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医之大者 2023-01-31 发布于吉林

时代变了,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变化,不同的人认为健康的标准也不一样,尤其是在国内有着两种不同医学模式的环境下,情况就更为复杂一些。

有些人在走进诊室的那一刻,大概就知道有哪些问题,诊脉之后就会更加确定之前的判断,但是患者表示不认同,说体检结果没问题的,要知道这不代表身体就没有问题。

质变和量变之间的关系,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出现质变。而一旦问题到了质变的程度,就比较难解决了。

这种情况在中医和西医都有论述的。比如说西医诊断的慢性胃炎,因为所有人去检查都会诊断成为胃炎,只不过是程度的严重与否。

而且如果进一步查幽门螺杆菌是正常的,那大概医生也会告诉你,不要抽烟喝酒,注意好饮食也就拉倒了,也大概率不用进一步处理了。

再过上一段时间,又变成萎缩性胃炎了,然后医生告诉你也没有什么特效药物,只有一些替代疗法,比如羔羊胃提取物,猴头菌等药物,如果进一步病情加重达到了质变的程度,比如变成肠上皮化生或者胃癌,那时候就需要做手术了,切掉大概是无奈的选择。

在这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中,很少有效的措施能控制病情的进展,不可避免的走向一些不好的结局,这不仅是医学需要研究的,也是每个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医在把脉看舌苔的时候,同样是对患者的身体做一种评价,但这种评价往往是系统性的。

在把脉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消化功能不好,诊脉的时候就会没有胃气,这个脉没有力量,而且不柔软。

如果患者不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或者不进行临床干预,进一步可能会加重,导致真脏脉的出现,那时候就很难处理了。

所以在临床上我觉得中西医绝对不应该是竞争关系而是一个互补关系。

比如有的人查完胃镜就是一个简单的胃炎,然后幽门螺杆菌检查又是正常的,像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用中药稍微调理一下。

其实更多的临床情况是好多人进行了多个周期的杀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关键是临床症状依然存在,还是会有反酸胃胀等一系列的不舒服。

往往长期有胃部不适的人,还有很多其他伴随症状,比如说失眠,大便干或者大便溏稀啊,烦躁易怒等一些伴随症状。中医顺便就一并处理了,这种“简便廉验”的方式,是非常好的。

从这种差异可以明显看出一些不同,西医更适合现代的医疗体系,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中医的特点就是简便廉验,如果要追求效益,无非是诊费高一点,药材贵一点,但是这个和现代医学比起来都是不足挂齿的。


当然健康是人们自己的事情,要怎么对待健康问题,也是自己最终决定的,还是应该慎重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