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锁住记忆|目击者:春运今昔

 新用户4333Ylrq 2023-01-31 发布于辽宁



摄影家李作描:春运今昔

 中国摄影报 

       30年来,每年春节前后我都要背着照相机到人流密集的火车站拍摄。多次从郑州站乘车到四川广安、重庆,又从重庆站经武昌到广州。这些年,我积累了数万张中国人北上南下、西出东返的照片。——李作描

1991年3月,襄樊火车站广场,南下广东的旅客。

1992年2月,春节过后,武昌火车站。

1993年2月,春节过后,从重庆南下去珠三角地区打工的农民工,车厢内严重超员,非常拥挤。

1995年3月,大批民工在重庆火车站拥挤着爬窗上车,乘火车去珠三角地区打工。

1996年3月,大批民工在襄樊(襄阳)火车站广场拥挤排队,等待乘火车去珠三角地区打工。

2021年2月23日,进入高铁时代,武汉站乘高铁“和谐号”去广州的务工妇女和孩子在干净整洁的车厢内玩平板电脑。

2022年8月6日,广州南站为行动不方便的旅客设置的无障碍通道。

2022年8月6日,广州南站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客运枢纽站。旅客乘坐汽车可以直达候车室。


       当李作描三十年春运影像在我面前缓缓铺开的时候,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似乎在一瞬间被激活了,也让我产生了诸多的联想。

       从1991年开始,李作描在铁路工程建设部门从事新闻工作时发现了春运“民工潮”现象,于是在后来几十年的新闻记者从业生涯中,每年春运期间,他坚持到火车站,乘火车跟踪拍摄记录中国“民工潮”铁路春运影像。不得不说,李作描是有很强职业操守的记者。三十多年,从胶卷到数码,借助影像的力量,他让我们得以回到现场,重新思考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一切,以及想象中国人生活新的走向。

       纪实摄影的关键,最为可贵的就是面对现实,以时间的线索串起人类生存的命运。“纪实摄影”的“纪”字用得十分妥帖——要求拍摄者以一种时间的延续观念来面对所拍摄的对象,不管是动态的社会生活事象,还是相对静态的历史人文景观,都必须将其时间的延续性清楚地表达出来,注重对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深入考察和连续记录,以其不可分割的生存状态展示个体生命或群体无意识所留下的痕迹,让人通过其形象的特征认识历史演进的种种可能。

       回到李作描的春运影像,尽管在这三十年间因为各种原因(包括硬盘损坏)导致其作品的连续性稍有缺失,但是在整体上还是构成了我们对于春运潮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样的纪实摄影过程,其价值不仅仅是面对一种空间的展开,更重要的是面对一种时间的延续——这样的延续积淀了三十年,可知其价值所在。当然,春运潮作为纪实摄影主题所显现其强大的生命力量,也就引申出纪实摄影特殊的生存方式:文献价值。由于纪实摄影不再和新闻摄影争其时间效率,因此就可以在历史价值上做透文章。不仅仅在当时让人们感悟生活的美好或严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后人发现历史曾经留下过的“蛛丝马迹”,有一种知往鉴来的珍贵价值。

       当然,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它不仅仅要求摄影师清晰地记录下社会生存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或是从被世代风雨所风化的生存环境中找到历史发展的必然线索,从而以最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后人,让后人或抚案长叹,或拍案惊起,这样的纪实摄影才会有真正永恒的生命力量和存在价值。李作描也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了,并且通过各种细节,如人物的装束、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人看到了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不同时间轴线的延伸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风貌。

       诗人勃洛克说过这样的话:“艺术作品始终像它应该的那样,在后世得到复活,穿过拒绝接受它的若干时代的死亡地带。”尽管民工春运潮三十年的历史离开我们并不遥远,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突飞猛进,早已给人“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恍惚。于是,李作描的努力所产生的历史穿越感,已经让人有点“触目惊心”的体验。那些熟悉却又陌生的似乎带有小说叙事风格的刻骨铭心,被凝重的黑白图景和斑斓的彩色画面永远定格在了时代的文献档案中。

       延伸而言,纪实摄影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才能给人以真正的冲击?或者说可以留给人们什么样的一种“真实”?

       我想起了巴西摄影家萨尔加多,他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摄影名家。他的作品常常是含蓄的,每一次说出的是一个“猜想”,而不是对画面的结果急于做出是非的“判断”。萨尔加多邀请观众一起走入这片贫瘠的土地,一同思索人类命运中最难以解透的秘密。所以,如果李作描有信心和自信继续这一话题,我想,在叙述语言上思考进一步深入的可能,也许是方向之一。或者说,要敢于舍弃简单的、直白的描述,深入人物的内心寻找更有价值的表现空间,再延续十年、二十年,其震撼力势必不可同日而语。司马迁的《史记》正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加入自己的激情去描绘历史,比起那些直截了当的正史来说,它更能震撼人的心魄。当我们通过激情的描绘和他一起重读几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时,我们是以“猜想”的方式参与其中的,我们不希望得到的是一种早已有了结论的“判断”,于是读到的就可能是人生的大彻大悟,大悲大喜——但愿李作描接下来的民工春运潮,留给后人的也是这样的“猜想”——在文献价值上更进一步的升华!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3年·第6期· 8版|作者:李作描|文字:林路)

特别鸣谢本号读者李作描倾情投稿

同题材链接

⬇️

珍贵旧影:铁路春运“民工潮”30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