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二十七《水经.沔水注》考略(三)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3-01-31 发布于山西

A3

又东,右会温泉水口,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望之则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池水通注汉水。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其水南注汉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远望山坟,嵬嵬壮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

温泉水位于(陕南)汉中勉县城南3公里的马鞍山下的温泉乡郭家湾村,隔汉江与定军山相望。温泉水流沸涌,冬夏汤汤。水温平均58.2℃。水中含有硫化氢、偏硅酸、锌、锶等几种医疗化学成分,是一处天然的硫化氢医疗矿泉。经常沐浴可治疗皮肤病、关节炎、腰腿风湿等病。按上述注文,早在1500年前,当地人就在此挖塘聚水,修建浴室,官庶妇孺来此洗浴者甚众。现今,这里已成为集娱乐、休闲、疗养于一体的温泉疗养院。

黄沙水约今在今陕西勉县东黄沙河。

黄沙屯,颇疑与陕西勉县周家山镇黄家村黄沙河入汉江交汇处的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处有渊源。

张鲁女亦名女郎祠,又名女郎庙。在勉县东南约10公里处的温泉镇光明村的观子山顶上。张鲁女墓墓呈覆斗形,墓前立碑三通。原有女郎庙一座,计有上殿、下殿、东娘娘殿、西三官殿等殿舍36间。《沔县志》载:“汉张鲁女墓,在县(老城)东四十里灌子山,详见《水经注》,旧志不载,小中坝人清明拜扫。”《后汉书·郡国志》载:“梁州女郎山,张鲁女浣衣其上,女便怀孕,生二龙,及女死,将殡,柩车忽腾升此山,遂葬焉。其水旁浣衣石存。”据说张鲁一生共五子一女,女名张琪瑛,聪慧美丽。马超投张鲁后,张鲁曾以女许配为妻,后因听谗言而婚事未果。曹操征张鲁平汉中后,张鲁又将其女许配曹操庶子曹宇。张琪瑛怀念马超而痛恶曹魏,故不随父从夫,独身留居沔阳(勉县),在今观子山习传五斗米道,广行善事,远近驰名,死后就地安葬,信徒为之立庙纪念唐代诗人曹邺有《题女郎庙》诗:“数点烟香出庙门,女娥飞去影中存。年年岭上春无主,露泣花愁断客魂。”清代文坛巨擘王渔洋凭吊张鲁女墓祠后,也留下《女郎庙诗》一首:“朝过女郎道,遥望女郎祠。溪水疑佩珮,春山学黛眉。千株丹橘熟,一径碧苔滋。日暮神灵雨,西风满桂旗[0]按此女郎山亦即陕西勉县东南温泉镇光明村的观子山

女郎水比对腾讯地图颇疑与女郎山(观子山)侧畔的铡草河有渊源。

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卫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馀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也。

褒水又东南迳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故也。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矣。

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馀。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逮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同郡王升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以为石牛道。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蜀都赋》曰:阻以石门,其斯之谓也。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谓北出褒斜。

褒水,又称褒,古称乌江河。《史记·河渠书》:“褒水通沔。”即此水。汉水上游支流。在陕西省西南部。源出秦岭太白山西南坡,由红岩河和西河汇流而成,流经太白、留坝、汉中等县市,南流到勉县东和玉带河汇合后称汉水。长198千米,流域面积3940平方千米。天然落差1788米,水力资源丰富。下游建有石门水库、电站及褒惠渠灌溉工程。

褒斜栈道秦蜀之间的栈道著名的有三条,其中之一便是是褒斜栈道(另两条为金牛道与子午道)。褒斜栈道始于战国时期,起初名石牛道。这条石牛道就是“天梯石栈相钩连”的栈道。秦末,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被封为汉中王,“张良送至褒中,因说汉王烧绝栈道”。刘邦乃听张良计,向项羽表示不返意,于是动手烧了栈道。西汉建立后,栈道又重新复修,改称褒斜道。褒斜道为汉武帝开凿,“厥盖因而广之矣”,即因秦时的故道进行扩充。魏晋南北朝时,褒斜道仍然建有栈道。按上述注文可知,汉以前的褒斜栈道属于有梁无柱形式的故俗称千梁无柱。汉时的褒斜栈道改建成有梁有柱的形式。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又改建为有梁无柱的栈道,原因是水大而急,水中不能安柱,后被大水冲坏,复修复焚。至北魏时,又按旧路修复起来,仍然是千梁无柱,走起来上下浮动,心慌目眩。褒斜栈道,一直延续到明代[1]

石门,褒斜道石门位于留坝县褒河乡河东店村北1.5公里,系东汉~清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位于褒斜道(沿革见留坝县褒斜道遗址)褒谷南口西岸,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凿隧道之一。一般认为始凿于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采用“火焚水激”法,历时三年凿通。石门呈润状,南北向,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4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南北高差0.3~0.5米。有东汉至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百余方,其中7方凿刻或镶嵌于隧道内壁,其余位于石门附近的崖壁及河中巨石上。题刻内容大体分为三类:关于修凿褒斜道及石门;关于修筑山河堰等:题诗、题名、题额等。著名的有“部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杨君石门颂”、“石门铭”、“修山河堰记”等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13种题刻,世称“石门十三品”。1971年修褒河水库时,将包括“十三品”在内的17方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现石门隧道及其它摩题刻均被褒河水库淹没[2]

三交城,褒水上游的三交城,位于褒斜栈道军事要冲之险关西江口附近的江西营。此处为文川道、太白山路和回车道与褒斜栈道的交汇点。《留坝厅志》载:“回车道在留坝厅境,东西走向,与古陈仓道、连云栈道、褒斜栈道、文川道相接,经两河口、刘家沟、玉皇庙等处,在西江口呈'什字’,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西河(北出长安之水)源于眉县之奥山(属虢川河),原为长安所辖,南流至此;蒿坝河西北出仇池,水系凤县银门寺(古仇池东流之水);太白河东出太白至江口汇红岩河水向西南流之为褒水,正好三水相汇。现在,江西营尚有古城遗迹。江西营位于褒水(北栈河)东岸土塬,东西窄峡,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北、西北、东北三水相会,边沿倚险峭绝的山峰,向东南流去,形成暴流的褒水。三交城,修筑在距河床30米高的塬上(现为梯田)。1971年,村民抬田修地时,挖出古城墙一段,墙基为石条和汉砖砌就,宽4米,长5~6米;平面几何图案清晰,砖宽17厘米,长34厘米,厚6.8厘米。围绕城墙基一周约2公里。城座东南向西北,三水环绕,居高临下。据村民赵景福家谱、祖辈传说及遗迹看,确为三交城遗址。三交城为汉高祖北定三秦的主要军事重镇。尔后,又为三国及晋代的军事战略要冲。由于风云变化,南北朝蜀道交兵及战争频繁的唐末五代,将三交城毁于一旦。东晋初年,因山洪暴发被泥沙淹埋。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纷争,多次在蜀道交战。南朝的宋、齐、梁与北朝的北魏为争夺汉中和仇池地区并予以控制,曾在褒斜栈道的西江口(今江口镇)长期设防,派重兵把守[3]P306

丙穴嘉鱼刘珺珺认为嘉鱼”和“丙穴”都是南宋时期广西人民实际使用的语汇,而两者都出自古书。“嘉鱼”的说法见于《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油油”。将“嘉鱼”和“丙穴”联系在一起的是左思《蜀都赋》“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从此,对嘉鱼和丙穴的阐释层出不穷,两者不可分离。可以说左思完成了对《诗经》“嘉鱼”的第一次地理、民俗维度的增殖,而且极具影响力。后世对“嘉鱼”的进一步考索主要集中在丙穴所在地、得名缘由、嘉鱼性状和活动规律几个方面。首先是丙穴位置和得名问题。刘逵《蜀都赋》注云:“丙穴在汉中沔阳县北,有鱼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丙,地名也。”《水经注·沔水》曰:“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又,“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刘昭《后汉书·郡国志》“汉中郡”注引《博物志》曰:“沔阳县北有丙穴”《太平御览》引作“沔阳县北有鱼穴”。朱熹和吕祖谦在为《诗经·南有嘉鱼》作注时,也引入了丙穴说。朱熹《诗集传》云:“南谓江汉之间……出于沔南之丙穴。”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毛氏“江汉之间鱼所产也”下注云:“孔氏曰南方鱼之善者,莫善于江汉之间……先儒谓丙穴在汉中沔南县北,穴口向丙,故曰丙也”……早在郦道元注《水经》时,各地就存在着多个产“嘉鱼”的“丙穴”。《水经注·江水》:“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渚。冬初入穴,抑亦褒汉丙穴之类也。”又,《圣水》:“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则巴郡、燕地皆有丙穴嘉鱼,可见《诗经》、《蜀都赋》在民间的影响力。唐宋以后,四川和广西的丙穴嘉鱼说最常见于文献,但作者们都是以“亦丙穴嘉鱼之类”的态度来叙述的,并非要颠覆原始的沔阳丙穴说[4]

褒水又南迳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矣,汉昭帝元凤六年置。褒水又南流入于汉。汉水又东迳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馀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水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汉水又东迳汉庙堆下,昔汉女所游,侧水为钓台,后人立庙于台上。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

褒县故城西周褒侯国,战国初归蜀。秦惠文王后元九年 (前316)灭蜀后归秦。秦设褒县,故址在今汉中市西北 15公里大钟寺,辖区约为今汉中市西部、南郑县西部、留坝县南部及勉县土关铺以东地区。西汉元凤六年 (前 75) 改名褒中县[5]

万石城 《隋书·地理志》载:“南郑县有黄牛山、龙岗山”,龙岗山上原建筑过一座“万石城”。严如煜在《汉南续修郡志》中对万石城地址曾作具体考证:“按《水经注》城在高原上,原高十余丈,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与《华阳国志》所云:'龙岗北临汉水,南带廉津’相合,则龙岗当即万石城也。”

汉庙堆 汉中小孤山是目前汉水流域唯一的祭祀汉水女神的文化遗址。秦汉王朝祭祀汉水女神的地点就在当年刘邦汉国国都南郑城﹙今汉中市汉台区﹚西南汉江与褒河交汇处的小孤山上,孤山上修有祠庙称为“汉女庙”或“汉神庙”,后世讹为“汉庙堆”、“汉武堆”……小孤山位于褒河河口东岸与汉江之北的“两河口”,属汉台区龙江街道办事处孤山村。小孤山与大孤山隔江相望,均属于中梁山山系,是一江两山的风景胜地。清康熙《汉南郡志·舆地志》记载:“迤西孤峰突起,形似覆盆,曰大孤山。迤东对相公岭。屹立两河口之中者曰小孤山。”“两河口,南二十五里,龙江与汉水合流处也。”“汉女堆,《水经注》汉水又东经汉庙堆,传呼乖实,又讹为汉武堆。”清嘉庆《汉中府志·山川》也记载:“迤西,孤峰突起,形似覆盆,曰大孤山。迤东,对相公岭。屹立两河口之中者,曰小孤山,蔚然深翠,春夏之间,花柳争妍,风景最为宜人。”证明明清时期,将“汉神庙”也称为“汉女堆”……梁中效认为汉水女神产生于周昭王时期,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是汉水两岸民众对母亲河汉江崇拜的文化象征。汉水女神、湘水女神、巫山女神和洛水女神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四大女神,而汉水女神是中国最早的江河女神。自先秦以来就有祭祀汉水女神的风俗,秦汉大一统之后国家祭祀的地点就在汉中盆地汉江与褒河交汇处。端午节起源于汉江两岸民众纪念汉水女神,后来转变为纪念屈原。[6]

                     
                     


[0] 刘清河勉县有座女郎庙,埋着张鲁之女张琪瑛!汉中市旅游 2018-01-18

[1] 赵二成,丁鹤翼主编,新编十万个为什么13交通卷,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06,第14页

[2] 《陕西文物地图集》(下),第963页。

[3] 留坝县古城遗址,留坝县人民政府网站 2020-08-25

[4] 刘珺珺:《岭外代答》中的古今语汇与名、物关系——以“丙穴嘉鱼”为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01-30   

[5] 

[5] 来源:《陕西百科全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