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言碎语聊中医(30):基因与环境,兼谈癌症—总结篇(十)

 愿我平凡 2023-02-01 发布于安徽

我从事现代生物医学研究20多年,同时又深度研习中医经典。多年来,我看到和听到太多关于癌症的认识误区和因此而导致治疗悲剧。我一直打算融合我的中医和现代生物医学的知识,从基因与环境的关系入手,从根源上理清癌症的起因,对当前主流的癌症治疗方法进行反思。然而,这个命题很大,范围广,头绪多,并且可能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因此,迟迟没有动笔。直到十几天前,我终于决定以闲聊的方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边写边想,边想边写,所吐之言都是不加雕饰之真心实话,非常畅快。今天,终于要到写总结的时候了。

现代医学把癌细胞和肿瘤当作治疗的靶子,使用手术割除肿瘤,使用放疗和化疗来杀死癌细胞。在这'治癌三板斧'中,保守的微创手术疗法对癌症早期有手术指征的病人有一定积极的治疗作用,而放化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病人都是弊大于利。

肿瘤和癌细胞是疾病的结果,不是疾病的根源。癌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如果不改变,癌症复发是迟早的事。'基因决定论'认为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异常是癌症的根源,因此癌症的基因检测和诊断,以及基因治疗和靶点药物等成为治癌的新热点。但是,癌细胞和肿瘤普遍存在的异质性使针对特定肿瘤细胞和基因的治疗在技术上困难重重,落入'繁琐医疗'的陷阱。更重要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异常仍然不是癌症的根源。任何针对基因和癌细胞的治疗方法都是倒果为因,舍本逐末的方法。

相对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对生命有着更本源的影响。所有的生命都是通过不断适应环境而不断进化。对于一个细胞来说,细胞膜是细胞的指挥中心,它感知环境的变化,把指令传给基因生产所需的蛋白质。对于人体来说,大脑是指挥中心,它接受'眼耳鼻舌身意'的信息,发出指令给细胞,决定基因的表达状态。最重要的是,人的'认知'有主观能动,它可以加工,修改甚至屏蔽环境的信息,直接按自己的意愿给细胞和基因施加影响。所以,人的认知和态度决定一些。这就是所谓的'病由心生'。

细胞膜是细胞的指挥中心这一结论有大量无可辩驳的实验证据支持,也非常符合生命逻辑。然而,奇怪的是,主流生物医学界甚少有人提出这个观点,'基因决定论'仍然被奉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数年前,生物学家Bruce Lipton等人提出类似观点后,即被主流生物医学界冷落。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主流生物医学界的因循守旧和傲慢,另一方面是出于利益的考量。把癌细胞和基因当治疗的靶标,可以开发出一代又一代的治疗方法和产品,有巨大利益。而如果承认环境因素是癌症的根源,甚至承认'病由心生',现代医学则无从下手,无利可图。

然而,这也正是本系列的意义所在。本系列在闲聊中,从中西医融合的视角,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逻辑,打破了'基因决定论',贯通了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宏观到微观,从人的认知和态度到细胞信号的传导和基因的表达。相信读过本系列的人都会有收获和心得,获得观念的转变和思想上的解放。从此,人们不再听命'基因决定论'的摆布和迷惑,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养生治病,将健康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