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耀与磨难——张元栋创办邳州电大纪实之六:巧借东风 | 不老

 文化佳园 2023-01-31 发布于江苏

1992年春天,春暖花开季节,也正是施工队甩开膀子大干的时节。青泥、红砖,天天往上垒,一天比一天高,师生们每天看着它,喜笑颜开,盼望着、盼望着搬进新大楼办公、上课。可是张元栋整天揪着心,愁着脸,面对着一层层增高的坯墙,心里像是增堵一堆堆石头,喘不过气来。——建楼是立下字据的。
言必信,信必果。楼建成了。不付款人家也不会交楼的,日子过一天,就逼近一天。张元栋无奈,每天晚上拉着一节钢筋围着工地转,一是看看进度、质量,二是防止墙外人偷工料。
苏轼诗云:“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有一天,张元栋好像发现新大陆,边看报纸边发出微笑,不多会,他拿起报纸,找到培训部负责人,让他拿着报纸去连云港。该负责人带着报纸去连云港。回来后,他向张元栋汇报,连云港某培训部培训公关班。张元栋追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向,该同志一问三不知。张元栋迫不及待的派他立即再回连云港,要考察清楚再回来。该负责人回连云港,这次虽然了解一些情况,但培训的内容忘掉了,张元栋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又派他回连云港去。
三下连云港,未找到真经。但是,洞察秋毫的张元栋从连云港公关培训中发现了先机,发现了市场经济的需求,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攻关借东风事宜。他说,三国诸葛亮借东风打败了曹营,今天咱借连云港的东风,把教学楼建起来。在座的同志惊讶起来,质问。连云港有啥好东风?张元栋明说了连云港公关培训就是最好的东风。
经过讨论,在全市内招生,计划招两个班,谁料想,生源就像夏天的大运河,波涛汹涌,各乡镇的中学生们纷纷涌进电大校园,原来设一个报名处,临时又增设四个报名处,老师们喜出望外。
全校正在兴奋之时,不知谁向市政府告了黑状。市长电话催张元栋停止招生,张元栋以理相争,招生工作没有停止,原计划招两个班的,根据生源状况,又扩招两个班,人数达到200名。根据当时卖户口的政策,张元栋又向政府申请给这些学生转户口。
宋·张先诗云:“天不老,情唯继,心似双丝网,终有千千结”。江南企业蓬勃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公关人才。在听闻邳州电大有公关班,纷纷来电来函,预定公关人数,有的还寄来预付款。
心潮逐浪高的张元栋,不仅缴清了教学楼的欠款,还扩建了大礼堂、电教厅。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拍打送青来。”
张元栋尝到借东风的甜头,他又瞄准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心想,振兴农村经济首先要抓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思想解放,决定与组织部联合。张元栋找到组织部,办公室的同志说,部长正在参加常委会,他签字我们就承办。张元栋冒险找到部长,部长签了字,组织部的同志随即向各镇通电话。第二天,村支书报名二百多人,紧接着向市政府申请给村支书学生转户口。政策下来了,村党支部书记如虎添翼,欢欣鼓舞,纷纷把农村的老户口转入城镇户口,为他们转入仕途拓宽了道路。
古人云:“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张元栋看到事业上大发展,教学楼、电教厅、图书馆相继建起来了,可是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应该列入计划。接着又置地扩建两座宿舍楼,教职工的宿舍问题解决了。
当时。学校购置了两辆轿车,教职工出行问题怎么办?张元栋经过苦思冥想,每人买一辆自行车,自己选,学校付款。
全校拧成一股劲,向前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