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画中的笑,不少人首先会想起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有人说,她的笑中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一个简简单单的笑,能够传递的情绪却是非常多样的。其实,我们中国古代的画家也常常用笑来表现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放大古画,看看不同的笑中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巧笑倩兮
含蓄优雅、内敛端方,正是对“巧笑倩兮”的生动演绎。
▲清 美人折桂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美人图这一类题材,放到今天来说,就像是“美女写真”。
画什么妆容、摆什么姿势、用什么道具,都有一套相对标准化的流程。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美人们的微笑也多少有些公式化,弧度大多在20度到30度之间,须得浅浅露出一些笑意,但又不能笑得太过开怀。



明清时兴的“美人图万能姿势”,和如今流行的“超出片拍照pose”,好像也没什么两样。
▲清 冷枚 美人图 (局部)大英博物馆藏
▲明 唐寅 美人春思图(局部) 弗利尔美术馆藏


看来“头痛脸痛脖子痛”的拍照大法,乃是一种文化传承。

风靡一时的“捂嘴笑拍照”也是五代美人玩剩下的小套路。

与优雅的微笑相衬的,当然还有花花草草,再加上一点恰到好处的“露肤度”,美人氛围感瞬间拿捏。
开怀大笑
不同于美人图中含蓄优雅的笑容,这幅《虎溪三笑图》中的三名男子笑得十分开怀。

“虎溪三笑”本是一个佛门传说。相传,东晋时期有位慧远高僧,住在庐山的东林寺中,潜心研究佛法,为表决心,他立誓“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
然而,一次陶渊明和陆修静到访东林寺,三人颇为投契,到了晚上,慧远送客出门,三人一面走一面交谈,不知不觉竟过了虎溪桥,于是三人相视大笑。
难得逢知己,破坏了规矩也不过一笑置之。

拾得是唐朝的和尚,他的老师丰干禅师走在赤城的道路上,听到被遗弃小婴儿的哭声,便将他拾得教养,因此名叫“拾得”。
在以他为主角的画作中,拾得总是不修边幅、袒胸露腹的模样,面部表情怡然自得,潇洒随性,狂放不羁的高僧形象跃然纸上。
拾得还有一好友寒山,两人总是形影不离、相聚谈笑风生。
▲明 尤求 寒山拾得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元 因陀罗 寒山拾得图(局部)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社交面具笑
在社交场合中,“笑容”未必全部来自内心的喜悦,多半是为了展示友善和礼貌的态度。
溜达的路上,偶遇熟人,甭管三七二十一,先笑一个,活跃一下气氛。

聚会之时,笑容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交货币。
与人交谈,需面带笑意。


朋友说话,要侧耳倾听,一面笑,一面点头,以表赞同。


最到位的,是一边笑一边捋胡子,这应该是社交中的最高礼仪了吧?

即便面对的是一群孩童,也逃不过假笑营业的命。
货郎推着车,卖力地吆喝,用尽十八般武艺讨好小顾客们。


调皮的蜜汁笑容
李公麟也曾画过一幅《拾得寒山图》,两人一前一后站着,脸上的笑容耐人寻味。

这眼神,这微笑,不能说是毫不相干,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明朝时,有一叫做申时行的书生,因常常困倦而数月荒废手稿的整理。
于是撰文驱逐“倦鬼”,却在瞌睡之间看到了倦鬼怒气冲冲地前来辩答,便把此事写成了《祛倦鬼文》。
清代画家黄应谌根据《祛倦鬼文》画下了《祛倦鬼文山水图》。


看了这么多古画里的笑
各式各样的笑容
哪一个让你印象最深刻呢?
在新春伊始
团团预祝大家新一年
笑口常开、好运常随!
来源:博物馆 | 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