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最烦父母说的4句话,说得越多,孩子越远离你

 鱼籽酱文化 2023-01-31 发布于湖北

 作者丨鱼籽酱·红黑的心

周末,我去朋友小唐家做客,正好碰上她在大声“教育”孩子:

“赶紧把玩具收拾干净,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好好吃饭,别磨磨蹭蹭的!”

“这道题上次不是跟你讲过了么,怎么还是写错?”

小唐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夹带着十足的训斥口吻,整个屋子弥漫着压抑的氛围。

在她的持续打压下,孩子埋着头,两双手不自然地抓着衣服,显得唯唯诺诺,郁郁寡欢。

其实,小唐在生活中很平易近人,她也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

但只要孩子稍微做不好,她就会换一副面孔,甚至恶语相向。

最近,她跟我抱怨,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成绩也一落千丈,任她怎么补习也没啥效果。

生活中,我们总是反对肢体上的家庭暴力,却常常忽视了语言暴力的杀伤力,它更像一把看不见的刀,嗜血戳心。 

这种隐形暴力,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以下4句话,看你中了几条。如果有父母说了这些话,一定要引起注意。

01

你看看别人......

有一位父亲曾分享过他和孩子的故事:

有次他给儿子辅导做作业,儿子写得很磨蹭,还时不时开小差,最后他忍不住吼孩子:

“你看看你同学小李,学习从来不需要大人操心,成绩还那么好,再看看你自己!”

不料孩子狠狠地拍了下桌子,气呼呼地说:

“你就知道拿我和别人比,你怎么不和他爸爸学,人家爸爸既有学问、又讲理,不像你,整天大喊大叫的!”

他当时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竟无言以对。

孩子的回怼让他不禁陷入沉思:原来被比较的滋味这么难受!

那一刻,他终于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之后再也没有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了。

许多父母以为用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孩子,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然后努力向别人看齐。

殊不知,孩子被比较时,更多的是感到父母对自己不满意、不认可,从而寒了心。

经常被比较的孩子,还会习惯参照他人的行为和标准去做事,却不能认清自己身上的禀赋和价值所在。

假如孩子在众人面前被父母拿来跟别人比较,对他而言,无异于一次无情的羞辱。

因为,所有的孩子,最终都只想成为他自己。

为人父母,千万别以爱的名义和他人的标准,剥夺了孩子做自己的权利。

02

就凭你这水平,别做梦了!

在一些父母的眼里,孩子有时候的豪言壮语更像是在吹牛,一点都不靠谱。

当孩子兴奋地描述自己的志向时,他们往往会泼下一盆冷水:

“就凭你这水平,别做梦了!”

其实,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梦想,虽然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离那个目标有多么遥远。

此时,父母千万别轻易去嘲笑一个孩子的梦想,而是应该全力支持并提供条件,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使命。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阿黛尔·法伯说: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

父母脱口而出的话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也可能会成就一个孩子。

还记得,阿姆斯特朗在小时候总喜欢跟妈妈说:

“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而他的妈妈并没有打击他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是说了一句:

“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三十多年后,他真的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

在奥斯卡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中,男主角克里斯·加德纳始终小心地呵护儿子的梦想。

在篮球场上,借助儿子爱篮球并想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这个机会,他告诉儿子,对自己的梦想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

他不但在言语上,也在行动上给儿子亲身示范:当自己有梦想的时候,就要勇敢地坚持下去。

作家周国平曾说:

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

守护孩子的梦想,是父母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因为,父母的嘴,决定了他们将来的路。

03

你怎么这么......

有些父母看不惯孩子身上的问题时,总喜欢用负面的评价去否定孩子,从而刺激孩子的改变。

“你怎么这么马虎?”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怎么这么笨?”

“你怎么这么啰嗦?” 

殊不知,父母越是否定孩子,越是会让孩子失去内在的自省、觉悟和成长,甚至会给孩子内心制造深深的羞愧感和负罪感,从而误了一生。

因为,他们会从父母苛刻的指责中接收到这样一个信息:你不够好,你不值得我爱。

教育家周宏曾说: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进行人身攻击,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懂得用赞美和鼓励,给他的人生留白。

比如孩子一直表现得比较拘谨,可以告诉孩子:

“听老师说,你今天主动举手发言了,表现得很积极呢,再接再厉哦!”

比如孩子成绩不太好,可以引导他:

“这次考试成绩虽然不够理想,但是你每道题都写了答案,说明你已经在认真思考了,这一点很棒。”

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04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前几天带儿子去接种疫苗,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三四岁模样的小男孩,因为害怕,还在排队时就一直哭闹着要离开。 

孩子的妈妈刚开始还在不停地低声安慰和劝导。

可孩子始终哭叫着:“我不要打针,我害怕!”

妈妈脸上的神情越来越焦躁,最终忍无可忍,对着孩子大声嚷嚷: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听了这话,哭得更厉害了,原本就嘈杂的诊室,变得更加喧闹。

儿子低声对我说:

“爸爸,那个阿姨好可怕!”

同为父母,我完全理解那位妈妈的烦躁和窘迫。

但一句恐吓的“我不要你了”,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记忆中,成为噩梦的一部分。

毫不夸张地说,在所有针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中,这句话无疑是杀伤力最大的。

因为,它摧毁的是孩子对父母全身心的爱和依恋。

孩子的世界很小,对他们而言,父母始终是他们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唯一来源。

但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经常会采用威胁型教育,甚至将孩子关小黑屋,用类似抛弃的方法来管教孩子。

有教育专家曾明确指出:

长期处于威胁状态下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形成讨好型人格甚至失去自我等,严重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有人说,养育孩子,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认知和格局。

深以为然。父母赋予孩子的温柔和耐心,将是孩子一生强大的源泉。

写在最后

有人说,父母的有效期很短,只有10年。

在有效的时间内,把父母的影响力最大化,就是对孩子一生的负责。

因为,教育教的不仅仅是学分,更是人生的认知。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现在多做一点,将来的遗憾就会少一点。

学会好好说话,学会做一个好父母,就像每一个孩子,也在努力做一个好孩子一样。

点亮【在看】,愿每一个宝贝,都能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在尊重和认同中勇敢走向自己的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