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qiangk4kzk8us4 2023-01-30 发布于云南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三十六

在古代,中国与西方在管理和策划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西方在认知、逻辑、概率统计等方面比较发达,而中国在智谋、感悟和情思方面,特别是在治国安民、驭臣掌兵、为人处世、谋事知人等的智谋方面,却比较发达。或许可以说,西方擅长于认知方面,而中国擅长于智谋方面,西方“善知”,中方善“谋”。

中国古代谋略文化源远流长,既丰富,又深邃,中国古人很善于谋事、谋生、谋国、谋兵等,中国古人擅长于在日常生活体悟人生智慧,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语)中国古人善于从智慧方面去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丰富内涵,去总结经世致用的道理,将“极高明”与“道中庸”(冯友兰语)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愿景与理想,又注重当下的稳妥的行为,知行合一。

与西方管理学说相比,中国古代谋略文化虽然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数字化的概率统计,但是,它注重与政治、伦理的结合,注重与和实际活动紧密结合,看似很平常,却是很深刻的;看似很实用,其实却非常睿智。

中国古代谋略思想倍受重视,各阶层都很重视谋略文化。在朝为官的,虽然表面上冠冕堂皇,保持一种正人君子的样子,大讲仁义道德,但是,在背地里却十分崇尚谋略家,青睐谋略思想,运用谋略方法,阅读谋略书籍。而在野派中,无论是归隐的,混江湖的,占山为王的,还是游历山水的,也都对谋略思想津津乐道,对谋略家倍加赞赏。坊间市井,更是广泛流传着很多谋略家的故事和传说。民间大众对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如姜子牙、范蠡、孙武、张仪、苏秦、韩非、张良、东方朔、诸葛亮、刘伯温、曾国藩等,有一种赞赏和崇拜的心理,一代代流传着他们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不仅很丰富,而且还形成了各个不同学派,各个不同的理论形态,此外,古代各阶层、各个行业,也都大体有其谋略理论。比如,帝王有治国驭臣之道;大臣有谋权佐王之术;武将有用兵布阵方略;文人有经世致用的方法;商贾有谋市聚财之法等等。

中国古代的谋略文化书籍也相当不少,比如,有专门论述谋略的专著,如《鬼谷子》《素书》《长短经》《权书》《帝王图鉴》等,还有一些名为史书,其实是政治谋略方面的专著,如《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而《史记》中更是在每一篇后有《太史公曰》,阐述的就是司马迁的谋略观点。此外,在诸子学的各种论著中,有相当的篇幅也是谈古代谋略思想的,古代谋略文化的各个学派,如儒家、道家、纵横家、兵家、墨家、阴阳家等,他们的谋略思想也主要就是在“子书”中阐述的。

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有几个类型的理论形态,是值得特别重视的,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谋略思想的主要内容,至今仍很值得探讨、扬弃和借鉴。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秦始皇画像

帝王权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可能是最受重视也是最发达的谋略思思。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体制是帝王专制,帝王占据着统治机制的最高层,掌控着至上的权力,所以,帝王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在古代的政治生态中起决定作用,帝王的统治方略也成了政治家们、权贵们和学者们聚焦的政治论题。帝王如何统治,以什么方式进行统治,如何管理朝廷,如何授权与牵制,如何立威与纳谏,如何设计互相制衡的权力机制等等,都是倍受关注的权谋热点和治政的理论要点。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精致、完整和系统的帝王之学。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帝王权谋成了重点讨论的议题之一,帝王之学构成了古代典籍的重要部分,比如《尚书》中的《洪范》,道家学说中的“人君南面术”,《四书》中的仁政统治方略,还有《长短经》《素书》《管子》《商君书》《韩非子》《春秋繁露》《淮南鸿烈》《资治通鉴》等,都对帝王之术有详细的论述,甚至以帝王权谋为主要内容。

古代各主要学术流派,各学派的主要理论学说,也皆是以帝王权谋作为重要理论来阐述的,比如,儒家的仁政学说、“道统论”、“内圣外王”说、“民重君轻”论,以及“修齐治平”理论等,皆是围绕着君王统治术而展开论述的;再如,法家“缘法而治”的基本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管理原则,特别是“法、术、势”的学说,也都是从君王的角度去探讨的;又如,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以柔克刚、以进为退、以柔弱胜刚强等处事策略等,也都是要求帝王应采纳的治国方法;还有,墨家的义政、非攻论,名家的刑名之学等等,也是奉劝君王要采纳、坚持和实施的政治策略,各学术流派的谋略思想,皆是希望能让帝王能接受和运用,使其谋略理念能成为治国之道。

古代的皇权专制制度造成了政治体制上以帝王为绝对的核心,皇权不仅支配着政治生态,而且也支配着整个社会,支配着文化思想体制。皇权至上主义制约信仰、伦理、政治理念和宗族观念,比如,在古代,“天地君亲师”成为祭祀的最重要对象,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成为中国古人基本的价值理念,“忠君”成为极其重要的观念。帝王被尊称为“天子”,即“天之子”,体现着君权神授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正是为了传播和强化君权神圣化的统治原则。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汉武帝画像

帝王权谋理论表为几个根本性的论点:其一是认为帝王的统治权是受命于天的,谁如果反对,便是逆天行为,是必须受惩罚的。如此一来,统治者便可以用法律、伦理,以及族规民约等方面的手段来对不忠的人(即逆天而为之人)进行惩罚。其二是认为一切土地和人,皆是属于帝王的,《诗经》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普天之地,皆是帝王的土地,而地上生活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帝王拥有一切。其三是认为伦理政治一体化,强调“家天下”的理念,天下是皇家的天下,所以“国即是家”,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或大家族,而皇帝就是家长或族长,比如,宋朝就是“赵家天下”;同时,“家即是国”,一个家族或家庭,必须坚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道德理念,姓氏族内,家规族规堪比国家法律,甚至有时比政治规则还更严厉,家族族长有权惩罚和处置家庭成员或族里的人。在族姓内,很多时候,族长比地方官员还更有权势,血缘关系比政治关系更重要。所以,说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同构”是很有道理的,而“家国同构”就是血缘伦理规则导向于巩固和强化皇权专制秩序的典型结构,伦理为政治服务,这就是古代帝王权术最厉害的招数之一。其四是确立和实施了君权的单向控制,强调君尊臣卑的控制机制,将“君为臣纲”作为政治文化必须自觉认同的基本原则,并以“君为臣纲”来统领“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一方面,使政治纲领成为伦理纲常推行的目的,并维持伦理纲常的正统性;另一方面,让伦理纲常为政治纲领服务,而在政治纲领的维护下保证伦理纲常的扩展和传播。于是,“三纲五常”就成了融政治与伦理为一体的帝王统治的高明策略,也是很有普遍性和有效性的帝王统治术。

历史上,所谓有雄才大略,能成大功立大业,创造盛世繁华局面的有为、杰出的帝王,如刘邦、曹操、汉武帝、隋文帝、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康熙、雍正等,大都是深谙帝王权谋的政治家,他们的政治成就也都是建立在娴熟地运用帝王统治术的基础上的。而改朝换代之时,继位的新帝王,常常以承继先皇的权谋治术为头等要务,视先皇的帝王之术为统治秘诀。

据说,唐朝李世民专门撰写了《帝范》一书,专论人君之道,很隐秘地论述帝王的统治权谋,当他将《帝范》赐予他的儿子时再三叮嘱,一定要将书中所述的统治术作为他的遗训。李世民对他儿子说:“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帝范》成书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是很重要的帝王谋略典籍,为后世帝王所重视。

总之,皇权至上的专制政治机制造成了文化思想聚焦于帝王之学,而帝王权谋也就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最受重视的政治思想主题,也成了古代谋略文化的核心论题,同时,也成了政治学、历史学、谋略学和管理学持续关注的重要论题,中国古代的帝王权谋、帝王学、帝王之术等,是很值得从管理学的角度去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而帝王权谋中的具体理论,包括驭臣之道、用人策略、任将之法、牵制之术、立威方法、治军之策等,将另文讨论。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曹操画像

士人智谋是仅次于帝王权谋的重要的谋略理论。古代士人以学习知识和传播文化为主要职责,他们是文化思想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士人是一种身份,有时也指一种群体,甚至也是一种内心的文化知识修养。士人有时也扮演着别的身份,比如,在朝为官的士人虽有官员的身份,但在学识上、修养上和价值观上,却仍有很明显的士人气质和很强的文化价值追求,官职只是他们的外在职务,而骨子里,他们依然有着士人的性格和理想;还有,在野的士人,他们或在民间讲学,或游历于山水,或隐居于山林,或潜身于寺庙(比如有些士人只读经不信佛)等等,他们亦有士人的精神境界。在专制体制下,皇权至上制约着文化体制,古代士人往往与政治很难隔断开来,他们在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伦理方面讲仁义,教育方面传道解经。当然,也有一些士人富有变革甚至反叛精神,他们与所处的朝代格格不入,传播新理念,变革旧文化,倡导新理想,但从长远看,他们仍是政治的参与者;还有一些士人,执意远离政治,不求名利,追求超脱逍遥的境界,隐居于山林深处不问政事,不屑于权力,不涉经世杂务。但是,即便是躲开政治和世务,也是一种对政治的态度,是以逆反心理来对待政治,是对当时朝廷和统治体制的怼着的或不满的态度。士人很难彻底独立于政治。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张良画像

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到两汉,士人的主要活动有相当的是集中于智谋方面,先秦诸子各种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诸子学争鸣的精英人士,各种思想学说的杰出代表们,都努力在研究和探讨治国理政的道理,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执着地奔走各方,劝说君王采取他们的治国谋略。比如,纵横家们游说四方,纵横捭阖,出将入相,苏秦游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联盟,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任“从约长”(比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权力大,有兵权),有权有势,显赫一时;张仪则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被秦王封为武信君,掌秦国相印,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纵横家在战国时是很吃香的,他们因为纵横谋略使君王们对他们很重视,因为纵横谋略可以使国家强盛起来。

再如,春秋时,诸子学中的一些杰出学者,也都是努力争取为君王出谋划策的机会,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等是如此,墨家的代表人物也多是如此,就连孔子,在办民间学堂之前,也有过一段时间周游列国的时光,他向君王们推介其“克己复礼”理论和仁政学说,只不过,当时的君王们更喜欢法家、纵横家和兵家们,他们对儒家学说不感兴趣,孔子只好去办民间学堂搞教育了。

除了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外,有水平的其他士人也多是努力在争取谋国佐政,少数有机会挤上宰相、中书职位的士人,利用智谋辅助君王治国,并结合其政治理论追求推行政治主张,而一般文臣,或进谏上言,或为谋士佐助地方官员处理政务等,士人们很多是积极在为政而持“谋”的。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姜子牙画像

古代士人以智谋政的身份在不断变化中,较早如姜子牙,被周武王称为“尚父”,管仲被齐恒公称为“仲父”,范增被项羽称为“亚父”。汉初,张良成为刘邦的高级谋臣,刘邦曾评价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三国时,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于南阳呈献给刘备关于蜀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策划书——《隆中对》,诸葛亮从那时起,便结束躬耕隐居生活,成了刘备的军师,南征北战,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清时期,地方官署主管官吏聘请无官职的佐理人员(作幕、佐治或佐幕),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这佐理人员便称为“师爷”,比如,嘉靖年间被誉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为典型的绍兴师爷,据《明史》记载:“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到了晚晴,出现了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四位著名大臣设立的幕府,被称为“晚晴四大幕府”,而晚清幕府中的幕僚即是由古代士人谋士演变而来的,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士人智谋的服务方式也不断发展变化,晚晴幕府不仅成了晚晴人才的汇聚之地,而且还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变化,而后来,随着中国历史从晚晴进入了近代,幕僚也成了智囊人员或顾问。

士人智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帝王、公侯,或是朝中官员好,甚至是地方督抚等,都把士人智谋视为是谋略支持的重要资源,都把有谋略的士子看成是出谋划策的重要人才,无论称为尚父、仲父、亚父,或称为谋臣、军师、师爷、幕僚等等,皆起着十分重要的智力辅佐功能。墨子说:“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墨子·尚贤》)这就是说出了士人智者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聪明的帝王们都知晓士人智谋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寻找谋士和聘请谋士,让谋士们为他们的统治出谋划策。比如,早在商周时期,君王就知道聘请谋士的重要性,当时流传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为了请到姜尚,周文王主动“上钩”。春秋战国时,列国君王皆在抢夺智谋人才,有智谋的士人是很受尊重的。苏秦、张仪曾在多国任过高官,这即是表明有智谋的士人很有人才竞争优势。后来,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故事,也是在表明君王求贤若渴的态度。汉武帝时期,有“举贤良方正”的人才制度,是在选拔有学识、识智谋的学子;明清很重视科举考试,是重在选拔贤智人才等。

从另一方面看,士人也以各种方式争取能辅政为谋,努力争取为君王出谋划策的机会,比如孔子曾周游六国,希望能得到君王重用,以推行其仁政和仁义;纵横家四处游说,成功说服君王,争取权力,争取权利,争取官位,千方百计挤上高官位置,极力推行其纵横方略;汉时设五经博士,学子们都争先恐后往太学里挤,力争通过太学门槛,往高处晋升,有的士人后来果真当上了帝师。历史上,还有一些士人,通过为皇家注经修史,或通过以诗文铭志来靠近高官权贵,努力另辟捷径,想能成为权臣或高官的谋士。在官本位文化体制下,古代大多数士人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找为君王、公侯、高官、权贵等出谋划策的机会,士人以其智谋换取权利,也博取功绩和名声。

《六韬·龙韬·王翼》曾论述了谋士的谋事职责,论述得很有道理:“主图案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这即是说,谋士职责,乃谋国之案,消国之危,除国之患,评将之德才,严明对兵之赏罚,授人才以官职,决断疑难问题,裁判处事之正错。

从具体方面看,士人用智以谋事,可分不同层次,或者说,可分为由近到远的不同谋划方式:首先是为自己谋,只有先保存自己,并让自己有生存的优势,之后才能谋别的事。其次,是为别人谋,如果只“谋己”而不“谋人”,不为别人考虑,不为别人出谋划策,那么,这样的士人就只是一个自我自私的人,那么,他的智谋也就没有真正的用处,成不了谋士。再次,是谋政治、军事大事。政治是国家的根体制和建立体制的活动,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谋士必须能为其辅佐的主人谋划政坛的竞争策略,谋划兵家的攻伐妙策等。还有,是为国而谋。就是说,谋士要对国之资源、体制、军力、人才和与他国关系等进行全面谋划,提出强国和御敌的战略性计划。最后,为天下谋,亦即“谋天下”,高境界的谋士,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关注天下苍生的沉浮,筹划的是大利于天下的大策略,这才是大智谋。著名的“横渠四句”,即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说的就是大智谋的诉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