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一考生,抱着一麻袋的馒头参加殿试,康熙:状元就是你了

 涂鸦吧 2023-01-30 发布于重庆

古代选拔官员主要的方式有举孝廉和科举制,举孝廉得有人认可并推荐才能当官,得讲一定的人际关系。

而科举则公平得多,不论出身、家庭,有钱没钱,在朝中有没有关系,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考中就能进入仕途,改变卑微的命运

科举不易考,很多学子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状元的荣耀,有些考到天命之年才考上状元,有些可能考一辈子连个秀才都考不上,比如洪秀全,考了几次没中秀才,一气之下,干脆反了。

背一麻袋馒头应考的举人

而清朝有个传奇的才子,四十三岁才高中状元,当他抱着一麻袋馒头去京城参加殿试的时候,被皇帝注意到了,当即拍板,定了他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这位状元是康熙年三十六年的钦点状元,叫李蟠。李蟠是江苏徐州人,徐州极少出状元,他高中之后,成为当地明清两个朝代唯一的文状元。

科举考试拖的时间很长,除了极个别的天才读书人,能在二十多岁就考中状元,一般来说当上状元的人都三十多岁了。

因为考上秀才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当上秀才后,才有资格继续考试。乡试中了是举人,没中得等上三年再考,当上举人后就可以进京考会试了。

进京后,一场考试要考几天,吃喝拉撒都得在一个固定的小隔间里进行,考生得自备粮食铺盖。

馒头这种干粮自然是最方便的,轻便容易携带,又易储存。李蟠这人是个吃货,怕饥饿影响他考试发挥,便背了一麻袋馒头去赶考。

从这个举动能看出,李蟠的家庭不算富裕,但他科考的心却非常赤诚,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考上

李蟠出生于读书人家庭,祖父是明朝的举人,父亲是南明小朝廷的拔贡。这父子俩的成绩都不太好,希望便寄托到了李蟠身上。

李蟠考上举人时都三十六岁了,却依然不放弃读书考科举,七年之后终于实现了祖孙三代的状元梦。

别看李蟠考试的时候背了一麻袋馒头,还没考完试,他已经把馒头吃光了,在饥饿难忍的情况下,他只得厚着脸皮向监考官要吃的

这事儿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因为在小隔间里,考试一切都得靠自己,连上厕所都得就地解决,要是让监考官带着出去上了厕所,可能会影响成绩。

所以吃饭这事更不能随便提,可李蟠偏偏提了。于是事情便传到了康熙耳朵里。

康熙很好奇,这个考生是不懂规矩吗,怎么会向监考官要吃的?结果一问,他带了三十六个大馒头居然都不够吃。

得宠于耿直失宠于耿直

康熙乐了,命人把李蟠带过去给他瞧瞧。康熙见李蟠相貌平平,身材微胖,觉得没啥特别,但他能考到这一步,又说明他应该有两把刷子,便决定亲自考考他。

康熙问了他关于军事、政治、农业、水利还有吏治等方面的问题,李蟠均有条有理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康熙一听,立马改变了刚才对李蟠外貌的看法,认为他十分有才,马上定了他为状元。

因为考试吃太多的事,李蟠还获了个“饽饽状元”的外号。不过李蟠不介意别人嘲笑,他可是皇帝钦点的状元。

进入翰林院后,李蟠坚持正直,绝不徇私的原则为朝廷选拔人才。他在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时,坚决杜绝贿赂,只认真才实学,这种“一根筋”的处世方式,让他得罪了很多人。

来考试的人各种背景都有,有的人家中父辈可能在朝中说一句话,就能把李蟠从官场上拉下马。

康熙三十八年,李蟠果然遭人记恨被中伤,他明明从不徇私舞弊,却被人诬陷在乡试中营私

科考徇私是大事,康熙知道后立刻组织了一次重考,把李蟠选中的人安排在内廷大臣的监视下复试。结果,这些人的成绩都很好,证明李蟠根本没有作假。

但李蟠却因孔尚任据传闻瞎写的故事在京城传播,被朝廷流放。三年后,李蟠回到老家,却心灰意冷,再不想踏入官场。

康熙南巡时想到李蟠,希望再次启用他,李蟠婉拒了,从此,他便专心写书,吟诗作赋打发时光,再不问政事,直到七十四岁时逝世。

八十多年后,清朝才有个在江苏当过巡抚的大官,听说了李蟠的事,为他正名。

古代为官不易,有才是必须的,但要在官场活下去,还要八面玲珑,才能保住自己。李蟠太过耿直,在面对控诉时不多加辩解,任由别人欺负,才断了他的仕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