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1月15日,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代表乔冠华仰头一笑的一瞬间被摄影记者抓拍,此照片一经刊登便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这就是我国著名外交官乔冠华至今广为流传的“乔的笑”的起源,然而单凭这件事还不足以说明乔冠华外交能力的强大。 ![]() 毛主席甚至评价其“一篇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在深入了解乔冠华在我国外交领域做出的贡献之后便觉得这番赞美恰如其分。 谈判桌上的预言家乔冠华出生于1913年3月,自幼便展示出远超同龄人的聪慧,对于文章诗词更是过目不忘,在父亲的帮助下进入私塾学习,师从叔父乔守清。 因为成绩优异,在经过多次插班跳级之后,乔冠华用普通人一半的时间将中学读完,在乔冠华十六这一年便考入最高学府清华大学。 进入清华,乔冠华传奇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在清华度过四年求学时光后,乔冠华先后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以及德国图宾根大学继续钻研哲学。 ![]() 1935年,乔冠华取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局势风云突变,乔冠华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并用所学知识分析局势。 这段时间的钻研令乔冠华对世界局势有了属于自己的见解,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同时为其今后在外交方面的作为奠定了基础。 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后,乔冠华回到国内参加多项新闻工作,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由于其出色的工作能力受到了周总理的青睐。 之后的日子里,在周总理的推荐下乔冠华作为外交助理出席了大大小小的外交会议,为其在今后所取得的成就积累工作经验。 ![]()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新中国的一切发展计划,为了保卫我国国土安全,以及收到了朝鲜同胞的紧急求援,我国出兵援朝。 在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双方进入僵持阶段,在苏联的建议下,交战各方开始进行朝鲜停战谈判。 1951年7月,周总理点名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和乔冠华参加朝鲜停战谈判,在历史机遇的推动下,乔冠华在外交方面的天赋初露锋芒。
![]() 停战谈判当日,美军直升机稳稳降落中朝方提前准备好的降落场地,现场气氛一片融洽,大家就知道乔冠华的建议已然奏效。 朝鲜战争在进入边打边谈的新阶段之后,中朝方和美方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谈判,其中乔冠华几乎每场不落,为的就是时刻掌握谈判局势。 每次谈判之前,都需要精心准备演讲稿,既要反驳上一次谈判遗留的问题,又要提前预想到下一次对方可能会抨击的论点,对其进行从容应对。 这类稿子大部分都是由乔冠华牵头起草,起草文书式,其身边有四位秘书记录,其中三位负责中英朝鲜文的翻译,其余一位负责外交。 ![]() 乔冠华语言精练,一语中的,每说一句秘书便记录一句,口述完毕现场整理而后分发给谈判代表传阅最后发回北京交由毛主席审批,极大提高效率。 谈判进行过程中发生一件意外,我方警察姚应祥遭到美韩军队的袭击不幸牺牲,乔冠华则吟出一句“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应祥”。 此词一出便引来无数人的称赞,这句词既表达我们对美方的强烈不满,同时又体现了我们对姚应祥同志牺牲的悲痛之情。 谈判中,就停火、三八线为界划定非军事区,释放战俘三条提议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导致谈判中断。 ![]() 之后双方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热战,美军依然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1951年10月战场再次转移到谈判桌上,谈判地点由开城迁至板门店。 正当所有人都乐观地认为这次有可能达成停战协议,乔冠华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近来美军污蔑我方杀害战俘,对方不是没有可能会在这个方面大做文章引导舆论从而拖延战争,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进行预防准备。 事后的发展再一次证实了乔冠华的看法,美方在战俘方面大做文章,为停战谈判的顺利签署设置了重重阻碍,谈判再一次不了了之。 ![]() 时间来到1953年,朝鲜战争已经进入尾声,美军士气低落已无力开展大规模反击,停战协议的签署近在咫尺。 乔冠华根据局势分析后得出结论:让现状拖延下去,拖到美方愿意妥协并由他采取行动为止,以不变应万变。此看法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认同。 果然,三天之后美国总司令克拉克致函金日成、彭德怀司令在门板店重新进行谈判。 正式进行停战谈判之前,乔冠华就目前的谈判的形势进行了一次重要讲话,他认为我们现在掌握着主动权,应耐心等待稳步推进。 ![]() 他还说:这场谈判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是目前看来还需要拖一段时间,我们站在正义一边并不理亏,等双方重回谈判桌,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这场讲话之后的一个月,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终于达成,在中国外交官和志愿军的不懈努力之下,长达三年的朝鲜战争缓缓拉下帷幕。 议事厅内仰天长笑在经过长达两年的朝鲜停战协议谈判,乔冠华根据局势的清晰认知使其对美军下一步的谈判动态的猜想都不出其所料。 称其为预言家都不为过,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乔冠华在停战谈判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使这位年轻的外交官名声鹊起。 ![]() 毛主席、周总理更是在暗中对乔冠华赞美有加,在之后的各大国际会议中都能看到乔冠华的身影。 1971年10月,五十八岁的乔冠华已是我国外交部副部长,这段时间他负责接待美国总台特使基辛格的访华事宜。 基辛格访华的目的是为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事同我国进行协商安排同时就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进行探讨,事关两国关系的改善。 所有问题得到基本安排之后,乔冠华送别基辛格回国,二人在前往机场的路上不由得聊起了彼此对今年这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事情的看法。 ![]()
基辛格言语中始终透露出一丝自大和嘲讽,暗示着只有中国和美国建立起友好的外交关系之后才有可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番话也令之后中国代表团前往联合国开会有些底气不足,认为美国可能有意操纵联合国排挤我国,拖延我们恢复合法席位提高国际声望的愿景。 乔冠华只是淡然一笑,他自然是听出了基辛格话里话外的意思,简单说了一句:“我看其实不然。”两人针尖对麦芒,便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 乔冠华所说并不是和基辛格赌气,而是我们确实有这样的底气做出如此回复。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越来越注重与他国构建良好的外交关系,伴随着我国国力的恢复和增长,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已是民心所向。 果然不出乔冠华所料,在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中,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提案以压倒性的优势通过了。 随后我国便接到了联合国秘书长邀请中国代表团出席二十六届联大集体会议的电报,乔冠华作为我国代表团重要成员“挂帅出征”。 ![]() 即使是在外交工作方面有着多年经验的乔冠华此时心里也是发虚,他认为一是我国长期在联合国之外,对联合国的了解甚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是此事事关重大,要在全世界这么多国家代表团面前发表演讲,既要向全世界宣扬我国,又要表现出自己的不卑不亢。 出发之前,乔冠华夜以继日地准备演讲稿,逐字逐句地修改然后交由周总理审阅并给出意见最后经过无数次斟酌,才由毛主席最终敲定。 所有文件都准备充分之后,乔冠华头上不觉又多几根银发。出发当天周总理同全体政治局委员以及数千名热情群众在机场欢送中国代表团。 ![]() 历史性的时刻终将迎来。 1971年11月15日,联合国议事厅内,乔冠华身着板正中山服,迈着坚定步伐走上演讲台,通过麦克风向全世界演讲已滚瓜烂熟的稿子。 乔冠华的语气是如此严厉且自信,在场所有的人都静静地听着直到最后一个字结束,顿时议事厅内掌声雷动,经久不绝。 乔冠华的演讲之精彩赢得了无数国家外交人士的赞赏,中国代表团出席的二十六届联大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结束后,乔冠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面对记者采访时更是禁不住在议事厅内仰天长笑,被记者抓拍到成为后来闻名的“乔的笑”。 ![]() 中美联合公报的幕后在二十六届联大会议圆满结束后,第二年乔冠华又迎来了一个重大挑战,那就是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布。 这关系到在历史上两个长期敌对的国家能否建立起友好的外交关系,同时牵动着世界局势的深刻变化,并且关系到我国外交发展的新局面。 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在谈到中美建交这一历史事件时,关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布从来都是一笔带过,因此人们对其中的唇枪舌剑了解甚少。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发表联合公告,彼时公报的整体框架已经商定,但是就台湾问题存在分歧。 ![]() 一是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二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三是美军从台湾无条件撤军的问题。 尼克松访华参加各种活动期间,乔冠华则与基辛格留在钓鱼台国宾馆内就这三个问题进行最后的谈判。 双方你一言我一句始终无法就这三个取得统一的意见,毕竟这是一份发表之后供全世界传阅的公报,谁都不想在这方面吃了亏。 美方能够在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是否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美方措辞为“关心”与我方的“希望”相去甚远。 ![]() 同时,对于撤军问题,美方则阐述为“逐步削减”,而我们则要求的是“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出”,少了全部撤出意思也是大相径庭。 谈判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只能采取拖时 间的方法施加彼此压力,到如此地步只能双方都同时做出让步。 乔冠华在毛主席的授意下,除了台湾问题无法做出让步之外,其余都可以进行商量。 乔冠华在“最好和平解决的前提”这句话中用“前景”代替“前提”,一字之差,条件则由原先的硬性要求变成美好愿望。 ![]() 在此基础上,乔冠华巧妙化解了两国对于这份公报的一些基本矛盾,有力推动这份联合公报的发表。 新中国一路走来,外交关系的发展道路是充满坎坷的,我国在外交领域不断涌现的人才对外交事业的推动自然功不可没。 刨根问题,只有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外交这棵大树枝繁叶茂。谨记“弱国无外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