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在隋朝大业年间,被斛斯政牵连贬出京城。 隋末归顺唐朝,参加玄武门之变。 后定封申国公,凌烟阁功臣排名第六。 曾辅佐太子李治。 高士廉,本名高俭,字士廉,576年出生,父亲高劢去世时,他还不到三十岁。祖父高岳(清河郡王)。 高士廉年轻时涉猎文史,和薛道衡、崔祖浚两人是忘年交,后来自以为是北齐宗室,不宜广交名流,隐居在终南山,闭门谢客。 ![]() 杨广登基,大业初,高士廉出山,做了个礼部掌管礼仪的官—治礼郎。 609年,妹夫长孙晟去世,外甥长孙无忌和长孙氏被赶出家,高士廉把外甥外甥女接到家中,并且厚待他们。 高士廉很有眼光,发现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才华出众,做主把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长孙氏成为皇后。 隋末各地起义,杨广还不怎么担心,可是在第二次征高句丽时,杨素儿子杨玄感谋反,对杨广的打击很重,因为这是权贵造反,还有很多权贵参加,而且朝廷内部还有斛斯政做内应,造反虽然没有成功,杨广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大势已去。 斛斯政逃亡高句丽,后被送还,被杨广残忍暴虐杀害。因为高士廉和斛斯政有交往,所以被牵连贬官至交趾郡朱鸢县做主簿,此时太守是丘和(丘师利和丘行恭父亲)。 《旧唐书·高士廉传》: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 高士廉老母亲还在世,不能跟随,所以高士廉的妻子留家照顾。 隋末天下大乱,朝廷召令根本到不了交趾,丘和做主让高士廉做了司法书佐。 617年李渊起兵反隋,618年建国,此时交趾郡正面临着一场大战,钦州俚帅宁长真率军进攻交趾。高士廉力主应战,被丘和任命为行军司马,宁长真大败只身而逃,军队投降。 ![]() 武德四年,高士廉和丘和本打算投靠萧铣,听说李孝恭正在攻打他,于是两人转而投靠李孝恭。 武德五年,高士廉两人奉表投唐,李渊白捡了交趾郡。随后高士廉被任命为雍州治中,上司就是雍州牧外甥女婿李世民,这期间,两人因为有亲戚关系,来往密切,李世民非常器重高士廉。 唐朝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斗激烈,秦王府成员高士廉和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恭、张公谨等人,日夜劝谏李世民先发制人,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两个。 626年,玄武门之变时,高士廉没有在皇宫内,而是在玄武门之外,他把雍州关押的罪犯放出来,临时组成了一支队伍,发给他们兵器,赶到芳林们,和李世民等人配合,发动玄武门之变,当时还有安元寿镇守嘉酞门,长孙顺德和秦琼等人在宫城外配合。 《旧唐书·高士廉传》: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太子,高士廉为太子右庶子。 渭水之盟签订盟约时,高士廉就是六人组成员之一(周范,房玄龄,李孟尝,安元寿,李世民)。此时的他已经半百(五十岁)。 ![]() 李世民登基后,改元贞观,627年被李世民任命为门下省侍中,封义兴郡公,高士廉在此任上出事了,王珪把密奏交给高士廉,让他转交给李世民,高士廉怎么做的,他把密奏扣下了,没有告诉李世民,这可是大罪啊,李世民只是把他贬为安州都督,后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当时的益州大都督是李世民儿子李恪,因为年龄幼小,只是遥领此职。 贞观五年,高士廉回到长安,任职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 贞观九年,李渊驾崩,高士廉暂代司空之职,负责皇陵事宜,加封特进(文散官第二阶,正二品,位开府仪同三司之下)、上柱国。后来又主持参与《氏族志》的工作。 贞观十二年(638年),以佐命之功,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 643年(贞观十七年),高士廉画像挂于凌烟阁。 李世民东征高丽时,高士廉辅佐太子李治,李治留守定州监国。当时高士廉为太子太傅,主持朝政。 646年,高士廉得病,在李世民探望时,痛哭流涕,和李世民做别。 647年,高士廉去世。终年七十二岁,高寿并且善终。 高士廉一生虽有错误,但是瑕不掩瑜,事母至孝,既没有朋党之嫌,也没有因为皇后舅舅身份,恃宠而骄,反而是心头通达,成为股肱之臣。 家庭成员 妻子:鲜于氏 儿子:高履行、高至行、高纯行、高真行、高审行、高慎行。 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