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一天送65单的外卖员,触动了谁?

 鱼籽酱文化 2023-01-31 发布于湖北

作者丨鱼籽酱·琦子

众生皆苦,你千万不能认输。


01

有一种破防,

叫为了活下去,工作16小时

2022年11月5日,一份流调报告,让全网破防。

报告中,这位外卖小哥来自山西忻州市定襄县,是一位阳性密接。

他早上6:20从家出发,直到晚上22点53分,才送完最后一单。

16个多小时的连轴工作,他不敢有丝毫停歇,终于送出了65单外卖。

而在这一天,他唯一吃的一顿饭,也只花了10分钟。

有人算了一下,每个订单之间的时长,最长的37分钟,最短的才6分钟。

看完这份流调,我鼻子一阵泛酸。

原来,这才是疫情下最真实的人间。

面对记者采访,他非常朴实地说着:

“也就是很普通的一天吧!当兵回来就一直这样。

马上结婚了,也快当爹了,想多跑点单子,多赚点钱。

60单也赚不了多少钱,也就200块钱吧,也不想让父母那么累”。

从他当兵回来到现在,已经两年多,这种起早贪黑、拼命赚钱的日子,已积累了700多天。

原来,这短短的一天,只是他漫长人生中,最平凡的一瞬间。

如果不是流调将他的生活足迹曝光,也许,他这一生,都无法让人知晓。

正如他所说,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大家都是成年人,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我们站得起来,是因为头顶的一片压力,不允许你倒下。

我突然想起,在《人间喜剧》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想多挣点工资,然后再攒点钱,买个房子,周末能去下个馆子,给媳妇能买一个嘚瑟点的衣服。”

他们拼了命地努力,只是想过上平凡日子而已。

如今,因为阳性密接,他被迫隔离了。

评论区有人心酸留言:

“终于可以借此休息了。”

可扛着家往前走的人,又怎敢放心休息呢?

前段时间,刷到一群送外卖小哥,凌晨五点在地下通道休息的视频。

如今回想,依然眼泛酸水。

在他们当中,有人裹着一席薄被,蜷曲着在地上将就入手,有的干脆直接躺在车座上,和衣而眠。

他们并不是不能回家,而是不敢回家。

疫情严重,他们所在的小区都进行了封控,解封遥遥无期。

如果回家, 就意味着断了生计。

原来,在疫情之下的普通人,哪怕万般无奈,也都在用力活着。

02

人间多疾苦,

未曾放过每一个普通人

还记得,那个流调中“最辛苦的打工者”岳宗坚吗?

他的流调曝光后,震惊了所有人。

短短14天,他竟辗转28个地方,从深夜工作到凌晨,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他的身影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他的轨迹被称为“最艰难的流调”。

据说,如此艰难的背后,是为寻找走失的儿子和承担整个家庭的重负。

为了方便寻子,在北京,他没有固定工作。

为了方便随时打包走人,他只身背两个包前往北京,一个装着衣服,一个装着被子。

而他主要的工作,是把装修垃圾搬到指定地点,然后装车运走。

但在北京,大货车只能在夜晚进城。

他唯一一次就餐记录,是在1月8日的双桥丝路美食独自就餐。

颠倒黑白的忙碌,就这样马不停蹄地重复着。

不变的艰难与劳作,构成了他人生的全部。

另一个与他年龄相近的的郑州程大哥,流调中出门劳作的时间,更是惊人。

他坚持每天打两份工,白天在洗衣店上班,晚上到正商城裕园上夜班。

为了生活,他一天可以48小时不休息,除了工作、吃饭,再也没有其他休闲与娱乐。

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想一日三餐,睡到日上三竿;谁又不想轻松自在,安稳过余生呢?

但人生疾苦,从未放过他。

他只能告诉自己,多赚点,再多赚一点。

64岁的深圳刘阿姨,也曾因流调轨迹而刷爆全网。

在花甲之年,没有早茶,没有广场舞,只有日复一日三点一线的“一心为家”。

白天,她要去医院陪伴生病的丈夫,下午,她赶去儿女开的餐厅帮忙,直到晚上才回家。

每天,皆是如此。

然而,回家之后也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她还要料理家务,照顾孙女。

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她的每时每刻,都被塞得满满当当。

都说人生百态,可流调折射下的每一个普通人,又好像都是一个模样。

赚钱,养家,重复固定的工作,见固定的人。

为了维持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他们努力却狼狈地活着。

为了能解家人万千惆怅的碎银几两,不知多少人,纵使命运千般刁难,依然扛着悲喜穿行人间。

他们是众生中的一人,他们试图在众生中尽力为人。

这世间,能够点亮生命的,唯有生命。

03

成年人的累,

都是卡在喉咙里的刺

有人说,疫情就像照妖镜,撕开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然后你会发现,成年人的世界,早已千疮百孔。

当你睁开眼,四周全是需要你照顾的人。

可当你满腹委屈,想要找个依靠时,举目张望,却沮丧地发现,四周连个墙都没有。

村上春树写过这样一段话:

“这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无法向人解释。”

成年人的累,就像卡在喉咙里,哭不出来又咽不下去的那根刺。

外卖员的流调不仅仅是外卖员的流调,在他背后,还有无数个如他这样竭尽全力地生活的人。

他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夜劳作的农民;

是凌晨三点起床,洗菜揉面,淘米煮饭的早餐店老板;

是撑住了太阳暴晒的王建禄;

是即便凌晨五点,站在西安街头,也等不来活干的农民工。

他们的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满目琳琅的物质,有的只是平凡的琐碎和忙碌。

他们没有名字,却又在我们身边,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或者那个人,干脆就是我们自己。

不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不敢闲,不能退,只是为了孩子的奶粉和尿布,以及年迈的父母可以享清福。

可就是这样一群人,在保障家人安稳的同时,也给了整个社会以方便。

正是这种吃沙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成了人类哪怕历尽劫难,却生生不息的根本。

写在最后

鲁豫在《偶遇》中曾说:

“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又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疫情这3年,巨大的冲击,让太多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难。

众生皆苦,但你千万不能认输。

因为,真正的人生,从来不是无坚不摧。

苦难,在所难免。

这世间的大部分传奇,都不过是普通人将心意化作了行动而已,他们一次次救自己于水火,却绝不退缩。

点亮【在看】,致敬每一名打工人,愿你们此生都能如愿以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