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凯旋门》是一部心理史诗,我爱上了男主角(凯旋门)书评

 cello 2023-01-31 发布于海南

【导语】

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再好的故事也难使人感到精彩;没有精妙绝伦的切入点,作品将沦为平庸之作,没有对故事节奏的精明把控如何能引人入胜?

一本真正的长篇小说,凭激情是写不出来的,必须是布局严谨,技法娴熟,当然没有激情就像大餐少了作料,木然寡味。

讲故事的技巧远比故事本身更重要,精辟的对白,富有哲理与诗意的文字,即使是平凡的故事也不会随波逐流。真正提升作品的高度是能为时代把脉,具有从时代背景中提炼人物与情节的能力,成就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故事,而是一个会写故事的人,就像高明的炼金师。

另外,再好的写作技巧也敌不过真情实感,《凯旋门》的作者雷马克饱受德国纳粹的残害,逃亡在外,对战争的痛苦有着深刻的记忆,才能写得如此细腻生动,这些也是我多年的阅读与写作体会,无私地分享给你。

(一)时代背景

德裔作家雷马克的代表作《凯旋门》是一部全景展开二战前欧洲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地点设定在巴黎,没有直接写战场的硝烟与血腥,而是描写了二战前的欧洲各国的紧张气氛。

《凯旋门》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第三遍阅读,不是囫囵吞枣,也不追求刺激与情节的起伏,男女主角的故事我已了然于胸,再来一次精读,使自己更加纯粹地浸泡于第二次大战前的诡异气氛中。主角与配角纷纷登上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舞台,每一词,每一句,每一点情绪波澜与语气细节,他们的行动与语言是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贫富贵贱所赋予的,而非作者强塞的,更不是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

我品味小说的细节,每一个推进,推敲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关系又不完全恒定,而是推移转变,对每一个地点出现的频次我都细细咂摸,小说确实构思巧妙。

无庸置疑,雷马克写作《凯旋门》时已经技法成熟,感情充沛,叙事手法上收放自如,故事的可读性更强,能给读者心理制造出适当的紧张感与弹性。小说《凯旋门》是雷马克最好的一部小说,很大一部分属于作者的亲身感受,把许多人的经历与见闻揉合在一本书里,雷马克本人也在时代动荡中遭到迫害成为难民,二次大战前的德国好像火山喷发,引起局部的森林大火,最先波及到的飞禽走兽逃奔出来,背后一条火线追赶着他,他慌里慌张,逃到还没失火的区域,心有余悸,保持高度警惕。

然而此时巴黎人还在沉浸在享乐中,即使大声疾呼“马上要失火啦”,沉迷于安逸中的人却回答:“离得远呢,燃不着我们”。巴黎依旧醉生梦死,对危险一无所知,就算嗅到了危机的气息,也还在自欺欺人,好像是暴风雨来临前平静的海面上飞翔的海鸟,不肯放弃自由飞翔的快感,抱着侥幸,谁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过好今天再说!

逃难来此的人和巴黎本地人是完全不同的心态。

(二)双层结构

作者没有一上来就交代男主拉维克的底细,以有条不紊的叙事风格,一点一点让我们了解他。一明一暗两条时间线,时松时紧,在顺序中插入回忆式的倒序,就像一扇纸糊的窗户里透出一星半点的光亮来,却朦朦胧胧看不清楚,很想伸出一只手去抠破窗户纸,舔出一个小孔,瞅一瞅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1、现实的故事(明线):男主在11个月的经历(1938年11月冬天-1939年9月法国对德国宣战),外科医生拉维克是没有执照的黑医生,一天晚上在塞纳河畔他邂逅一个流离失所的年轻女演员琼,两人因漂泊无定的际遇而彼此慰藉,逐渐相爱,按时间顺序。

2、回忆中的故事(暗线):内心的创伤时常浮现,对过去的回忆,一点点拖出来冰山的一角。他在德国原是有名望的外科医生,因为保护一位犹太裔的作家,他和女友受到盖世太保的逮捕,经历了非人道的刑讯,他了逃出来。半梦半醒中他的脑海里回放遭到刑讯的情景,许多人惨死包括他的女友,逃亡中的遭遇与见闻也组成了倒序的一部分。

3、现实与过去的交汇:拉维克在街头抢救一个受伤的女人却因非法移民而被捕,被遣送出法国,几个月后他重返巴黎,琼已经移情别恋。拉维克在巴黎街头偶遇刑讯过他并折磨死他女友的纳粹头目哈克,忍痛离开情人琼,一心要伺机报仇,终于在一个夜里将哈克诱杀。

4、结局:琼为自己的水性杨花付出了生命,拉维克无力回天,眼看她死去,1939年9月二战在欧洲全面爆发,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巴黎国际旅馆里的流亡者被法国警察逮捕,拉维克和其他流亡者在押解下穿过凯旋门。他放弃了逃亡,像风中浮萍,飘向未知的地方。

缓缓将暗线带进现实里,读者看见纳粹党的恐怖统治下的德国已经成了非人间,男主受到怎么样的迫害,怀着巨大的悲怆,逃亡到了巴黎。他街头偶遇仇人,是怎么样的激动呢?手控制不住发抖。他策划杀死哈克,暗线终于被拉到了亮处,与明线汇合,报仇和他的难民生活与爱情绞合在一起。

拉维克脱下了他神秘的外衣,他一直用假名字假身份活着,小说用四分之三的篇幅立体地展现他的身世与遭遇,他思想矛盾产生的根源也一览无余,读者有一种恍然大悟。

小说中描写的人物众多,形形色色,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与不同国籍的人拥有各自不同的遭遇,无论大人物还是穷苦的小人物都个性鲜明,多而不乱,读来令人身处其境。

欧洲的流亡者纷纷涌到巴黎,国际旅馆成了战争危机的一个缩影,众多的社会矛盾与人心的不信任在交错中有条不紊,男主和偶遇的女子琼产生了爱情的慰藉,使心灵渴望飞蛾一般扑向光亮。

拉维克的内心是细腻敏锐的,身为难民处境凄苦,通过非法行医来谋生,无论是妓女还是卑微的穷人他都给予怜悯与帮助,透过他的双眼所看到的世界,带着他独特的理解,与别人看见的巴黎完全不同,他很悲观又充满同情,时常流露书生意气的正义感,又感到生命的脆弱,无能为力。这本书用诗歌一般的语句写成,对白富于哲理,想象力丰富,用“心理史诗”来形容这部小说不为过分。

雷马克回避了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写了非参战的普通人,他们不可避免被卷进战争的苦难中,战争还没有全面暴发,德国纳粹已经露出阴狠恶毒的一面。《凯旋门》中男主像个小偷一样生活在阴暗中,连名字都是假的,生存受到的威胁,本想听天由命,却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读来感到压抑,又对男主产生怜爱之情,我几乎爱上男主了。

(三)同类体裁的对比

《凯旋门》作者雷马克的成名之作《西线无战事》,直接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写作的技巧还不够老辣。

同样是从则面描写二战的《朗读者》,这本书的作者本哈德·施林克也是德裔,《朗读者》是一本畅销书,故事设定却格外精巧,夺人眼球,其深刻远不如《凯旋门》。《朗读者》描写了一段并不般配的短暂的男女关系,从过男主人公的眼睛揭露女纳粹的身世经历,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对人精神与肉体造成的创伤。

《朗读者》胜在短小精悍,从小处挖掘,四两拔千斤之势,用女主的一个隐衷,暗伏了历史的创伤线,具有嫌疑推理的色彩,在法庭上揭露真相时一下子把矛盾激化出来,但篇幅较短,并没有将暗线带到明处。

相比而言,《凯旋门》更具备长篇小说的宏伟结构,人物众多,反映的社会层面更加广泛。就《朗读者》的容量,拍一部广受好评的好莱坞电影足够了,但是《凯旋门》拍成电影却嫌容量不够,每一个配角不是个案,而是一类人或是一个阶层的代表,《凯旋门》容纳了丰富的内容,准备了充实的思想动机。

电影的容量是不足以展开当时的故事背景与那么多的人物故事,《凯旋门》不是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艰难时世,有人意乱情迷,有人及时行乐,有人在苦苦争扎,有人无力回天,有人卑微死去,主角是一个看惯了生死外科医生,他并不将生死视为轻率的小事,他把生命看作世间最严肃的,具有尊严,需要尊重,爱与恨需要以生死来做个了结。

电影也是同样道理,想起1970年上映的法国老片《老枪》,描写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成功以后,德军从法国撤军,却在撤退途中对村庄进行报复式清洗,《老枪》中男主一人单枪为妻女报仇,杀光了村子里盘踞的德军,一个悲情的孤胆英雄。

他的回忆里不停闪现和平时期他和妻子的情感经历,虽称不上双线结局,却更加突显现实的残酷与德国纳粹的没有人性,法国普通百姓在二次大战中付出惨痛的代价。

(四)美中不足

《凯旋门》描摹出二战前夕欧洲的中心城市——巴黎的街景,女主琼是一位美貌的女子,性感放荡,有点儿无知与任性,她和此时的巴黎就好像一对孪生姐妹,她随随便便地爱或不爱,及时行乐,既不忠贞也不负责任,从不想未来。

本书有两段我一直读不下去:

1、在拉维克与琼去海边度假,读来也十分乏味。拉维克的内心争扎,当琼表露出一个年轻女人的轻浮,卖弄风骚,他想过抛下她直接驾车走掉。琼的职业与生活一向依赖男人,觉得理所当然,她先靠一个男人来到巴黎,接着一个又一个地爱不同的男人,这使她的爱情看起来非常廉价。一次一次的爱情不过是她的谋生手段,拉维尔看透了她,却强烈地爱她,便是他的痛苦。

琼靠她的“爱情”,靠男人生活,琼遇上了拉维克,她说这一次的爱情是不同的。

拉维克是一个成熟的四十岁男人,身处险境,随波逐流,却是灵魂高贵的,他和琼的爱情观念相背离,他并不像极力表现的那样玩世不恭,他专情,比如他一感到自己爱上琼就不禁想起前女友,一再拷问自己的良心。

拉维克这时设想未来,琼却完全不想。

拉维克的思想很尖锐,他在巴黎的夜晚看见各色各样的妓女与嫖客,对琼流露出瞧不起的情绪,她并不比妓女更高贵。他看到她所说的爱情,并没什么不同,琼自己却不承认,他俩的逻辑折射出两人观念上的差异。拉维克意外被捕成为导火索,真正分手的原因还是琼的放荡与轻佻,拉维克千辛万苦又回到巴黎找琼,琼早已投靠了别的男人,这是她的生存方式,这就像交配后的母螳螂要吃掉公螳螂,这是她的本性。

拉维克是痛苦的,琼也是痛苦的,她还是认为自己爱拉维克,二人的关系再也回不去,依然相爱,却只能分道扬镳!

使我吃惊,琼的精神竟然能达到拉维克的高度,他们虽然有差距,却是精神与灵魂上契合的伴侣,这一部分是抬高了女主,本书的对话绝对精妙绝伦,可能是我对男主十分偏爱,他具有各种良好的品格,是个上等人。作者有亲身经历,他本人是流亡多年,曾经与一位有名的女演员保持过恋爱同居关系,这些感受揉合进去,写得绮丽而曲折。

2、在拉维克成功地杀死仇人哈克之后,那一段他的心理描写,读来冗长累赘,虚构的成分太明显,杀人前的紧张节奏与错综复杂的心理描写都很精彩,可是杀人之后,思想混乱,尤其想起被杀害的前女友时,似乎刻意强调。作为读者这时感觉他对前女友感情是虚构,有些写作上的模板化。

(五)我喜欢结尾

我喜欢精彩的结尾,很果决,他不再彷徨,与小说开头多愁善感的拉维克形成鲜明对比,完全不同的心态,小说中时间跨度只有11个月,可是拉维克在二战全面爆发时没有恐惧,不想再东躲西藏,对生死都看得坦然,内心得到了平静。他爱过琼,通过爱琼也找回了自己,他杀了自己的仇人,大仇已报和爱人已死这两点令他的内心获得了最终的平静。

他克服暗线里的恐惧与憎恨,敢于面对战争暴发,不再逃避,甚至觉得他会以军医的身份参加战争,从战争中活过来,他是获得了自己的人性。

整个长篇小说是一部心理史诗,化名为拉维克的德国医生最后说出了真实姓名,我也记不得。

最近很迷双线结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历史体裁特别感兴趣,有什么好的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