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资本论》与马克思思想

 人老颠东 2023-01-31 发布于安徽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用来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

一、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小就对马克思主义耳濡目染,但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西方这么多的理论,唯有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有如此多的亲和力?这一切的一切,就要回归到马克思的思想本源——《资本论》,今天,结合最近读过《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以及过去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大家聊聊《资本论》与马克思思想。

二、《资本论》说了什么

理解马克思,首先就要理解《资本论》,这是马克思思想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如何理解《资本论》?用一句话概括,《资本论》是西方主流的古典经济学的一面反视镜。下面我就来论证这句话。

首先从整体取向上,古典经济学重供给,重生产,而《资本论》重分配。比如,古典经济学最关注的就是供给端什么样的生产要素组合能够带来更大的产出,包括看不见的手(主要强调市场机制会自动引导各项资源组织成产)、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所以古典经济学也不怎么关注需求,认为供给是稀缺的,需求或者说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在现代社会初期确实如此,但现在全世界普遍面临着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问题)、生产要素理论等,无不在供给端做文章,带来的效果就是全世界生产力的大发展,但古典经济学对分配是不怎么关注的,确切地说资源向大资本家聚集在一定时期反而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增长,因为大资本家更有足够的意愿与能力扩大生产能力与半径,进而创造更大的供给。《资本论》则关注到了这个过程中的分配不合理问题,在生产力发展的初期,主要的劳动力都是同质化的工人,确实其价值分配在总价值中占比不平衡,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描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苦逼,所以诸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剥削论都是在诉说分配问题,这是理解《资本论》的一个核心。

其次在生产环节,古典经济学重效率,《资本论》重公平。具体则体现在对部分生产要素的不同态度,比如对劳动力,古典经济学将劳动力视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类似于商品,可以在市场中通过价格机制进行交易,如果认可这个观点,那么失业只是市场的自然选择,最低工资也毫无道理,因为市场就是通过优胜劣汰、价格匹配创造最大的产出,毫无人情可言。但《资本论》不这么认为,马克思认为如果没有工人和他的劳动,就没有生产和产品,那就更没有资本,所以工人(或者说劳动力,下同)是不能单纯作为生产要素或者商品,通过市场机制来匹配的,工人天然有工作的权利,工人的分配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定价,而应通过工人创造的价值来反推,两者的差值就构成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不正当的,必然导致资本的极化。再比如对资本,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也是一大生产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主义的兴起某种意义上就是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但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天然的自我增长的需求,会成为一股独特且不受国别控制(现在跨国资本已是常态)的力量(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要克制这股力量,也必须需要一股跨国界的力量,那就是“工人无国界”。再比如对分工,古典经济学看到的是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但马克思看到的却是垂直分工带来的不同阶级,以及这个不同阶级所天然具备的反公平。

最后是流通环节,古典经济学重货币,《资本论》则看到了异化。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的交易功能降低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给了所有商品一个价值的锚,有利于交易与流通。但马克思则认为,货币的储值功能导致了人对价值追求的异化,本来人需要的是某个物品,货币只是获取物品的一个工具,但由于货币具有了储值功能(如我储存了1张100元的钱,其实相当于我储存了100元的购买力),追求更多的货币反而成了最终的目的。

以上是把《资本论》与古典经济学做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两者之间的反向性,或者说,《资本论》就是批判古典经济学的一面镜子,如果说古典经济学追求的是实然,是生产,是理性,《资本论》追求的则是应然,是分配,是道德,两者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原动力。

三、对《资本论》的评价

从技术层面说完了《资本论,我们再来聊聊对《资本论》的评价。

首先从《资本论》向前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与原来那些空想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同?核心差异有三点:1、有没有坚实的分析性与知识基础;2、有没有对不平等进行底层逻辑解释;3、是不是科学、可检验、可预测未来的。从这三点来看,《资本论》所代表的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相比原来的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其次从《资本论》本身来看,他的价值毋容置疑,作为对古典经济学的重要批判与补充,《资本论》为近现代资本主义的自我修正指出了方向,也确实促使资本主义“自我革命”,并产生了福利社会(即社会层面开始分配修复)、工会(工人的地位得到很大提高)、新型股权(如员工持,工人也成为资本的一部分,享受资本增值)等一系列事务,整个世界贫富差距至少相对缩小。当然,《资本论》从现在看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对工人的理解(现在的工人早已不是当初的工人,既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如知识工作者,又称为了企业的主任,如华为的员工持股),以及对古典经济学带来全社会整体生产力提高的认识,但瑕不掩瑜,《资本论》本身就更多是批判而非建设,也并非所有的批判必须要有建设。

最后从《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对比来看,我们要理解,很多现在我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在马克思原本的思想上做出的发展,比如列宁就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补充发展,提出了斗争理论(不断革命论)、政党理论(由政党组织工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际理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终形态),所以要区分马克思的思想,与广义的马克思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为何亲和中国

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对国外的很多理论都进行了吸收引进,但坚持到最后的,只有马克思主义与阳明心学,包括社会达尔文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等最后基本都未成为主流,为什么?我想,马克思主义一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即道德文化)具有某种隐秘的亲和力,具体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马克思主义主要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契合中国的道德文化,道德中的后天道德大部分也是解决人与社会(即其他人)之间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道德因素,重应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3、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没有给出完整答案,后人可以微言大义,这一点也非常契合当时革命的中国,很多革命理论都可以就此发展;4、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让弱势国家能够质疑、对抗帝国主义强权的普世价值依据,这一点也对当时的中国一个很强的道德正义感。

五、结语

最后我想说,作为沐浴在红旗光辉下的我们,有必要对《资本论》与马克思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因为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对于我们当下为什么这样生活的审视,有助于我们直面未来,充满信心,而这,进而成为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