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缘于一位老师介绍投稿,认识了章雪芳老师。从而加入了小楼诗友群。在诗友群的几年,也结识了全国各地诸多诗词名家。 加入的诗词平台很多,但对小楼情有独衷,因为在这里能学习和欣赏到一些高质量的作品。 由于工作原因,常常很久都不投一次稿,偶尔投稿被平台刊用,会觉得格外高兴。作品被老师认可,更会觉得是意外之喜。在这里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和良好学习氛围。 衷心感谢平台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给了我在诗词道路上指点和批评,使我既感受到自己的诸多不足,又从各个层面提升了自己。 在这里也衷心地对小楼的编委老师们说声谢谢,您们辛苦了。 同时也祝《小楼听雨》诗词平台往后越办越好! ——小楼诗友:孔梅 早春郊行 寒微风暖日初斜,小径疏篱未著花。 原上东君拦不住,一冬心事欲发芽。 陈引奭点评:欲诗,先有怀抱,且以文辞出古入新,应是不入俗套之关键。此“一冬心事欲发芽”,以物喻人,一语双关,自然、别致而又切意,的是佳句。 稻城亚丁观雪山 一路乘风一路行,高原七月正新晴。 阳光砸在雪山上,听到冰川哭泣声。 陈廷佑点评:转句那个砸字,用得真好!如闻砰然一响,再听冰川哭泣之声,准确、生动,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黄昏青海湖途中 云压碧湖风带沙,牦牛背上驮归鸦。 车前两束昏黄色,点亮前村四五家! 张庆辉点评:颇切,首二句的是西域风物;转结亦有味儿,有“风雪夜归人”之暖,“四五家”或 为写实,就诗意而论,不若“一二家”也。 望 乡 日坠霞衣红欲烧,溪声树影入朝朝。 苍烟深处似曾见,白发躬身过石桥。 萧剑勇点评:此绝转结两句甚好,望乡思亲并不点破,而以白描出之,引人遐思。 杨雪窗点评:诗中所写之景,实非望乡所见之景,而是望乡不得见,浮于心中的故乡景象。思之情切,故觉故乡之景如见。正与老杜“武帝旌旗在眼中”,同一思路。后两句善于撷取生活细节,想象老亲白发弓背踏过石桥的景象,便足动人。 古榆林夜坐 孔梅(淮南) 潇潇疏雨晚来收,历尽沧桑几度秋。 片片榆钱风捡去,天边买个月如勾。 安全东点评:此诗读点在转结二句,轻俏而见巧思。唯觉二句来得突兀,与全诗不侔。 刘鲁宁点评:榆钱买月,看似无理,但因诗中有人,便有了依托。 沈利斌点评:古今不乏咏榆树之作,多有“榆钱”之语,如翻出“钱”之窠臼则又不见其趣,倘在“榆钱”上能翻新,便已难能。此作三四句,读来尚觉新奇,颇有诗趣。末字“勾”应是“钩”之误。第二句略熟。 壬寅谷雨书事(新韵) 诗阑珊又意阑珊,谷雨浇春春亦寒。 斗室消磨闲味道,四围堕入懒空间。 掬些月色分杯底,抓把风声置梦边。 纵是云天无限大,唯从朝暮饮炊烟。 陈廷佑点评:我一直主张平水韵,对新韵向有偏见。但读此作,意甚清奇,辞甚畅达,顿觉如饮甘泉,如沐春风。诗好不在韵者,始信之也。 褚宝增点评:诗用新韵,我喜欢。全诗气韵清新、意脉流畅、辗转从容、挥洒率性,无聊而不烦躁、舒展而不轻浮,知作者心境甚是平和。全诗起首能敛、收尾能放,诗不见纠结,盖人本无纠结,形质和谐。憾颔联“斗室”对“四围”欠工,颈联中“抓把”二字建议换成淑雅些的词汇。 太行山崖上人家 久居绝顶远尘埃,四面青山着意裁。 数抹新黄涂小院,几畦碧绿染高台。 门前余霭拂还满,脚底流云去复来。 偶有一行游客至,直将崖上认蓬莱。 王十二点评:起手如大鹏鸟瞰,见太行山天地方圆。中二联对仗工整,写景如在目前,恰似挂在“崖上人家”的两副对联。尾联点题,提升旨意。在唐人的诗里,“蓬莱”在国土的东面,几近边界,是海外仙山。在作者的眼里,“蓬莱”不在别处,无疑就是太行山里一处普通的崖山人家。 诗者/孔梅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声明:投稿视为授权本平台刊发,出版等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