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朋友说,优势是帮助别人的“那一部分”,纵观描述,不论站在个体视角,还是公司角度都非常有理,我们也在依次依据践行。 优势理论提出者乔治·盖洛普(Gallup,GeorgeHorace)认为优势(strength)是,通过近乎完美的表现,在特定方面持续地取得积极成果的能力。 显然,优势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表现;以前,我也经常陷入表达共鸣中,尤其在面试别人“让对方说出自我优势时”。 后来我发现,优势并不能浅层停留在概念共鸣的单一层面,它也包括外在条件影响。 比如: 一个人多重技能在身,性价比高;另一个人单一技能娴熟,踏实肯干;最终后者被录取,你该怎么解释? ▍外部优势两大视角 专业技能、经验阅历,一般容易观察出来可显性的,都称为外部优势,通过分析和归纳,人外部优势总结有34个主题。 它们具体表现在成就、适应、分析、统筹、回顾、沟通、竞争、搜集、思维、学习、完美、积极、交往、责任、排难、自信等方面。 有些属于先天性,像高智商,语言天赋,艺术细胞、身高长相等,有些则经过后天努力形成,好比各项技艺,演讲能力。 所以当别人问优势时,别只会说那些大众都有的高频词,但是,外部优势有时并不明显。 例如:画画。 整个市场关于绘画内容、角色很多,新手最容易卡壳地方是,觉得自己虽然学几年画,也有沉淀方向,但横向对比其他人,似乎并没有达到开班收徒的标准。 或者说,一做内容选题,就陷入不知道做什么细分定位,感觉自己技能优势并不明显等现象中。 实际上,这是知识诅咒(Curse of Knowledge),当你掌握某个技能、知识后,你会觉得该知识全世界人都知道,于是,你会觉得自己外部优势并不明显。 实在讲,卖空调阿姨掌握的空调知识,超过99%的普通人认识范畴,中介对本地房源熟悉程度超过90%的人。 任何一个领域,岗位,你的知识可能大于部分人,你不能拿自己的外在优势和圈子内高维度人比,应该向下兼容。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因为外部优势不仅表现在个体身上,也表现“外部之势和意识形态”上。 ![]() 先看前者: 所谓外部之势,来自自身之外的地方,如果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点",那么,点就必然存在于”线“上,这条线又必然存在”面“上,这个面又肯定是”体“上的”面“。 所以,每个人的外部优势绝对不是孤立的”点“,相反,每个人都是线上的点,面上的线,以及体上的面。 线代表你所在公司,面代表所处行业,如果你分不清楚“外部优势”就很容易出现,找到不适合自己优势发挥的公司,发展和成长速度自然受到影响。 相反,如果你能识别“自我优势”在哪些公司容易发挥,那获得提升的机会,就会比别人更快。 比如: 前几年社群营销岗火热,我身边一位工作3年的朋友,到处求职“私域运营总监岗”。 他自认为接触该岗较早、经验累积相对比一些人高,试图通过寻求大公司更高岗来让自己跑更快,却不料最后碰一鼻子灰,为什么? 当拿自我部分优势、经验与同级别的人或更高公司兼容时,决定成败的因素不仅是某一评判标准;年龄、阅历、稳重型,对某业务领会的前瞻思维都可能指标之一。 显然,优势得不到发挥自然是常见现象,若他把“大公司”换成“小公司”,可能就比别人机会多一些。 “面“部分,对优势发挥也存在部分影响;我身边有不少工作7-8年的市场人,都抱怨过这些年行业发展,工资不但没有增加,每年还会面临裁员压力。 怎么会这样? 这些变化与行业生命周期理论(Industry Life Cycle) 有关,按照提出者卡曼(A.K.Karman)说法,行业包括成长、成熟和衰退三阶段。 你所处行业是冉冉升起,还是正在没落,都直接影响个人成长和优势发挥。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双胞胎2010年大学毕业后,分别进入报社和腾讯工作,7年后,去腾讯的年薪百万,满大街都是挖他的猎头。 去报社那位,因为行业沉沦,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了,一切都要重新来过;所以,不考虑其他额外因素,即便个人优势很大,也无法逃避”面“的影响。 再看后者: 意识形态(ideology)属于哲学范畴,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总和。 向内审视,我们可以把它简化理解成,“是否能够准确认识自己对某事、优势能力的准确看法”,它对个人外部优势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举个例子: 三个游客同时去一家旅馆,其中两名分别带雨伞、拐杖,第三个游客什么都没带;傍晚回来时,带伞游客被雨淋透,带拐杖游客浑身是伤,第三名游客却一点事没有。 带伞游客说,大雨来淋我在雨中行走,不小心弄湿了;带拐杖游客说,路非常滑,我绕着雨走,有拐杖却不小心划倒,才弄的浑身是伤。 第三名游客笑笑说,大雨时我绕着走,路很滑我慢慢走,才没有受潮,也没有滑倒。 这说明什么?有时,外部优势反而会成为自己的隐患,你无法认清优势如何借力发挥,就会成为陷阱。 换言之,当你在意识上重视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超常规发挥,当在意识上轻视它时,处理某个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偏差,从而导致发挥不好。 因此,也就不难出现,以上3个游客在大雨天就有不同的遭遇结果。案例有很多,就像很多人常说“我怀才不遇”,会很多技能就是没有遇到伯乐。 一些硬件公司优势一大堆,就是无法在行业内破局,而一些公司产品一般,却借助各种“生态链计划、赋能计划“成为独角兽企业。 ▍内部优势四个特征
此概念来自于斯坦福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 《看见成长的自己》,和思维相对的叫”僵固式思维“。 人们普通对成长型有一定误解,会把它往热爱学习、主动探索方面靠拢,就像一年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篇文章,分秒必争的让自己涉猎更多知识等。 这种理解存在偏差。 成长性本意是对待新事物、新挑战或者批评指责和失败时,能开放接受和面对,并从中汲取有益反馈,让自己不断成长的一种思维概念和心态。 我们可以用挑战(challenge),批评(criticism )和失败(failure)三个关键词进行衡量。 外在来说,当别人对你提出质疑、攻击你能力不足时,你会视这些是得到有益反馈,帮助自己继续成长的机会?还是看到批评后,指责对方。 内在来说,你认为自己智力(intelligence)或者潜力(potential)是天生聪慧不断证明的,还是认为能力是不断积累,持续开发培养出来的? 这种第一时间折射出来的反应,实则是僵固式思维和成长型最大差异点。 之前最强大脑节目有邀请赌王儿子何猷君参加,顶着MIT最年轻金融硕士,和连续5年英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头衔,在两期节目中表现风光,后面却突然退赛。 姑且不论头衔含金量和比赛是否有作弊嫌疑,结合后面对各种头衔痴迷以及旁敲侧击,人们猜测一种可能希望借助节目打造富二代天才人设形象,另一种则是,持续参赛很可能让自己真实或不足一面暴露,影响人设的维系。 这种拒绝参加高水平比赛,从更优秀的人身上学习成长,认为失败是对自己天才能力的否定,正是很多僵固式思维秉承的想法。 相反,那些自我内部根基夯实的人,恰巧对挑战、批评、和失败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不把事情背后评价当做一种对自我的批判。
很多标签,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内在优势“,但实际上却用不上的,不是优势。 比如: 经常把我在某某行业有8年、10年经验挂在嘴边,也许真正说的是,在某行业有10年工作经历而已。 “经历无法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虚假优势”,这些东西,反之还会阻挠一个人前行。 如果面临新环境,新难题,能够快速融入并适应,用自己的资源去解决,才能称为内隐性优势。 内隐性(Implicit)有个重要条件是可迁移,它是专业技能之外通用技能,也是职场第一号”燃料“。 什么是可迁移?笼统说,一种技能对另外一种技能的影响;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从一个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可复用的能力。 比如: 互联网公司产品、运营、推广,虽然岗位之间技能差异度很大,几乎跳槽都要重新学习,但彼此间核心能力(例如洞察需求、需求转化,文案输出)却有很大程度重叠。 换言之,能否让自己所看、所学、所经历、所沉淀的经验用在不同问题上,并提高解决效率,是与别人内部优势相比,冰山深处难以测量部分。
变量(variable)是至少有两个取值的量,包含了”动“的意蕴;与变量相反的是常量变量(constant),取值恒定,或者说缺少变化,即所谓“静”。 商业世界里观察万物,诀窍就在动静之间,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张弛,如果缺少变量思维,就很容易被淘汰。 变量分为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你可以把前者想象成优势部分,后者是市场环境部分。 之所以关注变量,是因为生命周期不一致,不管是岗位之间,还是行业之间,变量不断存在,一个岗位被另一个岗位替代,一个行业被另一个行业整合。 我把变量思维概括成八个字:比较差异、寻找机制,科学推理建立在两个核心思维环境上:控制和比较。 一些审时度势的人,往往会通过比较现象之间的差异,来认识事物的关系,以及调整自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犹如那句”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看似抓住风口,实则是对行业变量有提前性觉知;当然,这部分需要长期训练。 比如: 为什么有人能快速从小职员升职为总监? 他可能需要找到某个具体目标对象,然后看清楚差异部分,找到自变和因变之间有无关系,何种条件关系,具体机制是什么,从而快速补充差异,最终达到目的。
此概念我受到经济学中利基市场战略(Market-nicher strategy)一词得出启发。 利基是英文NICHE的音译,具体指,公司为避免在市场上与强大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选择被大企业忽略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力量薄弱,有获利的小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的营销战略。 我把利基性思维总结成“主阵场”,也就是,利于自己根基发展的思维模式,不断学会利用附加值让自己增值。 放在优势层面看,那些高势能的人,除自身本职工作和能力以外,都很善于找到并利用附加价值,让自己在某些岗位、领域的壁垒不断增加。 我身边有一位从事市场职位的朋友,分内工作游刃有余外,还经营自媒体,慢慢已经成为一名行业KOL,这让他为公司省下一大笔营销费用,同时,在公司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不局限于某个单环节,而是把专业能力塑造好以后,不断找到其他能量,以此来为本专业添砖加瓦。 ▍老板关注绝对优势 不管你的优势有多少,老板始终关注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和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发展路上不要搞混,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很多简历多半“通才”,什么都会,但各方面又不是太精,在市场很容易被别人替代掉。 ▍绝对优势三部曲 通才建立在专才之上,我们该如何找到自我绝对优势?有三个方面可供参考: 1)投资长板 如果用一句话,我把长处归纳为“帮别人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一般从工作经验入手,如,做3、5年营销推广,找工作、职业发展也会依次发展。 但这些关键词可能比较广泛,无法建立壁垒性,人人往往采用多重技能组合方法来增加壁垒,就像你懂运营、顺便学习营销知识,这种做法比较普遍,很容易同质严重。 该怎么做呢? 你可以用“反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聚焦核心能力。 简单讲,这件工作核心能力是什么?具备壁垒性需要哪些要素;这些要素我还差哪些需要补齐,尽可能先“聚焦某点“再扩充横面。 就像: 我身边做“整合营销岗”的朋友有两类人,一类聚焦扩大资源能力,积累大量渠道人脉,另一类聚焦策划功底,对如何做创意,用户需求了如指掌。 没有对错之分,关键还是看偏好和内部优势。 聚资源的人也许沟通能力很强,做策划的人也许思维敏捷等,即便出去找工作,也可以以此匹配公司要哪个关键能力,你可以对比自己,看看适合哪一种。 2)管理短板 很多人会把短板想成“弱势部分”,如,我颜值不高,性格内向、体型较胖、社恐等。 有人会说“你越不擅长,就要越做什么”,对于高频的技能(沟通交谈、演讲类)我非常认可,这一切要建立在时间充裕下,也要一定成本。 不妨换个角度,你肯定听过,他是个灵活的胖子、比较沉稳内敛、其实,短板重在使用场景,“我们需要思考怎么不让短板成为阻碍”。 周星驰电影《西游降魔篇》有个搞笑桥段,罗志祥饰演的空虚公子找来四名“六旬丫头”撒花名场面出圈许久,说明什么? 价值是被挖掘的,美丑用在合适地方,就能成为稀缺;某些情况下,短板与长板结合才是最佳组合。 3)稳固底板 利基思维关键在“主阵场“,针对职业发展而言,按照大小,主阵场包括技能优势、技能壁垒、公司对职位要求、所在的行业等模块组合。 拥有基础技能优势,可以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摸透职位要求,建立技能壁垒,可以立足公司获得发展,以此不断丰富视野才能在行业有所造诣。 所谓底板,正是你所在某个行业进入衰退期后,所转型具备的基础能力与筹码。 按照规律,你应该先找到核心竞争力,它是多重优势的组合,用好它, 也许是独特(比较)优势的关键部分。
由此,老板(管理者)用人,基础看绝对优势,加分看比较优势,同比个人,建立内部优势是长远发展之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