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生活│中国服装设计30年

 文化生活有创意 2023-02-01 发布于贵州


京剧
电影


国际之声

“国际之声”这一单元呈现了中国服装设计师与他们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的四重身份转换过程,通过塑形这一过程的脉络,记录中国服装设计走向国际的历程。






参与者:学习与借鉴

设计师是服装产业发展和时尚观念传播的领头雁力量,他们能够通过服装设计传递思想,影响人们的穿着,进而影响时代的美学精神。1979年皮尔·卡丹在中国举行的第一次时装秀,给国人消费审美领域的意识形态带来了巨大冲击,成为服装设计师在中国兴起的诱因之一。自80年代以来,国民逐渐拥有了时装的概念,中国服装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

1987年,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的阶段,上海设计师陈珊华代表中国政府携带中国模特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参加巴黎国际时装节,这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服装设计师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1996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吴海燕参加了日本东京时装周,1999年前往巴黎代表中国参与中法文化周,2000年则代表中国参与了美国的中美文化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时尚产业在中国渐渐兴起,中国服装设计师品牌发展开始不断壮大。

融入者:亮相与探索

在迈向国际市场的征程中,谢峰于2006年携“吉芬”成功登陆巴黎时装周,是被巴黎时装周首次正式接纳的中国设计师专场秀,开启了本土设计师首登“四大”时装周的帷幕。展览展出了谢峰2006年的系列《门》(见图1),作品以中国式的鲜花图案配上西方式时装款式,使用一种国际通行的设计语言,恰当地运用多国元素,兼具中式的细腻、日式的精致以及法式的优雅——“混搭”是它们的外壳,以飘扬的裙摆来展现出青春的气息,作品真正的精髓在于精准且巧妙地结合不同文化中的平衡点,展现国际气息。

图1左 谢峰

2006 系列《门》

 图1中 计文波 

2012系列《信仰》

2006至2007年间,杨紫明携“卡宾”站上了纽约时装周的舞台,计文波携手“利郎”参与米兰时装周。中国服装设计师开始走向国际,有了国际化的眼光和经验,这对于中国服装界而言,具有着划时代的纪念意义。展览展出了计文波2012年的系列《信仰》(见图1),作品通过时尚的定义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及思想的定义,注重图案的设计及剪裁,结合宗教文化艺术的特色,以图案的形式呈现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辅之以不规则的面料光泽效果以及折叠与褶裥带给人无穷的想象,文化理念便由此呈现在服装之上。

由他们作为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探路先锋,不但让国际时尚界看到了中国品牌的全新发展前景,更是给中国时尚界的后备力量作出了表率。

创作者与拓新者:认可与推动

展览展出了三位代表性的设计师作品。首先是作为伦敦时装周常客的设计师吉承,展出了吉承非常著名的“翅膀”系列。“翅膀”象征飞越时间与空间的爱和希望,作为吉承设计意象的原点,以惊艳纷呈的形态贯穿其近二十年的作品系列之中。从2015年的《鹤影》系列(见图23)以及2018的《红烛》系列(见图4)到2022年最新的气凝胶红白翅膀外套(见图5),无论是国风鹤羽、报春喜鸟还是涂鸦羽翼,吉承在翅膀的“形”上始终坚持传统意蕴与现代摩登的结合,在手工礼服和日常款中传达不同气质;在材质和工艺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除了吉承最爱用的传统手工刺绣,比如「龙门阵」系列中用磁吸打造可拆卸的翅膀装饰,「羽生万象」系列新款则打造了应季的摇粒绒渲染火红羽翼,近年来还积极尝试了其他各种可再生面料积极倡导环保。她始终坚持用实验性的设计视角让「翅膀」创新高飞,这份品牌DNA的经年延续让吉承及其品牌在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图2-3 吉承  2015年《鹤影》系列

图4 吉承  2018《红烛》系列

图5 吉承 2022 气凝胶红白翅膀外套

展览还展出了设计师陈宇、设计师刘思聪的作品,陈列了陈宇2016年赴法国巴黎参加全球最全面最专业的时尚类展会WHO’S NEXT时发布的作品(见图6-9),该系列结构设计注重将东方传统的二维裁剪和西方的三维裁剪方法相结合;在材料选择方面,合理利用面料再造手法丰富设计语言、表现设计主题,色彩选择上更多以黑白为主,将黄、绿、红、金等色彩穿插其中,整体明度轻重变换非常自由,简约的流行风顿时扑面而来。刘思聪的作品是2022年的《刺桐Zaitun》系列(见图10-13),设计挖掘金苍绣所蕴含的情思,以重构艺术生命,运用独特的时尚艺术手法将刺桐花图案融合于服装当中,展现了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的重生魅力。

图6-9 陈宇2016 WHO’S NEXT发布作品

图10-13 刘思聪2022年《刺桐Zaitun》系列

中国服装设计师们以艺术的形式扩大影响力,通过将中式审美与当下流行时尚元素结合,兼之有中国传统服饰的民族特色与外国品牌中“中国风”元素,形神具备。展览展出的服装品牌“上下”(图14)是由法国爱马仕集团与中国设计师蒋琼耳女士携手,探索“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通过传统手工精湛技艺,运用21世纪现代美学简约、优雅的理念,将文化、传承和创新融为一体。这些中国品牌都以全新的姿态宣告了中国服装设计的崛起。

图14 《上下》


青衿之志 

“青衿之志”以“兄弟杯”获奖作品及部分设计手稿为主要内容,开始了中国服装设计蹒跚且坚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服装设计一路走来的侧影。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为改善计划经济时代给中国服装和市场带来的单一性,一些高等艺术院校相继开设服装设计专业来满足产业的用人需求。为了解决当时社会需求及市场供求矛盾,我国服装专业教育开始起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服装设计成为热门专业。众多中国本土服装品牌创立,多本时尚杂志陆续创刊,国际品牌开始在中国举办服装展示会,开设门店。1993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成立,次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并领衔多年,国内纺织服装市场也蒸蒸日上。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93年,“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创办,赛事强调表现设计师的自我意识,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感,并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与服装设计的融合与碰撞。大赛作为各大设计院校及设计群体之间交流设计思想的重要平台,展现各个院校的教育水平与设计特色。同时,大赛平台也是设计领域互促互进的沟通渠道,帮助服装商业机构陆续挖掘出日后在中国服装产业中大放异彩的设计师。

首届“兄弟杯”大赛虽也显露我国服装设计、工艺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以及教学与产业需求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但其成功举行,使得中国服装研究中心和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就长期举办此项赛事达成了一致。自此,中国服装以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作为媒介,推动中国服装设计水平的提高,缩小中国服装设计师与世界的差距,培养和发展新秀。往后十年间,兄弟公司独家赞助这一中国举办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服装设计大赛,此举被国内外一致誉为是提高中国服装设计水平的重大举措。

“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国于2002年更名为“汉帛奖”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设计趋势的走向,展现不同代际下中国服装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变化。

以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

设计师多以传统文化为灵感,通过传统元素来呈现本土历史、民族特色。如1993年吴海燕的《鼎盛时代》灵感源于唐朝,用竹编头饰来体现中国古典亭台楼阁的造型意味,面料选用素绉缎,颜色灵感源自敦煌壁画(图1);1994年马可的《秦俑》通过本色真皮切割成块细皮条链接的方式再现古代秦俑朴拙而威武的风采(图2);1998年高巍的《莲中珍宝》取自西藏的梵文六字明咒,面料上带有宗教色彩的图腾,把人间净土带入国际都市(图2);1996年武学伟、武学凯的《剪纸儿》用传统剪纸手工艺在红色皮革上切割、镂空,将剪纸立体化做成三维空间(图3)。

图1-1993年《鼎盛时代》

图2-1994年《秦俑》

《莲中珍宝》

图3-1996年《剪纸儿》

以图案与形态研究进行试验创作

随着服装设计教育理念和体系的完善,西方服装设计理念也逐渐体现在大赛作品中,对服装的图案和衣片结构进行实验与探索。如2001年李迎军的《绿林英雄》将美国西部牛仔做为切入点,通过运用对牛仔面料的拼接、打磨等工艺,表现在当今东西方文化互融背景下的英雄精神(图4);2002年邓玉萍的《素描人生》用时装呢和毛线作为对比,并以层次、缠绕和钩、织的手法来丰富细节,简洁的廓形和丰富的细节形成对比(图5);2004年陈燕琳的《布衣·流转》在面料细节上使用手工工艺进行塑形和装饰制作,获得了最佳面料创新奖(图6);2005年陈华强的《东道主》在色彩款式上解构组合中国元素,传达北京奥运会东道主精神(图7)。

图4-2001年《绿林英雄》

图5-2002年《素描人生》

图6-2004年《布衣·流转》(左)

图7-2005年《东道主》

用服装结构的创新展现艺术审美

设计师在中西交融的时尚环境下成长,不仅在服装造型、剪裁、材料的运用上讲求创意,还通过解构与重构展现更加艺术性的设计思维,使作品更具有审美性。如2009年陈嘉慰的《点-线-面》寓意张灯结彩,庄重的“面”,欢腾的“线”,闪烁的“面”,相互交错,张弛有度(图8);2010年习景凯的《The mirror totem》律动感叠加起状的条纹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穿着者和观赏者全新的幻象体验(图9);2013年王智娴的《无界》以竹子高温成型、轻盈有质感的特征为设计灵感,采用较贴体竹片拼接的方式,展示未来时尚(图9);2011年朱圣伟《0&1的困惑》以二进制为灵感,电脑线路板为设计元素和装饰肌理(图10);2012年陈龙的《女主角》灵感来源于线条感、立体感、体积感十足的建筑造型,利用亚克力材质的特点,进行点线面的表达(图10);2016年严梅凌的《Metamorphosis》从卡夫卡“变形记”中提取元素,将五官、四肢进行一定的变形使之附着在人体上,用扭曲夸张的形态来表达人类现今非本己的生存状态(图11)。

图8-2009年《点-线-面》

图9-2013年《无界》(中)

2010年《The mirror totem》 (右)

图10-2011年《0&1的困惑》

2012年《女主角》

图11-2016年《Metamorphosis》

将服装与文化科技结合创造更多想象

新生代设计师更快、更稳的融入世界时尚体系,以服装为媒介,更进一步把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表达设计师的独立精神与设计态度。并且将服装设计与科技结合,从面料材质、图案效果到服装功能,为未来服装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方向,反映出第三代设计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姿态。如2021年冷清的《何以为家》以礼物盒为原型,把盒子拆分并将其与版型设计相互联系,运用精巧复杂的拼接编织剪裁(图13);2018年陈丹琪的《LET THE CLAY DODS BLOW》以非遗淮扬“泥泥狗”泥塑为灵感,提取泥塑的廓形和纹理,以布料的形态表达,将泥塑的形态和花纹中点线面元素与高级成衣结合(图13);2020年胡建斌的《2046》,利用科技方法及原料,探究和进化健身类服装的可能性(见图14);2022年涂宇豪的《无序造型》以海洋问题为出发点,将潜水服中特殊TPU材料与工装面料进行复合,填充少量鹅绒和鸭绒,并使用充气工艺,赋予服装多种形态和穿搭方式(图15)。

图13-2021年

《何以为家》

2018年《LET THE CLAY DODS BLOW》

图14-2020年《2046》

图15-2022年《无序造型》

这些层出不穷的优秀参赛作品也正是对中国时尚设计教育界近30年来发展阶段的检阅与展示。回顾“兄弟杯”“汉帛奖”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作为国际化的时装设计大赛,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增进了各国年轻选手对中国的感情;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时尚文化及设计创新力量得到了彰显,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多年来大赛一直强调设计师表现自我意识,将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感融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为我国乃至世界时尚业界选拔、培养了一大批设计新秀,为我国时尚文化建设、服装设计创新、服装产业发展、设计师队伍建设、设计教育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注公众号 GZCCIDTR 思享以下服务内容

1.学术讲座信息
本号每天都会准备各学科丰富的讲座信息,晚上12点左右发布,大家及时关注获取信息,注意安排好时间,不要错过心怡的学术讲座与论坛。此项目实行会员制,只为会员提供每日准备好的讲座信息。按时观看,过时无效。

2.视频制作服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