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奕論語新解】恻隐之心是相互关爱的情怀

 liuhuirong 2023-02-01 发布于湖北

原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如果有人在办理丧事,孔子在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当天哭过,并且就不再唱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人。

他看到这些过世了的朋友、邻里,连饭都吃不下去,心里有一种哀痛,而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哀痛,每次遇到这种事情都是如此。

他遇到这种事“未尝饱也”,饭还是要吃的,不吃就失礼节了,但是心中沉重、悲痛,吃不下,象征性地动一动碗筷而已,从来没吃饱过。

这个哭也不是装出来的,孔夫子是真性情的人,他决不搞假的一套。

 孔子的哭,不是因为吊丧而假哭,而是内心伤心的哭,这不仅是真实的情感流露,也是合于礼的行为。

但是,在现代的社会,除了自己的至亲以外,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为别人的哀伤而哭泣呢?

发自内心的同情,将心比心的哀伤,是对不幸者深切安慰,能够帮助他们渡过丧失亲人后的情感危机。

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情感,既注重美好情感的培养,也注重仁善情感的适度表达。

而礼仪,就是对情感表达所作出的合理性规范行为。遵照礼仪要求,表达情感,就是一种接近中和的仁道。

孔夫子经常自娱自乐还要唱唱歌,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音乐教练,以身作则,还要教弟子们弹琴,自己还要唱歌的。

但遇到别人办丧事就绝对不会唱,因为那个时候办丧事也不像现在打丧伙打三天,那个时候一办就是十天半月的。

办丧事的那一段日子,并不是专指一天。那个时候他是不唱歌的,也就是说他的音乐班、音乐课停课,这也是礼节。

其实人应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一种感情,是对他人哀痛的一种同情,它代表着悲哀,怜悯和伤感。

而且这种感情是人类持有的相互关爱的情怀,恻隐之心是人们心底最基础的道德,

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怀,才能谈及个人品德的提升与完善。

也只有通过这种情怀,才能让人们推己及人,在彼此的心与心之间搭设一条沟通的桥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