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视角:健康、疾病。 统计学视角:正常、异常。 心理学视角:理性、非理性。 伦理学视角:道德、非道德。 → 心理学标准 社会学标准 | 对于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判断 我们不能仅根据单维的标准进行。 必须经过多维的角度进行, 譬如说 第一个角度叫生物学视角:健康——疾病 心理健康影响到身体健康, 有些人的心理上的疼痛 会自 身体上做出直接的反应。 | 第二个角度叫统计学视角:正常——异常 例如智商, 在诊断学里面, 70分以下属于 智力异常, 如爱因斯坦智商高达 160,这属于好的方向的异常。 在统计学里面, 有一个正太分布图, 我们绝大部分是落在 95% 里面, 那我们觉得是安全的,也会被统计学定义为正常的。 低于或高于 95%的 都属于异常,但这异常有两个方向。 | 第三个角度是心理学视角:理性——非理性。 理性: 例如你碰了我一下,我回头看了你你一眼, 你说了声对不起,我就没事了。 → 非理性; 你碰了我一下,我回头看了你一眼, 然后你就大发脾气,然后甚至打起来了, 产生剧烈的冲突,这就是非理性。 → 在心理学的视角里认为, 理性的思想才是正确的。 | 第四个视角 伦理学视角:道德——不道德。 在这个中间, 非常常见的就是 性心理障碍的患者, 例如 他在公众面前暴露隐私部位, 这就是非道德的。 → 这样一个标准 可能对他本人没有伤害, 但是对社会、对其他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 还有一些像 品行障碍, 比如说有些青少年 说谎、盗窃、偷东西、反社会等等 就是非道德的。 从我们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也会被定义为异常。 | 心理学标准 是根据各种精神症状学的标准来构建了 我们心理学到底认为什么是异常,什么是正常? → 譬如说 我们正常的情绪应该是: 我碰到了一件事情, 有点开心 或 有点不开心, 但是我的持续时间会比较短。 → 我碰到一件事情, 我可能能会这样想,我可能会嫉妒别人, 这也是正常的。 → 但我嫉妒一下,我不会做出愤怒的 疯狂的举动, 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 → 但如果你嫉妒别人, 你又做出非常多明显损害别人的行为, 那我们认为这个心理学的症状标准就超过了。 | 除了 心理学标准之外, 我们还会有一个重要的标准 是 社会学标准。 → 社会学标准 就来谈到 你的 社会功能有没有受损 或 有缺陷: 自理生活的能力; 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工作、学习 和 操持家务的能力; 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 → 在社会学标准里 把 功能受损 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 → 还有一个就是 残余规则, 没有被概括和归类、 却被公众广泛接受的规则。 比如 照证件照时 应该面朝相机,而不是背对。 但是在很多异常的状态下,会选择 背对照相机。 【我就看看社会怎么看我】。 → 如果你是开玩笑的性质, 我们认为这不是异常。 但如果你的日常行为都是这样子的, 那我们认为这恰恰是 心理学异常。 | 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判断 四个视角、两个标准 生物学视角:健康、疾病。 统计学视角:正常、异常。 心理学视角:理性、非理性。 伦理学视角:道德、不道德。 → 心理学标准 社会学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