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用艺术营造氛围?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告诉你答案!

 木蘭猫不睡 2023-02-0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悬念故事短剧集《希区柯克剧场》(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片头,1955年


图片

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之一,他用高超的电影语言描述人之本性、窥探人物内心。其呈现出的无数充满神秘、恐怖色彩的画面究竟如何而来?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探索这位悬疑大师怎样从艺术中获取灵感。

图片

>>>> 创造迷幻空间 <<<<

在上世纪40年代正式进入好莱坞执导电影前,希区柯克曾为德国高级制片厂做过电影场景设计,这为他后来独树一帜的电影空间构造风格奠定了基础。
图片

萨尔瓦多·达利《意乱情迷》(Spellbound),布面油画,520×1070cm,1945年

图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意乱情迷》(Spellbound)电影截图,1945年

世纪20年代,在欧洲盛行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对希区柯克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该流派以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奠基之作《梦的解析》为基础。1945年,导演希望将“超现实主义梦境”置入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影片《意乱情迷》(Spellbound)中,并邀请其心中最佳人选——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共同实现。

图片

图片

萨尔瓦多·达利为电影《意乱情迷》(Spellbound)场景设计的草图,版画,1945年


在布景中,无数从墙壁上探出的眼睛仿佛在窥探场景中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达利将现实与梦境相结合,捕捉到潜意识状态的本质,创造出迷幻、诡异的的视觉效果。在本次合作后,达利还慷慨地赠给导演一幅画作《死亡骑士》。

图片

萨尔瓦多·达利《死亡骑士》(Le Chevalier De La Mort),65×54cm,布面油画,1934年

而对于创造影片中的现实场景,希区柯克也游刃有余。美国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基于19世纪末在美国常见的“维多利亚式房屋”,创作了油画《铁路边的房屋》(House by the Railroad)。导演将画中被孤立的、脱离日常生活的住宅为原型,放置于电影《惊魂记》(Psycho)中,为影片营造了神秘、荒凉的恐怖氛围,更突出了杀人狂男主内心的病态与冷血。

图片

爱德华·霍普《铁路边的房屋》(House by the Railroad),布面油画,73.7×61cm,1925年

图片

希区柯克《惊魂记》(Psycho)中男主的房屋,1960年

除此之外,符号对于希区柯克电影的空间设计也至关重要。莫比乌斯环象征着一个永恒的循环,是其代表作《迷魂记》(Vertigo)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而形似莫比乌斯环的“螺旋”这一符号,在电影的布景与建筑结构中频繁出现。

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形旋转楼梯”结构犹如漩涡亦或是黑洞,象征整部电影就是一个让人深陷其中的计谋,扑朔迷离;另一方面则突出了人物内心的恐惧。在美国平面设计师索尔·巴斯(Saul Bass)设计的电影海报中,坠入漩涡中心的两人与剧情交相呼应。

图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迷魂记》(Vertigo)中的电影场景,1958年

图片

索尔·巴斯(Saul Bass)《迷魂记》(Vertigo)海报设计,1958年

>>>> 让图像说话 <<<<

希区柯克一生中对艺术的兴趣与深入研究直接影响其电影制作。他常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灵感,同时对电影画面具有极强塑造力,让每一帧都富有深刻意义,直击观众内心。

图片

爱德华·蒙克《呐喊》(The Scream),蛋彩、蜡笔绘于木板,91×73.5cm,1893年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呐喊》(The Scream)为希区柯克电影《群鸟》提供了创作灵感。影片中,导演塑造了一座恐怖的海湾,人们被密布的群鸟追逐,呈现出地狱般的天空,所有恐惧映射在人们脸上。电影画面如同《呐喊》一般,暗示着凄凉、疯狂与绝望,表现出“存在性焦虑”的主题。 

图片

图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群鸟》(The Birds)电影,1963年

除了密集的入侵者,孤独同样会给人带来恐惧。前文提及的爱德华·霍普更热衷于描绘城市中独处的人,常以高反差的互补色强调明暗对比,突出人在城市中的孤寂与落寞。霍普对画中人的窥探就像一个培养皿,从中可以滋生出无数故事,这与希区柯克的电影理念不谋而合。

图片
爱德华·霍普《夜窗》(Night Windows),布面油画,73.7×86.4cm,1928年
图片
爱德华·霍普《自动贩卖机》(Automat),布面油画,71.4×91.4cm,1927年

希区柯克受其作品影响深刻,在电影《后窗》中运用了不少与画家作品相似的构图与意象,包括画作《夜窗》中的男性偷窥视角、《自动贩卖机》中被黑夜包围的孤独女人等。同时,导演巧妙地抓住了霍普画中的光线,使画面更富有感染力,人物情绪变得锋利、强烈,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

图片

图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后窗》(Rear Window)电影场景,1963年

>>>> 爱它,就将它搬上银幕  <<<<



图片
图片
在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Psycho)中,男主注视着画作《苏珊娜与长老》。

对艺术充满极高热情的希区柯克也是一位艺术鉴赏家,十分擅长运用绘画等艺术作品隐喻并暗示剧情,加深悬疑感,引导故事走向。

在《惊魂记》中,他运用18世纪荷兰画家威廉·范·米耶里斯的《苏珊娜与长老》来强调电影主题并映射人物关系。画中讲述《圣经》里教会长老在苏珊娜洗澡时偷窥并企图与其发生性关系;在影片中,男主同样偷窥女主洗澡并将其谋杀。而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的《缢死者之屋》在电影《伸冤记》中,暗示角色因陷入无尽的内疚与恐惧中濒临崩溃。

图片
保罗·塞尚《缢死者之屋》(The House of the Hanged Man),布面油画,55×66cm,1873年
图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伸冤记》(The Wrong Man)电影截图,1956年

善于在电影中使用古典艺术语言的希区柯克不止停留在对画作的直接运用。影片《谍魂》中,导演利用与米开朗基罗《圣母怜子》(Pieta)相同的表现形式突出了角色命运的悲惨,用身体对艺术作品进行模仿,让角色仿佛变成了忧郁、冰冷的雕塑,令电影画面极具张力。

图片
米开朗基罗《圣母子》(Pietà),卡拉拉白色大理石,174×195×69cm,1497-1499年

图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谍魂》(Topaz)电影截图,1969年

希区柯克在不断探索与钻研艺术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创造出独特的“精美恐怖”氛围,将生与死、压抑与反抗、光明与黑暗、理性与疯狂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电影中的每个画面都应该是有含义且精准的,因此其与艺术产生的每次碰撞都散发出独特的意义与魅力。你最喜欢希区柯克的哪部电影?欢迎留言分享。

精彩回顾:

为何你迷恋超现实主义?

建筑如何减肥?

10本书+10张专辑,让你过个艺术假期!

图片

编辑、文  万文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