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经历 写给小伙伴、家长朋友们 ![]() ▲ 图由出版社责任编辑丁老师提供 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工作变动来到了现在的学校。受到了当时担任副校长的任老师影响,我开始了阅读书籍、报刊,然后将学到的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课堂教学之中,并且也不忘记创作。慢慢地,我自身也有了一些小成就,班级的孩子们的文章在后来的岁月里,陆陆续续地有了展示。懵懂之中,我还没有理解“作文教学”的高深理论,只是自己写,让孩子们写。 某一天,有人问我:“你能不能对孩子进行一些作文的传授呢?” “传授?我不是一直在做吗?” “我所说的传授就是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什么是长远的规划?”我有些木讷。 “我看你班级孩子发了那么多文章,还有了文学作品集出版,是不是有一些技巧或是方法可以传授?”见我不明白,他说得更明确了。 “哦!也就是说,可以形成我自己的作文教学的经验?” “对!就是。” 我没有再说什么:因为我压根就没有思考过,要形成什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朋友也对我说:要形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有更长远的“生命力”。 于是,那个炎热的夏天,我翻出了自己所有给各个报刊杂志写过、刊登过的作文辅导文,一篇篇地看过去。 “作文辅导文”是从课堂教学中延伸出来的作文方法的“再指导”。它的形式一般是一篇“方法指导文”加上学生的一篇(或多篇)作文,用这样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学生订阅者)。但,这样的方式究竟有多少的效果呢?读者(学生订阅者)究竟能从这些文字中得到多少的技能? 虽有思考,但一直没有更好的方式替代。我也一直继续做着这样的“指导文”+“学生范文”的模式的撰写。 时光流逝,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个时刻,我从事着另外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阅读推广。无论是文学作品的推广还是作文创作的讲解,我都会认真地用故事的形式讲述着。孩子们认真聆听的情形让我记忆深刻,原因何在? 2013年的一场公益讲座《文学作品新解:作文像种树》后,我突然间明白了:孩子们喜欢听我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欣喜之余,我又翻开已经尘封的那一篇篇的作文指导文…… 渐渐地,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将这些一篇篇的作文指导文分门别类地筛选出来,重新做一次组合呢? 为了能够更有针对性,更有时效性,我查阅了全国已经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罗列出每个版本三到六年级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题。经过许多时日的整理、归类,我遴选出四十个大致相似的话题。为了话题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又将话题转化为“标题”。反复修改,征求了班级孩子们的意见,最终写下标题。接下来的工作就显得简单了。我将事先已经看过整理过的“作文指导文”按照遴选出的“标题”进行排列,也一篇篇地录入到电脑中。这样的过程也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日。 “你的这些内容,不就是你以前写过的那些作文指导文吗?”朋友指着给他看的一篇篇归类过的文章说。 “是哦。你不是说要我来一次自己的'长远规划’吗?这样一整理之后,我岂不是可以按照这样的形式进行传授了吗?”我显得有些得意。 “怎么可能呢?” 我惊讶:花费了这么多年形成的“归类”,难道没有用? “这样的内容只是做了一点类别的区分,但与以前你所写的作文指导文有更大的区别吗?”朋友反问。 的确,除了“类别”有了之外,没有更多的内容呈现。说白了,就是一个资料的重新“堆集”而已。无奈,我又将这些看似精彩,却被朋友否定的东西暂时搁置了起来。 又是一个暑期,我翻看着法国作家伊夫·格勒韦的《作文中的奇案》,深深地被其中的情节吸引:事情开始于一堂作文课。法语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要求全班25个同学在早上9点至10点半之间,散布到小镇的各个角落,去仔细观察和体会,回来后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就在这个时间段,一向和平的小镇居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25篇作文(里面有着的蛛丝马迹)最终让25个同学都化身为侦探!更为奇妙的是25篇作文题材、风格各不相同,每一篇都附有老师辛辣的评论。 这本书究竟是一本作文指导的书籍?还是一场不可思议的小镇探险游戏故事呢?但不管怎么样,两者的融合足够让读者一起阅读其中的“作文”,也一起随故事的情节进行破案。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再次翻开了整理过的那一篇篇作文指导文,又回想起自己作为阅读推广人时孩子们喜爱听故事的场景。“噹!”灵感来临:我何不将作文指导融成故事,将故事融入探案中,这样“惊险刺激”“步步惊心”的情节定会不知不觉吸引读者(学生)们读完探案故事,在侦探过程中了解“写作”的技巧。 于是,分好类别的一篇篇指导文,又重新摆到了我的案头。我又对这样的内容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重新编排、创作,弱化了“指导”的成分,多了“故事”的叙述;在“故事”情节之中,有了“你来当侦探”的追踪;在“追踪”的过程中,让“真相大白”;在“探案”之余,亲近了“写作秘籍”,从而“创意写作”。 这样的一层层的“阅读”与“探案”,如同“剥茧抽丝”,让读者(学生)沉醉在一个个的“侦探故事”之中,不由自主地成为了“侦探高手”,也收获着“创意写作”的灵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