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帆随笔6:上市公司的产品陷阱有哪些?

 老蒋财税 2023-02-01 发布于北京
(20230129周日)
有钱就任性,什么都想做,这是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有的一个共性或者说是通病。因为企业家整天想如何把公司快速做大做强,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往往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产品陷阱里去!
同样是做产品,有的公司是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而有的公司却做了N个产品;有的公司把一个行业做到极致,而有的公司做了N个行业。
这是当下很多上市公司存在的普遍现象。我觉得有些上市公司已经掉进了产品陷阱里了,而且还难以自拔!这里面有各种原因,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老板被一些专家洗脑、也有人经不起"风口"的诱惑、有人看到了成功的榜样……
什么是产品陷阱?换句话说,就是产品给我们挖的坑。
我总结了下面十种坑(不一定全面):
1.多品种的坑。
2.多品类的坑。
3.多品牌的坑。
4.多客群的坑。
5.讲概念的坑。
6.跨行业的坑。
7.赶风口的坑。
8.走模式的坑。
9.走渠道的坑。
10.OEM的坑。
上市公司也会掉进产品的坑?是的,千真万确,不仅小公司会掉进去,大公司也会掉进去,而且越大的公司,会陷的越深。
现在时代变了,科技在进步,营销手段、营销工具也都在变,商业模式、消费理念、社会风尚都在变,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我要拿上市公司来说?因为上市公司有资本、有资源、有渠道、有品牌号召力,他更有条件去做产品开发和延展这件事。另外,今天我们抛出这个话题让大家参与讨论,是基于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讨论这个话题(希望大家把思路更放宽一些)。
因为中国已经不是改革开放40年前的中国了,企业也不是靠打价格战就能存活下来了。国家要参与国际竞争,企业也要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凭什么能胜出?企业能胜出需要三大法宝:品牌、科技和产品号召力。
中国虽然谈不上是资源大国,但有的资源和产业在世界上还真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如说中药、人参、茶叶、丝绸、稀土、小商品、五金工具、电缆、陶瓷、服装、家电、电子商务……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如果说前四十年为了生存,可以通过产品低价去抢占全球市场,赚取外汇,让国家强盛起来,企业翅膀硬起来,但是这些年来付出的代价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环境破坏的代价和品牌美誉度的代价。
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的优秀代表,企业家都是一批有能力、有进取心、有责任和使命感的一批精英群体。如何去做一款既能代表国家、也能代表行业、更能代表企业的品牌产品走向世界,我想这也是每个上市公司董事长心中的一个梦想吧。所以做好产品,去引领世界就是一项无上光荣的使命。
我们的企业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好产品向世界展示?是苹果手机、光刻机、特斯拉汽车、还是空调?中药、茶叶、百年老字号?值得我们每位企业家思考的大问题。
董明珠和雷军打赌,董明珠虽然输了,但我认为她只是输在了营销上,她在产品上并没有输给雷军。董明珠把格力空调做到了一个极致,让大家都记住了"好空调,格力造"这句广告词。我很佩服董小姐,但我也很遗憾地看到她同样掉进了产品陷阱。她做手机失败了,做汽车也失败了,昨天我又看到一个消息说,美的空调已经超过了格力空调。看来董小姐是否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从产品陷阱里爬出来了。
很多事实已经证明,企业不专心,后果很可怕。
可乐公司当年认为自己的客户多、渠道广,他们就去开发了红酒项目,后来事实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行的,他们就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专心去做可乐,所以才有今天伟大的可乐公司存在。
我认识一家做汽配的上市公司,因为老板个人的情怀,去投资了农业,结果又证明他错了,后来他也放弃了农业,专心去做汽配,把汽配做到了全球。
大家都知道,做房地产的恒大集团去做恒大冰泉,结果亏了四十多个亿而宣告失败。而同样做房地产的王石,则是先放弃了其它生意而聚焦做房地产,最终成就了万科地产的行业地位,也成就了王石自己的影响力……
上市公司因为搞产品多元化,搞跨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中国是世界代工厂,奢侈品、品牌服装、苹果手机、特斯拉汽车等都可以在中国生产出来,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世界名牌呢?中国人难道傻吗?连一个马桶盖都要跑到日本去抢?奶粉都要到香港去扫货?要跑到国外去买" MADE IN CHINA "的产品回来?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们好好反思一下呢?
对一个公司来说,产品技术开发无止境、产品创新无止境、市场营销无止境,难道我们的产品真的做到"极致"了吗?需要通过跨行业去发展了吗?答案 NO 。我们不能再掉进产品陷阱去了!
关于以上12种坑,我这里不一一展开讲了,大家慢慢研究,细细品味。我们企业到底会掉进哪个坑了?卖N 瓶水的企业,为什么销售额还做不过卖1瓶水的企业?这个思考题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去想想。这个时代不是赢家通吃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战略聚焦、更需要产品号召力!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