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回顾 | 大商都行走在倒闭的路上

 赢销力 2023-01-30 发布于河南

前言:

那些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商,是怎么倒下的?

作者|王冠群
本文撰写于2016年
段首语于2018年所写

每一个经销商都有一个梦想:规模大、赚钱多、活的久、活得好,销量持续增长,利润持续增加。

现实很残酷,市场上每年都在上演大商从天堂到地狱的故事。

仅2017年一年全国倒下的年销量不低于3000万的大商不下50家,其中不乏康师傅、燕京啤酒、养元饮品、旺旺、伊利等知名品牌经销商,他们过去曾经都很风光,在市场上叱咤风云,却倒在前行的路上。

都是怎么倒下的?


01

经销商沦为配送商

“舒服死了”

经销商:在限定的区域内取得某个品牌经销权,对渠道、产品销售、团队管理具有掌控权的商人。

配送商:在限定区域内按照厂家的要求把订单配送到指定终端店,只挣取配送费用的商人。这类经销商有一个共性,都是大品牌、知名品牌代理商。

目前市场上的经销商有一个共性:代理大品牌的通常是大经销商,代理小品牌的通常是小经销商。

已经形成经销商阶层固化: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销售额1亿元左右的,销售额千万级别的,销售额长期徘徊在千万以下的。

活的最幸福的通常是亿元以上级别的经销商,他们已经成为某个区域经销商的风向标,成为知名品牌集中营,团队强大,渠道掌控能力强。

活得最难的是千万以下或者沦为品牌配送商的经销商。

配送商的发展路径:小经销商---大经销商---配送商---倒闭。

经销商的核心竞争力:渠道的掌控力。

现在的大经销商通常是过去的小经销商,因为代理了成长快的品牌或者大品牌,傍上大款逐渐成长为大经销商。手中有畅销品牌,渠道客情好,掌控力强。这是大经销商的特征。

某些代理单一一线品牌的经销商,在发展过程中想节省费用,过度依赖厂家营销人员开发终端,抄单,自己只负责按订单送货,久而久之逐渐丧失渠道掌控权,沦为品牌配送商。

起初这种经销商是很幸福的,但随着厂家不停的压缩配送费用,随着仓储、人工、燃油费不断增加,配送商利润越来越低,最终沦为鸡肋生意。

想转型时发现已经丧失渠道控制权,丧失话语权、沦为品牌搬运工,想占小便宜,最终吃了大亏,温水煮青蛙,舒服死了。


02

商超拖欠经销商货款

拖死

8月22日,安徽淮北一位经销商因超市拖欠40多万货款多次索要未还,在喝过农药后去超市讨要,身亡。

他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也不是最后一个,商业形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这种事件的前仆后继发生。

食品饮料线下四种主流渠道:流通、商超、连锁便利、特通。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通渠道逐渐萎缩,商超、连锁便利渠道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首选,商超、连锁便利销售额占比已经超过60%!

不做商超和连锁便利怎么可能成为主流的大商?

做商超和连锁便利必然要面对:各种费用,好处费,账期,拖欠货款,甚至呆账。

于是很多经销商财务账面是盈利的,实际却是亏损的。根本原因就是现在不讲诚信的商超和连锁便利越来越多:送货可以,结款等等,无限期等待。

于是经销商在等待货款中倒下。


03

管理成本不断增加

利润不断降低,亏死

净利润高于10%的经销商都有两个共性:

1、以个体户形式存在,基本不交税。

2、人员少,人均能效高。

在生意发展过程中规范管理是每个经销商的追求,但很多经销商却死在规范管理的路上。

经销商发展初期,经销商团队一般都是身兼数职,老板既是董事长也是业务主管,同时兼着送货司机,老板娘既是财务总监,也是出纳和会计。

逐渐上规模后,因为要和商超做生意,必须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于是个体户摇身一变成为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商贸公司。仅此一项会减少利润1-3%左右。

同时架构越来越全,人员越来越多。

过去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甚至三个人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干一个人工作,甚至两个人干一个人工作。美其名曰:各司其职。不是大企业,却犯了大企业病。不是世界500强,却以世界500强的人力资源编制标准配置员工。于是人增加了,人均销量和利润却快速下降。

员工多了,随之开始改善办公环境,过去在仓库开会,现在咱也高大上,在写字楼办公。公司需要给员工归属感,于是开始响应国家号召:给员工购买五险一金。

还有更可怕的,产品进超市后不动销,于是开始聘用临促,一个不行两个,郑州一个经销商最高一个月用临促124个,到年底结算:销量增加600多万,却亏损200多万。赚的钱要么付银行利息了,要么养人了。

于是你会看到开着宝马奔驰的老板,焦虑的一夜白头。很多员工只看到老板的风光,没有看到风光的背后老板有多少焦虑、艰辛和绝望。

这类老板不是因为管理升级而死,而是因为没有成本核算意识而死。


04

压货压死

经商需要安全库存,最怕恶性库存,恶性库存来源于恶性压货。

这些年很多大品牌,例如娃哈哈、旺旺的大经销商就是被压货压死的。

压货有两种现象。

第一种:企业设置坎级发货政策,很多经销商为了拿到更多的返利,忽视自己市场的承受能力,加倍订货,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种:企业强制压货。这种现象又分两种,一种企业强势要求,每个月企业直接给经销商下任务订单,直接配货。第二种,营销人员为了完成销量任务,拿到奖金,威胁经销商压货。

市场就像人的胃,适度压货会撑大,恶性压货会撑死。


05

经验主义

相信自己的经验,新生事物敏感度低,死在消费升级的路上。

这类经销商的共性:

1、岁数55岁以上,擅长大流通操作,不敢操作商超渠道,不会电商。

2、不会用微信、支付宝,也不用现代化的移动终端管理系统。

3、自己觉得自己很成功,只相信自己的经验。

经验在不变的市场中作用很大,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只会误导你的决策,让你丧失更多的机会。

笔者有一个安徽的经销商学员,他只代理一线知名品牌,从来不碰其他品牌。

问题是所有的品牌都是从没品牌成长起来的。其次品牌畅销是有周期的,当一线品牌进入下行周期时,他的生意也跟着快速下滑。当你的生意下滑时再去寻找种子产品是不是已经晚了?

我还认识一个做流通渠道的经销商,他经常告诫其他经销商:不要做商超!然后用案例告诉你某某人做商超亏损多少钱。我相信他讲的是事实。可问题的焦点不在这里,而在于他为什么不去研究那么多做商超的经销商是怎么赚钱的?

这类经销商最排斥推广新产品,最愿意推广畅销产品。畅销品能解决现在盈利问题,新品能够解决未来盈利问题。同时企业研发的新品也是围绕消费需求和升级展开的。

排斥推广新产品,现在赚了,未来没了。

太多大商相信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在等待中见证别人的成功。    

正如:诺基亚不努力,被苹果超越了。银行不努力,被支付宝超越了。移动,联通不努力,被微信超越了。出租车不努力,被滴滴超越了。60后、70后经销商不努力,在等待和观望中被80后,90后经销商超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