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指导学生精读古典文学名著

 夏熔亮 2023-01-31 发布于江苏

如何指导学生精读古典文学名著?

——以《西游记》中“三调芭蕉扇”为例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    夏熔亮    225700

摘要:2016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不仅增加了阅读篇目,而且增设了“阅读方法指导”栏目。本文以《西游记》中“三调芭蕉扇”为例,尝试从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如何精读古典文学名著:学会得体地使用敬辞和谦辞;前后勾连,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诵读品味,揣摩人物形象;合作探究,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养成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精读  草蛇灰线  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

2016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面试以来,我们发现,名著导读部分跟人教版、苏教版等课标教材相比,不仅阅读篇目有所增加(部编版推荐2部,自主推荐阅读4部;人教版推荐3部;苏教版推荐1部),而且不满足于介绍、评价全书,呈现精彩片段,还增设了“阅读方法指导”栏目,“在介绍某部书的内容之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意在解决如何读好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问题,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并增加学生读书的兴趣”[1]如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推荐的名著是《西游记》,介绍的阅读方法是“精读与跳读”。至于如何精读,教材指出:“精读就是细读”,“精读就是精思”,“精读就是鉴赏”,并设计了几个问题来诠释,应该说这些方法对学生精读名著确实有较大帮助,只是讲解过于简略。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精读古典文学名著,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西游记》中“三调芭蕉扇”为例,谈谈有利于促进精读的几种方法。

一、敬谦得当,语言表达得体

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往往使用敬辞和谦辞。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恰当得体地使用敬辞和谦辞,不仅可以得体地传情达意,还可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部编版七上《<世说新语>二则》一课“积累拓展”部分就罗列了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常见的敬辞类有令、尊、贵、惠、高、垂、赐、贤、奉、赏等等,谦辞类有鄙、敝、奴、山、家、舍、小、愚、拙、寒、见等等。精读“三调芭蕉扇”三个章回,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去寻找含有敬辞和谦辞的句子。

   使用敬辞的句子:

1.那老者却才放心,笑云:“长老勿罪,我老汉一时眼花,不识尊颜。”

2.老者又问:“令师在那条路上?”

3.三藏闻言,起身称谢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

4.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

5.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

6.好大圣,假捏虚言,对众供道:“……不知法度冒王威,伏望尊慈恕罪!”

7.老龙道:“你是那里来的野蟹?怎么敢上厅堂,在尊客之前,横行乱走?快早供来,免汝死罪!”

8.大圣道:“……询问土人,知尊嫂罗刹女有一柄芭蒲扇,欲求一用。昨到旧府,奉拜嫂嫂,嫂嫂坚执不借,是以特求长兄。”

9.座上众精闻言,都拱身对老龙作礼道:“蟹介士初入瑶宫,不知王礼,望尊公饶他去罢。”

使用谦辞的句子:

1.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

2.牛王道:“你若三合敌得我,我着山妻借你;如敌不过,打死你,与我雪恨!”

3.罗刹道:“大王万福。”又云:“大王宠幸新婚,抛撇奴家,今日是那阵风儿吹你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交流一下上边罗列的敬辞和谦辞的大意,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话,根据情境和人物性格,读出语气、语调,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文言白话)中称谓词语的语体色彩,提高文化修养;鼓励学生在交际中灵活、适当地使用,使语言表达更加得体和文雅。

二、前后勾连,弄清来龙去脉

1.理顺人物关系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往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关系错综,如不理顺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准确地梳理故事情节,也不利于了解人物感情亲疏的原因,至于一些语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是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三调芭蕉扇”中的主要人物,有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等,此外,红孩儿也在他们的对话中多次提到。仔细阅读第59—61三个章回,可知四人关系如下:

 牛魔王        夫妻        铁扇公主

 


                     结                          

                         拜              父 嫂              母

兄           叔       子            子




 

孙悟空        叔侄       红孩儿

这样以图示形式呈现人物关系,一目了然。如果再简化一点,实际上就是孙悟空与牛魔王夫妇的矛盾:一方要借扇,以便通过火焰山,前往西天取经;一方不借扇,原因是孙悟空“倾”了红孩儿。这样的矛盾冲突,只不过是前边第40—42回孙悟空与红孩儿矛盾冲突的延续。

2.弄清来龙去脉

“草蛇灰线”是中国古典小说一种独特的结构技巧。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边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皆动。”这种结构技巧是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者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或特定人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犹如蛇行草中时隐时现,灰漏地上点点相续,贯穿于情节之中。“三调芭蕉扇”中就有多处使用了“草蛇灰线”法:

孙悟空与牛魔王等结拜为七兄弟。

第59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

在这之前,书中多次提到孙悟空与牛魔王结拜兄弟的事:

第3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讲述了孙悟空在花果山“遍访英豪”“广交贤友”,与牛魔王等结拜为七弟兄的故事。第40回《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中唐僧被红孩儿抓走后,行者对八戒和沙僧说起结拜之事,还怀着侥幸心理,断定红孩儿会看在叔叔的情面上,不会加害师傅。第41回《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中,行者为了救师傅,直接到火云洞跟红孩儿说起与其父牛魔王结拜之事。

百里火焰山是如何形成的?

第60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土地道:“这火原是大圣放的。”行者怒道:“我在那里,你这等乱谈!我可是放火之辈?”土地道:“是你也认不得我了。此间原无这座山,因大圣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被显圣擒了,压赴老君,将大圣安于八卦炉内,煅炼之后开鼎,被你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

第7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早已埋下了伏笔: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

为什么牛魔王夫妇认为孙悟空害了红孩儿?

第59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罗刹道:“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

第60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牛王喝道:“且休巧舌!我闻你闹了天宫,被佛祖降压在五行山下,近解脱天灾,保护唐僧西天见佛求经,怎么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把我小儿牛圣婴害了?”

第40—42回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红孩儿听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和孙悟空大战,假扮观音菩萨骗擒猪八戒。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降服红孩儿,收为善财童子。

这样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因果关系明显,来龙去脉清楚。用“草蛇灰线”法可以逐步加深读者的听觉印象,细细品味时产生恍然大悟之感,进而产生一种特定的心理期待,从而引出情节上的高潮,强烈地感染读者,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三调芭蕉扇”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学生也容易把握,如孙悟空的勇敢和智慧,铁扇公主的爱憎分明,牛魔王的无情无义。其他的人物形象常常被人忽略,其实他们也各有个性,我们只有在诵读品味、比较分析中,才能真切地感受这一点。

一路西来,约行有四十里远近,渐渐酷热蒸人。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烫得痛!”

临近火焰山,热气难耐,摧人心肝,行走艰难。沙僧和八戒都讲了一句话五个字,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依据两人之前一贯的表现,模拟两人讲话的语气、语调,细细品味之后,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不同的形象特点:沙僧乃实诚人,实实在在地讲了脚底烫热带来的慌乱感受,而八戒是油腔滑调的粗俗之人,他不说脚底,而是说“爪子”;他不讲心理感受,而是说“烫得痛”的生理感受。“爪子”本是手或脚的辱称,一般用于挖苦、讽刺、嘲笑别人,而八戒用“爪子”指代自己的双脚,可见其善于自嘲,是一个风趣、率直的喜剧人物。

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一借芭蕉扇被骗后,师徒四人难以前行。对于如何西行,沙僧、八戒、三藏这一番对话,使三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怎生是好”“进退两难”表现了沙僧深为取经前途担忧,内心焦虑却又无可奈何;“只拣无火处走便罢”活画出八戒知难而退、不愿动脑筋想办法的懒汉形象;“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表现了三藏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让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中揣摩词句,读中比较分析,交流看法,人物形象会越来越分明。特别是三藏的一句话,犹如“定海神针”,也推动了后边孙悟空想尽一切办法去借芭蕉扇的精彩情节的发展。

四、合作探究,领悟情感态度

阅读古典长篇小说,很多同学往往重在阅读故事情节,对其他内容,如景物描写、点睛诗词、作者评论等内容,常常忽略过去。例如,第60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中,孙悟空找牛魔王借芭蕉扇,打斗起来:

金箍棒,混铁棍,变脸不以朋友论。那个说:“正怪你这猢狲害子情!”这个说:“你令郎已得道休嗔恨!”那个说:“你无知怎敢上我门?”这个说:“我有因特地来相问。”一个要求扇子保唐僧,一个不借芭蕉忒鄙吝。语去言来失旧情,举家无义皆生忿。牛王棍起赛蛟龙,大圣棒迎神鬼遁。初时争斗在山前,后来齐驾祥云进。半空之内显神通,五彩光中施妙运。两条棍响振天关,不见输赢皆傍寸。

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写了双方个性化的语言,使用的兵器以及打斗的激烈场面。如果阅读时仅仅看到这些内容,而忽略了这段文字中知识的生长点,忽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这只能算作浅层次的阅读,学生的收益不大。

“鄙吝”“无义”二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作者对牛魔王和家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露无疑。

在此,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让全体同学参与讨论:作者为什么说牛魔王“举家无义”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人都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翻看前后选文,精心组织语言,大胆交流看法,课堂气氛热烈。经过讨论,大致形成如下见解:

红孩儿“无义”:妖性缠身,本性凶恶,整得众多山神土地“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没有进贡,就来“拆庙宇,剥衣裳”,搅得山神土地不得安生。他听说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便想方设法掳走唐僧;和孙悟空大战,假扮观音菩萨骗擒猪八戒。由此可见其贪婪自私、为非作歹、荼毒生灵。

铁扇公主“无义”:牛魔王曾说过,“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个得道的女仙”,小说中也没有写她做什么坏事。她住在离火焰山一千里的芭蕉洞里,拥有法宝芭蕉扇,“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于是她就以此要挟当地百姓,捞取不义之财。诚如老者所言,“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

牛魔王“无义”:对妻子铁扇公主不忠诚:被家财万贯的玉面公主招赘为夫,“弃了罗刹,久不回顾”;对黎民百姓作恶多端:红孩儿请父亲来吃唐僧肉,行者化作牛魔王,说今日吃斋,不吃唐僧肉时,书中写道:那妖王闻言心中暗想道:“我父王平日吃人为生,今活彀有一千余岁,怎么如今又吃起斋来了?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此言有假,可疑,可疑!”这就从侧面写出了牛魔王草菅人命、鱼肉百姓的嘴脸。③对结拜兄弟冷漠无情:五百年前小弟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被佛祖降压在五行山下,牛魔王知情却不闻不问,更别说搭救了;孙悟空路遇火焰山,不能前行,牛魔王不肯借扇。

如果师生在阅读古典名著过程中,能够激发兴趣点,发现生长点,探究疑难点,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感受,而且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向广度挺进,向高度攀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因此,教师要设计有价值、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设置一个“问题的实验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言权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我们以《西游记》中“三调芭蕉扇”为例,谈了精读古典文学名著的一些粗浅的方法。不同的古典文学名著,精读的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有效的精读,应该指向信息的提取、广泛的联想、细腻的感受和透彻的理解;有效的精读,常常能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2]。只有这样,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才能养成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