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三学弟转译渔船拱棚为现代装配式建筑,斩获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铜奖!

 LAC_STUDIO 2023-02-01 发布于浙江


对于海的向往,刻画在了人类的骨血之中。在烟台养马岛最美的海岸线上,将脚步停驻,划下一片休憩放松的最佳之地。为了将功能性民宿融于仿佛莫奈画作中的风景里,本设计转译当地的渔船的拱棚,扎根养马岛文脉,融入现代建筑元素,赋子空间价值与优雅气质,营造人与自然的心灵之旅

同时为了满足当地的旅游淡旺季现状,同时解决当地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本方案考虑了现代装配式建筑:在春夏旅游旺季置入客房,来满足游人需求;在秋冬旅游淡季时撤出客房部分,保留一二层公共空间,旅馆变为当地社区活动中心,不拘泥于单一空间的限制,探索空间的重新定义

空间是人群的聚集,给予人类交互的可能性。本方案赋予空间以优雅、娴静、自然的大方,来引导人们停顿、凝望、小憩、交流。大玻璃嵌入墙面,让光影从空中轻盈流泻,与侧面跃入的光线层层交织,其互相辉映,明亮了空间的视野,提升了人群交流互动的可能性。纵横交错间生成形式上的变幻,感受明与暗的对比,以表达建筑的艺术哲学,增加了空问的趣味性与生动感




QUESTION 1
在选址方面有哪些考虑?为什么选在烟台养马岛呢?

这个项目的是我们大三年级的最后一个课程设计,课程要求我们在烟台市市区与养马岛进行选择,其中烟台市市区常年旅客众多,挑战较小;而养马岛作为为烟台的网红旅游岛,每年的夏秋两季会迎来大量的旅客,而旅游淡季则人烟稀少,在适应人群的季节变化性上有着更多的可行性,以及有更多充分发挥空间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在养马岛上设计更具有挑战性。


同时,还可以对当地渔民的日常生活进行更多的调研,以探索未来对于养马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样板



QUESTION 2
在设计开始之前,做了哪些调研和分析?

在设计开始前,我们去了养马岛的设计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当地的平面机理以及建筑形态进行了研究,采风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场地原址也是一处海滨旅馆,场地西面与南面均临山区,北面临海,东侧居住着大量的渔民,场地环境较为原始,缺乏一个公共空间,根据现状调研以及设计思路,进行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所以设计一个既可以供游人住宿,又有利于渔民公共生活的建筑显得非常具有挑战性



QUESTION 3
项目灵感源自与哪里呢?怎么想到“随季而变”这个主题?

首先是形式操作,装配式建筑成为本次设计采用的形式操作手法。因为设计场地位于渔村环境,海面上经常停靠大量渔船,所以我对渔船的拱形雨篷元素进行提取,并进行了现代化转译,根据渔船的拱形元素作为基本元素,并且结合装配式的概念,并进行逻辑化组合


在随季而变的主题上我思考了养马岛的旅游淡季与旺季现状,同时解决当地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在夏秋旅游旺季置入客房,来满足游人需求;在春冬旅游淡季时撤出客房部分.保留一二层公共空间,旅馆变为当地社区活动中心,不拘泥于单一空间的限制,使旅馆随季节而变,来探索对于空间的重新定义。



QUESTION 4
如何想到模块化装配式+online定制的模式来应对渔村淡旺季的不同需求?相比与传统建筑来说有哪些优势?

最近装配式建筑属于建筑竞赛中的热门操作手法,同时也是元宇宙构建的基本要素。在每个人的海滨旅行中,预制一份更适合自己的观景旅馆房间显得尤为重要,只需要在小程序上完成一份对于个人喜好的调查,选择所需要的家具及数量,以及旅行人数,便可以在“连锁工厂”进行个性化组合,组装成更适合自己的旅馆单体,然后在入住前,物流公司会将这这些房间运送于此,通过建筑卡槽组装成旅馆;居住完成后,物流公司会将房间撤出,重回工厂等待下一次被定制;在淡季时,小程序会检测到订单减少,旅馆房间会被大量撤出,安置客房的各层平台会回归交给当地渔民使用,进行公共社交活动虚拟次元的空间预制及用户体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


相较于传统建筑,优势在于更大化的利用空间效能,探索对空间的重新定义



QUESTION 5
装配式旅馆的设计逻辑是什么?

逻辑为建筑空间重构与组合的使用,充分发挥空间操作的可能性,强调光,形状,空间等基本元素的组合使用与塑造,强化场地设计,并激活公共空间



QUESTION 6
单体模块的形态是怎么确定的呢?如何想到要做拱顶?

因为养马岛的旅游旺季同样也是捕鱼季,海面上渔船众多,绵延不绝,格外壮观,同时建筑要与环境相互呼应,所以我考虑建筑同样转译渔船的拱顶以及船帮的翘起,所以我在装配式房间运用了拱元素,在一二层建筑单体运用了各种弧线元素进行呼应。拱元素是我最喜欢的建筑符号化语言刚柔并济,御力于形,也是一种跨越了千年的建筑符号,自古罗马的拱券开始就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类文明,所以我运用了拱元素的符号来保持了风格的统一与美感。



QUESTION 7
房间模块是旅客自由选择置入在旅馆的哪个位置么?如何控制建筑的整体形态,不会出现抢占好观景面、好朝向的一面倒的无序状态?

房间的位置是自由的,在该建筑中最大化的利用了建筑的外立面。


同时因为建筑周围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有人爱山,有人亲水,有人喜动,有人趋静,建筑四周都有景色,大家可以在可选择的范围内更好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景观面,所以尽可能的增加的外向的景观面,经过数据模拟,在旺季可以容纳数百人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角度去居住。



QUESTION 8
关于置入的装配式房间和旅馆基础空间的关系是如何协调的呢?

一二层为旅馆的服务区块,为永久性建筑,为梁柱结构;三四层为拱形房间单体,采用梁柱变形的方式,结构既是受力的拱,又是房间的卡槽,拱,御力于形。同时结合线上线下的组装方式,网上预约酒店房间,工厂预制组装,在入住前置入旅店单体,实现灵活的组装方式



QUESTION 9
可以就设计中的几个主要空间做一个介绍吗?

因为建筑为重复化模块的旅馆建筑,多样的模块化单体放在一起,重复的元素必然会影响建筑的多样化,所以在设计时,在沿海面置入了多个观景框空间向南观望,既可以对海景元素起到框景观景的作用,又可以打断单调重复的外形做出趣味空间

框景器采用和旅馆单体采用并置模式,给观景者带来宁静的个人空间。



QUESTION 10
项目受场地条件制约大么?项目是否具备可复制性,在其他有旅游淡旺季的区域也同样适用?

项目受场地条件制约较小,可行性强,对科技的依赖性较弱,并且该梁柱结构在当今建筑中也有原型参考,例如新陈代谢派的一些胶囊式建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可以实现的。同时在其他地区的淡季和旺季也是同样适用的,撤出旅馆房间可做的其他功能也是丰富多样的,具有普适性。



QUESTION 11
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对于旅店房间与其基础建筑的链接方式是这次创作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因为当初对装配式的认知较少,只知道大概的操作手法,而不知具体的细节情况,包括材料的使用以及各个模块化组合的细部操作等。在遇到这些困难后,指导老师给了很多原型参考以及案例分析,例如梁柱变形等结构解决方式,以及具体的建筑样式参考,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QUESTION 12
通过该设计你想达到怎么样的一个目的,以及你觉得实现该目的的潜在挑战是什么?

建筑空间的重构与组合的运用,处理好新老建筑的结合,充分发挥空间操作的可能性,强调光、形状、大小等空间基本元素的使用与塑造。强化场地设计,并激活公共空间,扎根养马岛文脉,融入现代建筑元素,赋予空间价值与优雅气质,营造人与自然的心灵之旅。

在空间氛围方面,建筑设计并不是设计物品本身,而是在设计氛围,氛围是超越五感的。譬如艺术家在于创造自己的内心情感,而设计师,在于沟通他人的生活方式。建筑师,其实就是规范下的艺术家,满足功能前提下引导生活美学,此次利用各种材料的兼容以及互补的氛围,将旅馆的亲切感融入到了建筑的空间氛围当中,使人们在旅游的休憩和打鱼的空闲当中享受生活的美好


文 / Kun Wu
编 / Haiki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