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重大成果!新出土珍宝万余件→02
2023-01-31 | 阅:  转:  |  分享 
  
重大成果!新出土珍宝万余件→百子铳“蜀世子宝”后 再次出水“荣世子宝”金印江口,岷江水依然滚滚奔流。今年1至4月,考古人员在这里进行了近4个
月的围堰考古,再次从江底发现了大量文物。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自2007年开始,每一年都有特定的学术目标。第一年的发掘确认了张献忠沉银地
;此后的发掘,则分别对准了确认遗址边界、确认战场遗址性质等不同的方向。最近两年,考古人员为配合岷江航电和河堤复建工程,分别在遗址的
南侧和北侧展开发掘,再次有了重要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荣世子宝”金印、“永昌督理之印”以及“钦赐崇德书院”铜印等三枚印章。据介
绍,“荣世子宝”发现的位置距离两年前发现“蜀世子宝”的地方并不太远。考古人员在江底的砂岩缝中找到它时,它已经碎成了几块,各自散落。
经过考古队员的仔细拼对,才发现这些金块儿竟然可以拼成一枚金印。记者看到,这枚金印有断裂的龟钮,乌龟头部和身体分开;金印印身拼对后还
残了四分之一,但底部可以清晰地看到“荣 子宝”字样。经测量,这枚金印印台边长11.24,厚3.28厘米,残重达到了5915克。荣世
子宝掌印者为谁?考古人员拿出之前在江口发现的“蜀世子宝金印”与之对比。他们发现,两枚金印竟然大小几乎一模一样,尤其“子宝”二字几乎
如同一模子刻铸。考古人员认为,这枚新发现的金印残缺部分应该是“世”字,这枚金印,是“荣世子宝”。荣王,是明王朝分封的另一位藩王,就
藩湖南常德。这枚世子印,应该是朝廷颁给荣王嫡长子之物。它千里迢迢出现在了四川,再次佐证了张献忠当年行军打仗的路线:当年,张献忠起义
军曾几乎占领湖南全省,明朝藩王富户自然是其抢掠对象。这枚金印,应该就是张献忠当时的战利品。至于金印为何会碎成几块,刘志岩表示,这枚
金印显然不是因为江水冲刷而碎裂,“从裂痕来看,应该是以某种锐器强行分开。可能是代表起义军对明朝政权的摧毁,也可能是张献忠单纯想把它
打碎以便分赏给部下。”“以前我们发现的‘蜀世子宝’没找到完整的印钮,通过新发现的‘荣世子宝’,我们可以复原‘蜀世子宝’的完整形状。
”刘志岩表示,第一代荣王的年代比第一代蜀王的年代要晚,这枚世子宝的含金量也比蜀世子宝要低,从侧面可以看出明朝经济可能正在下滑,以致
金印的纯度不及明代早时期。”“永昌督理之印”银印现身 “永昌大元帅”印真伪明确了此次发掘出水的文物中,一枚“永昌督理之印”银印具有
极高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这枚银印,成为解开张献忠“永昌大元帅”金印真伪以及“永昌”二字含义的钥匙。永昌督理之印2013年,江口当地
村民在江水中捞起了一坨金子,这便是“永昌大元帅”金印。金印钮部是一头威风凛凛的老虎,底刻“癸未年仲冬吉日造”“永昌大元帅印”等字样
。这枚金印此后被卖给了文物贩子,后被警方成功追回。在银印出水以后,考古人员同样将它与“永昌大元帅”金印进行了对比。惊喜出现了——两
枚印同样使用了九叠篆文,铸印的时间也一致,都是癸未年仲冬(崇祯十六年冬月)。“这就说明那年的冬天,有人铸造了不止一枚带‘永昌’二字
的印。”刘志岩说。那么,谁会刻一批这样的印章呢?考古人员发现,明末癸未年是1643年,这一年,张献忠已经称了大西王,冬天在湖南湖北
征战,但遭到了一定挫败;此时,李自成已占领西安,正要前往北京推翻明王朝。“李自成要到北京,必然要求得张献忠的支持,否则可能就会腹背
受敌。”刘志岩表示,“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他们两人很有可能达成了某种协议。这批印章,应该就是李自成给张献忠的一种承诺,承诺张献忠为
大元帅,他的部下则可各封‘督理’等职务。”事实上,李自成在两个月后的1644年正月,便在西安建国,年号恰是永昌。刘志岩说,“督理,
文献记载古代铸币、兴修水利工程等都会设置这样一个官职。”当“永昌督理之印”发现以后,不仅证明了“永昌大元帅”金印的真伪,也让“永昌
”二字的含义得以明确。“如果仅在金印上刻上吉语还能说得过去,但几乎不会有政权把吉语刻在不同等级的印章上,所以这只能再次说明永昌在这
里是作为年号使用。它的发现,也让明末战争史的细节变得更加丰满,因为从来没有史料记载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更多是敌对关系的农民军领袖,
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还进行过合作以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因此,它的出现对于研究张献忠、李自成两支农民军关系乃至明末清初的历史格局具有重
要意义。”两枚世子金印和“永昌大元帅”金印相比,显得更加大气庄重,所刻文字也更加精致。同类文物集中发现 勾勒江口大战的烽火硝烟对考
古人员而言,此次考古发掘的另一枚“钦赐崇德书院”铜印也极具价值。经过清理的铜印表面鎏金,呈长方形印台,龟形印钮,印面篆书“钦赐崇德
书院”六字。钦赐崇德书院铜印据介绍,“崇德书院”为明代吉王所建,是王府内讲学、刻书的重要场所。吉府“崇德书院”本图书,无论校勘、版
刻、用纸皆为当时翘楚,亦为后世所重,历来被视为珍本。这枚吉府书院印,将是研究明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史料。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考古人
员还发现了一个现象,越往上游开展工作,文物愈发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比如第一年发掘的区域发现的金册最多,两枚世子金印发现的位置也相
距不远,今年还在同一区域发现了大量银锭和兵器。”刘志岩介绍。这些银锭有近600枚之多,发掘时每每需要身材健硕的男子合力才能抬回。仔
细辨认,可以看到税银上刻有金堂、大邑、简阳、安岳、洪雅、丹棱等字样,可见主要是张献忠大西政权的税银。据此,几乎可以勾勒出张献忠当年
在成都的实控范围。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铸成圆形的银饼,应为张献忠部的铸银原料。而它们集中出现在江口江底的同一区域,考古人员推测它
们可能曾在船上分不同的类别集中放置,后在江口之战中一同沉没。这并非没有根据的妄断。就在官银集中发现区的东侧,考古人员也发现了箭镞、
火铳和铅弹等大量兵器,其中火铳包括了单眼铳、三眼铳和百子铳等不同的类型,它们都在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江口一役。刘志岩说,史料记载张献忠
部从成都行进到江口时,遭到了明末名将杨展的伏击,杨展一部对其进行了火攻。当张献忠的部队大败,船上的金银财宝也便随沉船没入江底。火攻
在文物中也能找到证据。近两年,江口出水的金银器有部分便呈烧熔状。遗址发掘现场根据文物较往年更加密集的现象,考古人员还推测当年江口一
战的位置,可能更靠近府河而非岷江。这是因为前几年在岷江的考古,文物相对分散;而此次发掘越往北文物越密集,因此更有理由推测这一区域为
江口之战的发生地点或者已经很接近发生地点。刘志岩介绍,经过此次在遗址南北两侧的发掘,基本可以确定遗址的南部边界,“因为越往南文物越
稀疏。”但遗址北部因为文物分布相对密集,因此暂时还未有找到边界的迹象。未来,考古人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勘察工作,以更科学地划分遗址范
围,为未来遗址科学规划和保护提供支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还有这些↓↓↓已修复100余件金银器“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自2016年启动考古
发掘以来,出水文物已多达7万多件。大量文物保存相对完好,但部分文物损毁严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谢振斌介绍,近年来,考
古院与多家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已保护修复了100多件出水珍贵文物。未来,它们有望在即将完工的江口沉银博物馆中与公众见面。西王赏功金币
江口出水文物曾经以大量的金银册、首饰以及金银锭等惊艳了广大公众。部分文物因为经历严重的人为损毁,又埋藏于江底三百余年,导致保存情况
不佳。江口遗址自开展考古发掘以来,便同步开展了相关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谢振斌介绍,目前省考古院已与合作单位完成100余件金银器的初步
保护与修复。那些曾被暴力掰折或者火烧的金银器,渐渐恢复了往日风采。通过几次保护修复项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梳理出一套变形严重金银
器的矫形、复原工艺流程,为此类文物的矫形、修复提供了参考依据。据介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实施的“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部分出水金银
器的保护修复项目”,于2021年荣获中国文物学会颁发的“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称号。发现西周时期巴蜀青铜兵器江口遗址不只是明末
古战场此次江口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出水了大量明末时期的文物,还发现了大量巴蜀青铜兵器和工具,时代上早至西周,晚至战国,种类包括了柳
叶形剑、无胡三角援戈、荷包形钺、斤和凿等。这批青铜器形制完整,保存完好。据介绍,在此之前,西周时期的兵器在四川极为少见,仅彭州竹瓦
街窖藏以及金沙遗址有少量发现。刘志岩表示,这至少可以说明江口一带在西周时就已经有人在此生活。他们或许是在行舟时把兵器掉落水中,也可
能是埋进附近墓葬以后被水冲毁进而掉入江中。当然,也可能当年在这里就曾发生过战斗。青铜兵器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其它朝代的兵器,甚至还有民
国时期的炸弹。“这可能说明江口一带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东汉光武帝派兵伐割据成都的公孙述时,便曾打到江口附近的
武阳城。此外,此次考古发掘还出水了上至秦半两、下至民国银元在内的大量历代钱币,时间延续2000多年,证明江口在此期间应该都是一处繁
忙的水码头。这些发现,大大丰富了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的内涵。水力冲刷实验证明江口沉银并未冲离太远史书上虽有各种关于张献忠江口一战的记
载,但具体地点并未描述。近年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南京水利科学院合作,开展了水力冲刷实验,基本可以证明发现文物的位置,就是当年战场的位置。研究人员将银锭和沙石等比例缩小,然后在水槽里以不同的水流速度冲刷放到水槽里的银锭。研究显示,在一定的水流速度下,银锭开始向下运动,和沙子形成了交换。沙子泛起,银锭“钻”入沙底,最终被沙子覆盖。这些最后“生根”的银锭,可以看到并没有离当时掉落时的位置太远。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现在发现文物尤其是发现密集文物的区域,极可能就是当时的战场位置或者距离战场不远处的位置。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