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竹的来历

 朝晖图书馆 2023-01-31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随着过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稀稀拉拉的几声炮响,总是能勾起小时候过年时的情景。其实一枚小小的爆竹,不仅承载着好多人对于年的记忆,也装载了诸多历史典故。今天知食分子就来说说爆竹的故事。

01

爆竹最早起源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爆祭”。“爆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爆”,其实就是烧的意思,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先秦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发现,燃烧竹子时会发出很大的响声,声音大到能达到“爆”的效果,久而久之就有了“爆竹”的说法。

文章图片2

燃烧竹子

《诗经·小雅·庭燎》更是明确记载了“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庭燎”是将竹子、草或麻杆捆扎在一起燃烧,“晰晰”就是火烧竹子的声音。

而现在一说起爆竹起源,好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驱赶“年”这个上古神兽。这种充满着中国古人烂漫想象力的动物,在现实世界是有化身的。西汉辞赋家东方朔在《神异经》中就记载了一种叫“山臊”的模样吓人的猴科灵长类动物,据考证这个“山臊”就是今天在非洲很常见的、脸部辨识度很高的山魈。据说这家伙身上带有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犯之则令人寒热”,所以古人视之如妖魔鬼怪。

“山臊”一般在冬春之交活动频繁,而且还特别爱骚扰当地的人类,所以在立春前后人们往往会因为“山臊”的到来而得病。为了有效驱赶它,人们就用燃烧竹子时产生的响声将其吓走,这就是史书中常提的“爆竹驱山魈”。

文章图片3

类似的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梁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提及,“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是第一次将“元日”与“爆竹”联系起来的文献记载,其寓意就是新年第一天驱赶邪祟。

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爆竹”和我们现在意义的爆竹完全是两码事。虽然这段时期“爆竹”完全是燃烧竹子,但“爆竹能够驱赶野兽”作为一种集体记忆被加以神化,并逐渐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02

到了唐代,“爆竹”开始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火药的发明。现在人们将火药的发明归结于炼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那就是孙思邈。对,就是“药王”。

在唐朝,孙思邈老先生正式身份是医生,但人家在行医的时候还搞点副业,这个副业就是炼制丹药,“药王”也是名副其实的“炼丹术士”。

文章图片4

“药王”炼丹图

据说孙思邈当时炼丹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了炼丹,他还专门跑到了浏阳一带的山中隐居起来。为什么选在这里呢?一是人烟稀少,这里就相当于搞原子弹时候的罗布泊;二是附近有座硫磺矿,原料用起来方便。当时浏阳一带聚集了大量像孙思邈一样的“炼丹术士”,这些“术士”们在这里厚植了“炼丹”文化,这种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最终让浏阳成为现中国四大烟花爆竹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事与愿违,经过多年的努力,孙思邈最终没能练出什么仙丹,倒是总结出了一套火药配方,简单来说就是“一硫二硝三木碳”。

需要说明一点,孙老先生炼出的“火药”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药,不是现在所谓的带有杀伤力的武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这个应该很好理解,近现代战争中,将火药用于紧急杀菌止血是很常见的作法,好多电影里都有类似的情节。

文章图片5

战争中用火烧紧急治疗伤口

虽然火药第一次是以药的身份出现在人类历史中,但这的确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因为火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人类从此也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最可惜的是,那时候的中国人没能好好利用火药。火药没能构成船坚炮利的基础,而是走向了另一个领域——“烟花爆竹”。

唐初,有个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据说这烟雾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

这件事是否科学暂且不提,但客观事实是李畋制作的这种“硝石竹筒”是爆竹早期雏形。此后每到冬春时节,唐朝人就有放这种爆竹的习惯,爆竹也得以发展起来。而那时候的冬春时节,是按照节气来说的,也就是在过年这段时间。

03

到了两宋时期,人们依然保持着除夕放爆竹的习俗,据北宋《会稽志》卷十三中记载:“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爆竹在这一阶段也得到很大发展,并最终成为一种很普通的娱乐性物品。个中原因就是因为宋代人掌握了三个核心技术:火药的发展普及、造纸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以及引信的发明应用

自唐代“炼丹术士”们鼓捣出原始火药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火药已不再是“药”了,宋代火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和生产中。在这一过中人们发现,火药炸裂后出现的火花很好看,尤其是在夜晚,火药从此就逐渐有了新的功能。

而造纸术技术突破,让纸变得廉价。之前人们只能将火药装进竹筒里,费力费时。现在人们开始利用卷纸来包裹火药,从而制作出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爆竹”。

而北宋文人更是将除夕夜放炮这件事描述的格外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

南宋末期,爆竹已经成为当时人们过年必备的“年货”了,

这是因为第三个核心技术的发明:“药线”,也就是现代意义的引信。引信和纸壳炮筒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爆竹的危险性,燃放较为安全,因此这时的炮又称作“纸炮”,是孩子们过年时最喜欢燃放的鞭炮。南宋王铚《杂纂续》中就提到了“小儿放纸炮”这种现象,并诞生了一条歇后语:“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

文章图片6

“药线”出现大大降低了爆竹的危险性

除了安全性提高外,南宋末年,爆竹的形式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除”条中记载:“至于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而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一爇连百余不绝”,就是将单一爆竹编连接在一起,因炸时如舞长鞭般响震,又被叫做“鞭炮”。这种放法,与现代燃放方式已无区别。

在发明鞭炮的同时,宋代对爆竹又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那就是研究出了烟花(烟火)。也是从宋代起,中国的“爆竹文化”丰富了起来,燃放更讲究,民俗目的更明确。

烟花是怎么被发明的,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不过能确定的是,在南宋时,人们通过改进炮筒结构和在火药中填入亮珠,就制作出了能够向上发射的,在空中能爆裂出各种颜色的新型爆竹。

这种炮筒内部结构可以分成两部分:推进部分和礼花弹。跟现代意义的导弹很相似,推进部分负责将礼花弹送上天并在高空引燃,而礼花弹里的亮珠就负责展现各种好看的颜色。

文章图片7

烟花的内部结构

那亮珠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据考证古代的亮珠里是含有金属的盐原料。其实古代烟花和现代的成色原理都一样,就是金属的焰色反应。这里抄录一段焰色反应的原理:

当金属离子中拥有较高能量的电子跌落回能量较低的状态时,会将一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出来,不同金属离子所能释放的能量大小也不同,所发出光的颜色也不一样。

文章图片8

不同金属离子颜色反应时出现不同颜色

现在的烟花是在火药中添加一些发色剂和发光剂,而在南宋时期,那些亮珠就相当于发色剂和发光剂,在火药的高温催化下,这些金属离子利用焰色反应产生多种多样的颜色,最终呈现出观赏性很强的烟火。

自此,中国的爆竹分成了两部分:响炮和花炮,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烟花和爆竹。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响炮并没有多少创新的改进,毕竟这东西就是用来挺响的。但花炮可是经过了不断地创新改良。

04

到了明代,随着世俗生活不断精致典雅,作为纯精神愉悦的花炮制作也得到迅速发展,烟火的种类十分丰富。明初陶宗仪在《墨娥小录》中就详细记述了“金盏银台”“白牡丹”“松竹梅”“水瓶花”“紫葡萄”等二十二种烟火的配方。沈榜在《宛署杂记》记载:“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于地上者曰地老鼠……”《帝京景物略》《陶庵梦忆》等书中还谈到“葡萄架”“珍珠帘”“长明灯”“黄蜂出巢”“百兽吐火” “竹节花”“金盆捞月”“大梨花”“泥筒花”等品种。从这些烟火名称看,与现在的烟火应该差不多。

文章图片9

明代走街串巷卖爆竹的货郎

明代烟火业发展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施放方式的革新,明代开始使用扎架组合的方式进行燃放。将各种各样的花炮按一定组合绑在木架上,再用火药线按预先设计好的燃放顺序连接起来,一经点燃,烟火呈现出多层次、多形状、色彩组合丰富的形式,这更加接近现代意义的烟花了。

文章图片10

爆竹施放方式的革新——烟火架

这里引述一段《如梦录》中记述汴梁元宵节放烟火的胜景:

“烟火架上,安设极巧故事,纵放走线兔子,有火盔、火伞、火马、火盆、炮打襄阳、五龙取水、牌坊等名,花炮声震耳。两学宫前,俱有高照花灯、花炮、起火、水兔子入水穿波,随风赶人,有赛月明、高处响炮、九条龙取水、九转高升,各样奇巧。”

所谓走线兔子是将一兔形烟火器悬挂在一条长线上,燃烧后在尾部喷火而沿线迅速奔走,当走线悬在水面上时,兔子可以潜入水中,再蹿出水面奔向线的另一端,又称为“水兔子入水穿波”。所谓“火马”等则是在漆塑兽形内装以烟火药剂,“移时,百口兽出火,纵横践踏。”烟火还与舞狮、龙灯等娱乐形式相结合,更为引人入胜。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窥见,明代燃放烟花的场面是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

到了清代,烟火制作业更是得到进一步发展,烟火的种类不断丰富,而且清代对扎架式的燃放方式进行改良,发明出“合器施放法”,也就是说将两架甚至数十、数百架烟火“巧合成一剧者”燃放,这样燃放出的烟火形状更加复杂,个头更大,观赏性更高。

《燕京岁时记》中就提到了“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名目”。 清人李绿园在《歧路灯》中更是列举了诸如“日月合璧”“二仙传道”“五星联珠”“敬德洗马”“张仙打狗”“和尚变驴”“李三娘推磨”等烟火。光从这这些名称看,就能感受到夜晚燃放时的精巧画面。

文章图片11

清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局部

05

到了现代就不能不说我国知名烟花大师蔡国强了。

文章图片12

如果对他名字感到陌生的话,那对其作品大家一定都很熟悉。

文章图片13

北京奥运会的“大脚”

文章图片14

70周年“人民万岁”

文章图片15

2022年冬奥北京会的迎客松

文章图片16

2022年卡特尔世界杯的梅西和C罗造型

这些都是出自蔡国强大师和他的团队。

这个“最会玩火”“最懂浪漫”的男人,可以说把中国的烟花燃放到世界级的高度。蔡国强大师与火药结缘,和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的。

蔡大师的父亲曾经是新华书店的图书管理员,小时候的蔡国强就经常躲在柜台后面,看着书里描绘的大千世界。而父亲同时也是一位业余画家,父亲笔下鲜明的色彩,更是给年幼的蔡国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父亲给了蔡国强艺术的色彩冲击,那奶奶则给了她艺术载体的铺垫。蔡国强的奶奶出生于枪械世家,从小蔡国强就对火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1985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设计系毕业后,他的画作虽然获得了一些关注,但离大师却还有很长一段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彷徨与反思,蔡国强终于意识到,每一名大师级别的艺术家都必须要“霸占”一种材料或创作方式,他慢慢找到了艺术的本质。烟花或许能成为他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触及中国历史美感的最好创作载体。

当艺术与烟火融合在一起时,蔡国强用爆裂的方式,把中国式浪漫呈现给世界。

2021年冬天,蔡国强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个展《远行与归来》,这是故宫首次举办当代艺术个展。

文章图片17

蔡国强艺术展《远行与归来》故宫博物院开幕

这些在纸面上爆裂的色彩和图案,完美诠释了蔡国强的自由度和想象力的结合。

文章图片18

《自拍》

文章图片19

《画鲁本斯月神与公羊人》

文章图片20

《故乡的天梯》

我特别喜欢他的作品《柏风》,借用一下展览时的介绍:

“蔡国强以黑火药为画笔重现了黄帝陵前在五千年风雨拂弄之下桀骜不屈的柏树,由长短不一的导火线和粗细搭配的火药爆破,一气呵成,累积沉淀在树中的历史尘埃仿佛被炸了出来,使树干生出无数细细密密的触角,成为某种新的生物。”

从远处看是杂乱无章的黑火药爆破痕迹,但走近后,生命的张力就在那些触角中无限延伸,仿佛要穿透画作、穿透墙壁、穿透自己。

文章图片21

《柏风》

06

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中国传统的年俗,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空气污染的强力治理,已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今年随着疫情政策的逐步放开,有好多地区已经调整了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在那些限时限区域可以燃放的地区,大家一定要好好过足瘾,毕竟这种机会很难得。

最后还是以王安石那首诗来做结束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章图片22

清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