


哦,对了,关于题主说,王子和公主的问题,有必要说几句。
格林童话里确实比较多,感觉森林里全是王子在闲逛,每时每刻都有公主在落难。而在安徒生童话里也有提及,毕竟“现实主义”的安徒生自己也说过,自己有不少故事是根据其他一些童话故事改写的。倒是意大利童话里基本不怎么说王子公主,而是国王的儿子,国王的女儿。
中世纪时期,现在的德国,当时叫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国)是由众多小公国组成(注意啊,神圣罗马帝国,并不是后来那个罗马帝国)。
当时连年战争,各诸侯不断厮杀,神圣罗马帝国不断分裂,在1648年的时候,帝国有大大小小314个小国,你说,王子和公主能不多吗?
另外,意大利童话里为什么说是国王的儿子,国王的女儿,却不说王子和公主呢。
根据卡尔维诺的说法,他所编撰的意大利童话都是汇集自意大利民间各地,而在这些地方民间故事里“国王”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王。
《夜莺》

所以你会发现,在意大利童话当中,国王推开自家窗户,看到对面窗户探出一个脑袋,那是另外一个国王,嗯,你没看错,国王的邻居也是国王。所以,意大利童话里国王真的就是普通人。
根据以上,我们就能理解童话里总有王子公主结婚的戏码了。
欧洲童话故事中的宗教文化
不可否认,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绝大多数欧洲童话故事里都有着较为极端的宗教思想。
不论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鹅妈妈的故事》还是《意大利童话》等,其宗教核心都是基督教,《一千零一夜》的核心是伊斯兰教。所以我们能看到在这些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对宗教信仰的忠诚。
比如《格林童话》里《圣母玛利亚的孩子》《渔夫和他的妻子》《天国的婚礼》《没有手的女孩》等等,而《安徒生童话》更是不用说了,几乎没有哪一篇不在歌颂上帝,因为安徒生本人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另外,不同宗教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也反映在童话里。《格林童话》里《一笔好买卖》中犹太人被塑造成贪图钱财的人,因为想将农夫那笔未曾到手的钱财据为已有,最终害人害已。以天主教为主导的意大利童话当中,也有讽刺犹太教徒的故事。
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视犹太教为异端,与犹太教是水火不融的。

《红鞋子》

而安徒生对宗教的忠诚,简直迷信到可怕。《红鞋子》当中的喜欢红舞鞋的女孩珈伦,因为对上帝不够虔诚,亵渎了上帝,而受到惩罚,被削去双足,完全就是一个黑暗而血腥的故事。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即使是“骗人”的童话,也是在反映一定的时代。把这些故事放到历史背景下去解读就完全能够理解了。
为什么要给儿童读这些童话?
那既然童话故事里宗教思想这么骇人,那为什么还要给儿童读这些童话呢?
事实上,这些故事一开始也并不是专门要讲给儿童听的。
《格林童话》、《鹅妈妈的故事》、《意大利童话》,这些童话基本都是源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来自民众的口口相传。那么自然会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融入各种宗教思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中世纪,漫长而寒冷的冬夜里,人们的消遣娱乐方式非常少,于是就出现了讲故事的人,这甚至成为一种职业。

《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些故事演变到后期,才慢慢被改编成更为适合孩子们听的“童话”,把一些特别血腥,特别阴暗恐怖的情节做了改编或弱化,虽然这些故事并不在明面上给人教化,但道德暗示处处都在的,所以我们无法回避欧洲童话故事里的宗教思想。
不过,这些宗教理念也多是宣传倡导真善美的,好人有好报,坏人必会受到惩罚,善良的人最终都能迎来完美大结局,这是童话故事的基本原则。
同时,很多故事也讲诚信、守约、忠实、真诚……
这些难道不是所有国家的人民都一致认为的美德吗?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这些理念在各个国家都是受到欢迎和支持的。

《丑小鸭》

另外,中国的“童话故事”这种儿童文学形式本身就出现得比欧洲晚,民国时期,很多欧洲童话故事被带到中国,中国这才开始有了童话故事。
早期国内“童话故事”的收集或创作也相对较弱,所以这才导致,我们的几代人童年都是读着欧洲童话故事长大的。
其实,不论成人还是儿童,阅读各国文学作品都有其价值。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粨。
所以让孩子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有什么不可以呢?

作者:沙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