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样的秋,别样的情——《秋颂》教学设计

 夏熔亮 2023-01-31 发布于江苏

别样的秋,别样的情

     ——《秋颂》教学设计

▇设计: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 / 夏熔亮

                     ▇点评: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正耀  

摘要:《秋颂》是台湾散文家罗兰的一篇经典散文,编排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教学设计,通过自由诵读、概括画面、示范朗读等方法,让学生欣赏别样之秋:既有“明澈”的季节特征,又有独特的神韵和淡泊的品质;通过设疑激趣,补充链接材料,展示别样之人,表达礼赞之情;通过品读最后一段,合作讨论把“秋之美”和“人之美”有机结合起来的艺术匠心,品悟含而不露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关键词:罗兰散文;秋颂;明澈;淡泊

设计突破

《秋颂》属于罗兰“小语”体散文,短小精练,含蓄隽永,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增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所选文章都是古今名家描写四季风光的优美散文。但与其它四篇文章略有不同的是,《秋颂》没有对所选秋天景物作细致生动的描写,而是着重勾勒其神韵,欣赏其品质;此外,课文虽用大部分篇幅颂秋,根本目的却是为了颂人,表现一种生活态度基于此,本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白描手法显神韵

与前边的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夏》相比,《秋颂》一文尽管也精选了秋天的几样景物进行描写,但并没有调动多重感官,用墨如泼地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作者用极其省俭、概括、传神的语言,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把景物的特征和情态勾勒出来,如枫树(林)的飒爽、秀逸、洒脱、孤傲,秋云的澹澹、悠悠,秋水的明澈等。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重音,并结合生活体验,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就能够顺利地感受秋的神韵。

二、比较分析见品质

    为了向读者展现心中别样的秋天,作者用词丰富,有的表现秋的特征,有的表现秋的神韵,有的表现秋的品质,而秋的品质是作者要表述的重点,怎样让学生更好懂呢?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示一组十二个词语,让他们分小组查词典,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或用法,比较分析,思考哪个词语最能概括秋天的品质。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辨析能力也得到训练。

    三、托物抒情丰意蕴

文章题为“颂秋”,实际不是单纯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巧妙地把“秋之美”和“人之美”一步步地结合起来,写秋是为了写人,颂秋是为了送人。在分析“秋之美”的基础上,找出写人的句子,补充链接材料,读中揣摩各种人的表现。这样借秋抒情,托物寄意,使得意蕴丰厚,主题也得到深化,从而含而不露对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四、隽永语言寄真情

    文章语言清新、含蓄、隽永,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富有感染力。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秋的形象具体可感;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作者的见解;两处引用,语言诗化,韵味无穷;运用叠词,如:“悄悄”“澹澹然”“悠悠然”“闲闲的”“远远的”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长句短句交替使用,灵动飞扬。为了避免单纯赏析语言带来的碎片化效果,在课文分析过程中穿插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作者对秋别样的真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季节特征来选材、写景的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品析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季节特征来选材、写景的方法。

    2.掌握把“秋之美”和“人之美”结合起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

古今文人普遍具有悲秋情怀。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羁旅情思,家国之忧;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渲染了中秋望月怀人的凄清氛围;马致远一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游子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台湾女作家罗兰对秋天钟爱有加,她的散文《秋颂》,清新隽永,别具一格。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笔下别样的秋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子    红    寂    澹

    爽    住   

2.补充词语解释

  飒爽:豪迈的样子。

      萧疏:稀疏,稀稀落落。 

      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三、欣赏别样之秋

    (一)自由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了秋的什么特征来表现秋天之美的?

    2.为了表现这个特征,课文依次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借鉴朱自清散文《春》一文概括画面的方法(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试着给本文每幅画面拟个小标题(通常是2-4个字,加上一个“图”,组合起来)。

学生诵读,寻找,思考,概括,讨论,交流。师生评价,明确如下:

1.由课文开篇一句“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可知,作者抓住了秋“明澈”的特征来表现秋天之美。

2.秋枫图、秋林落日图、秋院图、秋云图、秋风图、秋水图。

    (二)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学生带着下列问题模拟朗读课文:

1.作者笔下的秋之美景各有各的神韵,试从原文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互动交流,最后明确:

      枫树(林):飒爽,秀逸,洒脱,孤傲

秋林落日:凄楚之美

秋院:幽寂

秋云:澹澹,悠悠

秋风:纯净

秋水:明澈

   归纳:语言省俭、概括、传神,运用白描手法,不作细致描绘,但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自然显露出来。

2.你认为下列词语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秋天的品质?

     飒爽 孤傲  凄楚  寂寥  清寂  澹然 纯净  明澈  闲逸  成熟  充实 淡泊

    分小组查词典,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或用法。

    “淡泊”:对于名利淡漠,不看重;

“飒爽”:常形容人精气饱满,神采飞扬;

“孤傲”:孤僻高傲,超然,指对他人的情感、意见或利益的冷漠;

“凄楚”:指凄凉悲哀的心情; 

“寂寥”“清寂”:形容寂静冷清的氛围。 

“澹然”:安静的样子。常指人或事物的状态。 

“纯净”“明澈”:多用于事物的质地、成色等方面。 

“闲逸”:安闲舒适。

“成熟”:文中指庄稼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充实”:文中相当于“富足”。

由此可见,最能概括秋天品质的词语应是“淡泊”这个词语。

3.纵观全文,秋天之美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者的情感又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秋天之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美在明澈,美在闲逸,美在淡泊。(板书)

               作者对秋天之美的情感是一个“颂”字,即赞颂、赞扬的意思。

四、礼赞别样之人   

    带着思考下列问题,有选择地研读重点段落:

1.文中只写了秋,只赞颂了秋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文中不仅描写、赞颂了秋之美景,还写到了人,赞颂了人。可以说,写秋不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也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根本目的。写秋是为了写人,颂秋是为了颂人。

2.文中哪几段写到了人?作者赞颂了这些人的哪些方面?

文中写到人的段落有:

第1段: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第5段: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第8段:“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第10段: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反复研读这四段文字,圈点勾画,寻找揣摩,小组交流:

第1段:“有人”:眸子明澈,风神闲逸。

第5段:“我”:“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链接罗兰《写给秋天》中的一段话帮助理解: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第8段:“不识字钓叟”:自由自在,寄情山水,不屑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

(链接白朴《沉醉东风·渔父》白话译文帮助理解,原文见注释。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蘋花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数那些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第10段:“某些人”:淡泊名利,“透澈”,“洒脱”。

归纳小结:

         赞人:眸子明澈 风神闲逸  品质淡泊  (板书)

         由颂秋到赞人,运用了托物抒情的写法,凸显了课文主旨。

五、品悟别样之情

    品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作者的匠心所在。

总体上读出一种雍容恬淡的语气,有几处需要适当地读出重音:第一句的“淡泊”;第二句的“不再”;第三句的“一切”。最后一句中的后一分句,品读时语调要低沉一点,语速要缓慢一些,“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四个词,一词一顿,显示出一份淡定从容。

讨论:

1.第一句中“成熟”“收获”“充实”“淡泊”四个词,哪一个是表意的重点?

明确:第一句是一个带有转折意味的句子,“却”是转折连词,表意的重点是“却”后边的“淡泊”一词,交代了秋的品质,加强了肯定语气。

2.从第二句你能揣摩出秋的心理吗?

明确:

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春以受赞美为荣;

夏天麦浪滚滚,草木繁盛,夏以被宠爱为荣;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而秋却不求赞美与宠爱,淡泊名利。

3.最后一句中,为什么作者要把“秋”字单提出来,而与前面的内容用逗号隔开?

明确:把“秋”字单提出来,有强调意味,表明秋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而分量之重,又是因为秋是“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此句既是写秋,又是写人,把“秋之美”和“人之美”完美地统一起来,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对二者的欣赏和礼赞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朴素愿望——做一个淡远闲适、淡泊名利、了无杂念的人。

六、课堂小结
    罗兰的这篇“小语”体散文,语言清新、隽永,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作者抓住秋的“明澈”特征,选取典型秋景,表现秋的风神、品质,抒发赞颂之情。在动人的秋景背后,作者感悟着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就把“秋之美”和“人之美”完美地统一起来,表现了独到的人生体验,显示出罗兰散文智慧的风采。

板书设计:

美在明澈                  眸子明澈

美在闲逸   颂秋    赞人    风神闲逸

美在淡泊                  品质淡泊

托物    抒情

点评

从文本出发,欣赏生命的色彩

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正耀

苏教版新修订七(上)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台湾著名散文家罗兰的名篇《秋颂》,这是一篇文笔清新隽永、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夏熔亮老师在没有现成资料的情况下,独立钻研,精心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从文本出发,充分体现了文本所着力表现的生命色彩。

一、关注生命形式

散文是作者的生活体认、倾向态度的表现,当他通过自己的文章全盘透明地表现自己的时候,那凝结着活脱脱生命意识的内容的结构,便显示着生命的形式的幻觉、特定的思想与情感,呼唤着与之相应的特定性的文本结构。夏老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引领学生充分展开了研读。他紧紧抓住能够完全体现作者情感的直觉形式——秋,由表及里,从具象到抽象,逐步启发和引导学生完成了从秋的景象、秋的意境到像秋一样的人,具有秋一样品格与精神境界的人的认识,让学生在了解“托物抒情”这一结构形式的同时去理解内容,把握意蕴。不仅如此,他还进行了有效的拓展,适时链接了罗兰《写给秋天》的一段话,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入的理解。经过这样的阅读、思考、探究,学生就能透过文字,进一步体会到渗透、表现在文本结构上作者丰盈的、特定的情感。在这样的感受、品味、揣摩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培育,生命也得到了成长。

二、尊重自我表现

罗丹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每一篇文章都是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表现作者精神个体性的美,罗兰在文中“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明·袁宏道),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夏老师在“欣赏别样之人”这一环节中,能够紧扣作者的自我表现,引导学生对“眸子明澈,风神闲逸”、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等话语的理解与赏析,以引起他们对作者人格色彩与深层精神世界的审美价值必要关注。这是对文本、作者的尊重,是努力构建主体观念、呼唤“人”的意识的一种自觉。正是在对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存在的认可与欣赏中,学生才会得到美的感染和心灵的启迪。当然这样的教学是要冒风险的,可能要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如此恬淡自适、超脱旷达的情感传递给正做着好梦的少年”,更不能在课堂上花大力气去研讨,但那样一来,文本的丰富形象与丰厚情感、意蕴的多元与模糊也就无法发现与建构了。

三、体验完美感觉

每一个作家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他们在作品中充分彰显了独特的艺术感觉。罗兰通过独到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发现和捕捉了秋的美,表现和创造了秋的美。为了读出这种美,夏老师从文本内容出发,结合一系列词语的品味、揣摩,引领学生一一领略了作者眼中之秋、笔下所颂之秋,让学生从具体的叙述与描写中概括出秋之美的总体特征:“美在明澈,美在闲逸,美在淡泊”。捕捉作者对秋的观察的独特精微,感知表现审美情感的意象,体会描画的清楚与精妙。夏老师所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品悟别样之情”,让学生去探究作者情感外化之下的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观照、把握,在对文本具体性、生动性、形象性、深刻性和敏感性特点进行把握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审美感知。当然,夏老师也没有忽略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以及对自然之秋、具有秋之特征的人的独特认识、看法,而是通过对“秋”和“人”的对应认识,使学生能够体验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一体的境界。

从文本出发,就是根据文本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去阅读、思考,就是去寻找、发现、探求、欣赏文本和作者的生命色彩。这需要我们尊重文本,用最贴近文本的方式去解读、研习,去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这就是夏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