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牟宗三全集|中国历史的政道与治道 III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1-30 发布于山东

“治道”是无形之道,“政道”是有形之道。政道是治权的客观形态,治道是治权的主观性态。治道转为政道的目的是采收固定的模式来保证权力的有效运行。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从主流方面来说,政治是大皇帝,社会是五伦,学问是“良知”。

中国的“治道”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对明君圣王可遇不可求;二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政策很难有延续性;三是统治者较多地考虑本身,较少地考虑被统治者,开不出“政治之自性”。尽心尽性尽伦尽制的“综合的尽理之精神”,目标是追求圣贤人格,开不出科学和民主政治。牟先生赞同罗隆基先生的观点,即:“近代政治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政治与道德分开。”认为:“真正的民主政治是在'政权的民主’上表现的,唯有政权民主,治权的民主才能真正保障得住。”他试图用“坎陷”的方法,从道德理性当中分出政治架构,由良知开出民主与科学,从道德理性转为观解理性,从“理性之运用表现”坎陷出“理性之架构表现”。

如何从“理性之运用表现”坎陷出“理性之架构表现”。牟先生认为,不是直转,而是曲转。这曲转表示“转折”上面的“突变”。其意义在于,一是内圣之德性与科学民主之间虽然有关系,但却不是直接关系;二是科学民主有其独立之特性。在牟先生看来,这一种曲转的方式就是“逆”,也就是“坎陷”或者“否定之否定”。如何转呢?就是由“动态的成德之道德理性转为静态的成知识之观解理性”。经过这一转,道德理性自我坎陷和自我否定。“从动态转为静态,从无对转为有对,从践履上的直贯转为理解上的横列。”在结构上面由“隶属之局”变为“对列之局”,转出逻辑、数学与近代意义的政道、政治、国家、法律、科学知识。

牟先生认为,虽然道德理性不含科学和民主科学,但通过“逆”的方式,就会“反者道之动”,由“理性内容的表现”转为“理性架构的表现”,政治理性架构的表现是显性的,道德理性的表现是隐性的,观解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功能相反。这就是“逆”的作用和意义。

图片

在这里面,牟先生有两个问题并没有讲清楚。其一,“逆”是“内生式”,还是“置入式”?也就是“坎陷”的力量是来自于内部,还是来自于外部?如果是“内生式”的,那么内生的动力是什么?道德理性何以自动转为观解理性;如果是“置入式”的,那么外在的力量又来自于哪里?其二,道德理性与观解理性之间是包含关系?还是否定关系?是隶属之局?还是并列之局?在牟先生看来,从内容上面来看,“理性架构之表现”脱胎于“理性之内容表现”,二者是隶属关系。然而,从结构上面来看,“理性架构之表现”与“理性之内容表现”又是并列关系。这样子一来,就陷入了“二律背反”。

总而言之,牟先生在分析中国历史社会形态的基础之上,认为中国历史规律建立在文化生命基础之上,文化生命的盛衰造成了一治一乱的循环。因为中国文化的优点是有“生命”,所以其可以承续发展,生生不息。然而,缺点是有治道无政道,科学和民主政治并没有开显出来。这为其“良知坎陷”理论的提出做出了学理上面的铺垫。

图片

/

DREAM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