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摊余成本法理财!

 老鹰666 2023-01-31 发布于重庆

之前我们说了一通人口数据不乐观,之前社科院不是预测我国养老金账户,也就是第一支柱2035年就会见底了吗。虽然这样说不是很好,但是疫情实打实得做了一波人口的出清,向上由于老年患者的逝去缓解了一部分养老金压力,向下则是出生率的低迷会让当代人社保养老承受更大的压力。

对于未来第一支柱缺口的影响到底是延长见底周期还是提前,就得看今年以后出生率会不会见底了,哪怕不增长,只要不往下掉都是好的。

说到这个今天其实想给大家聊一下最近银行理财中比较热门的摊余成本法理财,因为不管是短期的理财需求还是未来养老金产品配置,都要对产品有一定了解,而摊余成本法理财则是在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产品。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估值方式是指购入固收产品以后(不一定是债券,会计上分类还有商业承兑汇票等)持有到期,然后将票息和面值收入分摊到持有期的每一天。在持有期间,不考虑持有债券期间的票面价格波动。除债券违约等风险事件以外,不论理财产品所投资的债券在市场上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产品净值上都不会体现出来,因此这些理财产品看起来几乎不受市场震荡影响。

摊余成本法理财并不是什么新奇玩意,早年间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摊余成本法理财,只是当时监管没有现在这么严苛,再加上过往资管机构普遍搞刚性兑付的把戏,就让众多理财购买者以为理财就是基本上没有波动的“定期”,只是换了个名字,收益却比定期高得多。

随着资管新规的执行,银行理财大部分估值方式都改为净值估值方式,通俗得说大家可以理解为基金净值。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大多数以前在银行做理财的投资者选择银行是因为银行在他们的印象中是安全的存在,而净值化后的大部分固收理财更像是介于纯债基金和固收+基金(债+股)之间的产品,实际上底层投资的资产现在来看是差不多的了,即使波动不大,过往投资者也很难接受。

在资管新规执行以来,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并没有退出舞台,而是要在新的监管要求下才可以存续,比如一定只能以封闭式产品管理,底层资产的投资期限也不能超过理财产品封闭期。

其实除了银行理财以为,基金中也有一种固收基金是以摊余成本法运作的——摊余成本法债基,因为封闭式产品不会受到期间产品申赎带来的流动性影响,再加上原本产品的收益并不高,所以封闭式产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净资产的上限是200%,也就是理论上可以加一倍杠杆,而公募基金为了产品能够体现收益,这类封闭式摊余成本法债基的投资期限都在3年-5年之间,相对银行理财来说偏长。

不难发现,近期摊余成本法银行理财频频发布,与摊余成本法债基不一样的是,这些理财的投资期限普遍偏短,在几个月到一年不等。这个发行的时间点卡在了去年11月-12月债券市场大幅回撤以后,可能是因为银行的负债端承受不住赎回的压力,监管上可能也给了理财投资者多一项选择。

那和净值化理财产品在收益体感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最大的差别应该就是收益获取方式不一样吧,净值化的理财产品能够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而对底层资产进行交易,但是摊余成本法的产品一般是采取持有到期和加杠杆的策略。也就是说在潜在收益上限上摊余成本法并没有净值化的产品高。

这个在产品介绍的业绩比较基准上也有体现。

图片

图片

另外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由于现在不再会有刚性兑付,即便如摊余成本法理财般稳定,也避免不了可能的信用风险,也就是底层资产无法兑付的问题。

但总体来说摊余成本法理财是重多追求部分资产稳定的投资者不错的选择。

祝大家新年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