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西 | 古今闽西人怎么过春节

 涂明谦 2022-12-02 发布于福建

古今闽西人怎么过春节

涂明谦

年节时思乡是这时代人类的特权吧。

今天的闽西,在古代其实是双中心,龙岩和汀州,治所分别在今天新罗区和长汀县。虽然族群上可以细分成福佬人(河洛、学佬)和客家人,但习俗上其实相去不远,毕竟地域相连,同处近两千年,连枝同气,声韵习俗皆不远。

立春前一天,龙岩坊间居民会妆扮成戏剧中的人物去迎春牛。龙岩及漳泉闽南人后来叫抬阁,汀州客家人后来则叫古事,也叫“故事”,在明代前期,龙岩人称之为“春景”。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到现在登高东路一带的龙岩东门外去。他们会用泥土做一个耕牛然后迎回城里,那天州县两级的长官都会去。一路都有居民用谷米往土牛身上抛撒,用这样的方式款待将为人们辛苦一年的牛。迎回春牛之后第二天,也就在立春那一天,在州、县衙门之前假设一块田,两级长官亲自扶犁进行“虚拟春耕”,他们拿鞭子或者棍棒将土牛打得粉碎,然后围观的居民就会一拥而上,争着拿土牛的碎块回家,然后这一年也算是开始了。

汀州府八县也这样,也是上到府台大人下到县官小吏、黎民百姓,这一天基本和龙岩相同,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与龙岩开始高度趋同,这应该是明朝中后期大一统国家的行政有效边界延伸到了闽西才会让很多风俗趋于相似,尤其是府城、州城和县城这些已经“都市化”的地域所在。显然农耕社会的文化是上下一同的,或者说是自上而下的,中央朝廷此时也在行春耕仪式,也“鞭春牛”,只是鞭的力度朝野不同。闽西对牛的态度显然是有趣得多,先给个“甜枣”,大把的谷米伺候,但干活的时候也讲“纪律”,不听话的牛会被狠狠抽打,不干活的牛还会被抽碎,想必牛有灵性,是不会成为“猪队友”的。

除了鞭春,汀州人在立春时还要做“春饼”送亲友,“春饼”就是今天的春卷,汀州的这一天的春卷有点点不同,“葱菜肥肉切细卷而食之”,平时只有素菜包裹着吃,这一天是有肥肉的,想必在物质缺乏的时代,老少都盼望着那点点荤腥吧。春卷很重要,这天非吃不可,有点像北方人过年非吃饺子不可,汀州人也是非吃不可,于是富有的人家就自己做,贫苦的人家则去市场上买,这和今天的情境颇为颠倒。

立春不一定总会与除夕、元日重叠,当然重叠在一起的时候会比较热闹。除夕、元日总是特别的,另有活动。

先说除夕。龙岩人的除夕,会把上一年的旧桃符更换,“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是桃木做成的符箓,富贵之家上边会刻有复杂的道教花纹,寻常百姓就直接用桃木削平现出木质部,分左右简单写上“郁垒神荼”;然后拿黄纸凿刻成钱的样式,挂在门上;这一天蒸的饭就称为“岁饭”了,要装盛了供奉给祖先,和祖先一同“辞年”;然后烧炮仗,全家老幼围炉团饮“守岁”,这一天晚上开始点的灯烛夜晚不熄,直到元宵,岩人称为“上灯”,这里头“丁火两旺”的意蕴明确。汀州人基本和龙岩人一样,但小有区别。也画新桃符换旧符,同时“郁垒神荼”或写或画,左右于门,“以厌邪魅”用以辟邪;也煮“岁饭”请祖先同食以“辞岁”,也“守岁”跨年,同时会烧加了大黄粉的蜡烛,同样将蜡烛烧到元宵,当然一般百姓通宵蜡烛点到初五就差不多了。大约是明代,宋代兴起于首都圈的纸对联也就是桃符替代物传到了边陲的闽西,汀州人称之为“春帖”,嘉靖方志中如此记载,“士夫之家俱用五色笺书联句,以贴于门或厅堂柱间,虽工贾家亦买而贴之,以见除旧布新之意”,再后来就是大家熟悉的红色纸质春联的演进,从桃符的功用可以看得出来,春联用红色主要是为了辟邪,后来才又进化出了喜庆之意。现在是字丑的去买,字好的写了送人,似乎也很不一样了呢。

不得不额外说一句除夕前的送年习俗,汀州人女儿在出嫁之后会开始一个“送年”礼俗。女儿在没有生孩子之前,她们身份单纯,就是某某人的女儿,所以她们给父母的家庭送年礼,年礼有轻重,全在心意,或者说是娘家提醒她们多加努力早日成为父母;当她们生了孩子之后,父母就会开始给她们“送年”,提醒她们加倾心力于自己的家庭。这是很特别的民俗,带着浓浓的生殖、养育的“不言”之意。

第二天就是新年第一天,元旦。明朝中叶汀州和龙岩都还比较穷困,丁口不多,物质丰富程度一般,所以元日这一天郡、邑城中百姓都只是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严饰厅宇”,就是打扮装饰家里屋子,摆上酒和果子,烧纸钱祭祀天地和祖先。到了明朝末年,国库可能空虚,但民间物质生活显然大有改善,或者说这时候的人们已经更懂得生活,他们在大年初一这一天老老少少都要穿上新衣服,然后才开始祭天地祖先,然后小辈们要“为尊长寿”,就是给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拜年说好话。家里的这些仪式结束后,人们就出门到坊间田间的神庙去祭拜,然后亲族邻里开始相互往来拜年。拜年,一直到初五、六才停,当然你过了初六去拜年估计就不叫拜年了,而叫混吃混喝。明代中叶之后中原年俗也传进了闽西,主家招待上门拜年的人都是端出“辛盘”,所谓“辛盘”其实就是“五辛盘”,从南北朝之前就已经有了,传入闽西有些迟了,五辛就是五种带有味道的调味菜,葱、韭、蒜、蓼、蒿、芥,口味很重,辛辣无比,意为迎新(辛)。这种习俗估计是水土不服的,明以后就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是果盘,闽西的果盘不一定是瓜果,有大量的干果和甜食小点,比如杨梅酥、兰花根、盐胡豆、糖豆、嘉应子梅李干之类,到了清代又演变成京果,各种茶点在年节到来时集中开会,人们在访友时会比较开胃。乡间和城关颇有不同,汀州南面长汀南部和上杭西北部、武平东北部尤其如此,孩子们成群结队以“打马荠”的方式给村庄中的家庭拜年,口中唱类似“莲花落”的童谣:“添丁添财,豆子拿来,番薯片子拿来,过起新年,脚踏四方,方方来财,爱咁多赚咁多……。”村庄的热闹和城市的热闹还在执行不一样时空法则。

拜年其实也是农耕民族的关系网络的确认。初一大家一般不出门,初二独立了的小家庭要去妻子娘家给岳父“丈人佬”拜年,初三就轮到给母亲的兄弟家拜年,俗称舅公家,初四初五给更远的亲戚,显然远近亲疏各有顺序。近年城居的人们就不再过于讲究,初二起就可能给朋友邻里拜年了,因为他们的至亲、外家可能并不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可能不是在同一时区,甚至可能不是在同一个半球,城市化让人类变得复杂,也变得简单。

当然,元日登高这个事情在闽西是不可少的。比如连城,他们原本是在立春时到东田石上去登高,那里有一块石头就叫迎春石,后来就演变成初一登高,去马头山、中华山、冠豸山。长汀很早就有这习俗,可能可以追溯到明清之前。比如长汀的河田一带,从明代开始人们就在初一这一天要登上赤峰障去眺望四野,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百里之内尽收眼底,当然天气特别合适还能看到红日耀云海,登高的同时也朝拜三太祖师等神明。汀州府城居住的人有几个选择,要不就是登城中的卧龙山,上北极楼,要不就是登拜相青山,登万魁塔,不然就登南屏山,当年会有堪舆先生说今年利何方,大家就会一拥而去该方向。汀南的人们就会选择背头山(涂坊)、草子岽(宣成)、龙华山(羊牯)、腊石顶黄峰山仙人嶂(濯田)。龙岩古代登高当然首选登高山,其次清高、黄岩,现在就多了,天马山莲花山都是良好的选择,有勇力者紫金山、红尖山、东宝山翠屏峰也是美好的选择,如果年前有起大愿,天宫山肯定是美好中的至美好者。天高野阔,不会让人心宽体胖,只会心旷神怡,忘记过往的成就与失败,挑战新的一年。

絮絮叨叨说了一堆闽西年俗,其实我就是想回家过年,想放鞭炮,想登高想吹风。今年,特别想。

以上图片来自星钊、伦贵,借用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