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鲅鱼:中日韩三国开发,年产最高58.9万吨,为何在青岛深受推崇?

 源来花开401 2023-02-01 发布于辽宁

鲅鱼是一种营养美味的海产鱼类,肉质柔软富有弹性,鱼皮细嫩光滑,素有“鱼中极品”的美誉,在青岛的海鲜市场更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为我国重要的海产鱼类之一,鲅鱼的年产量在我国海产鱼类中排名第五,2021年的捕捞量达36.5万吨,从中日韩三国的捕捞量看,我国对鲅鱼的开发利用有明显的优势。

文章图片1

鲅鱼/蓝点马鲛

鲅鱼的学名为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该物种性情凶猛,游动迅速,其生活史中有高频率、大范围的洄游过程,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以及日本、韩国的南部海域均有鲅鱼洄游,鱼群最远可抵达日本海,临近日本和韩国,这些地理优势为中日韩三国开发鲅鱼提供了先天条件。

中日韩三国开发,中国捕捞量超80%

早在20世纪80年代,鲅鱼资源就已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并在名贵海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1993年,中日韩三国的鲅鱼总产量达16.3万吨,随后一路增高,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58.9万吨。此后产量有所回落,但整体仍保持在40~54万吨之间,2018年产量为40万吨,其中仅中国的产量就有30多万吨。

文章图片2

2000年是鲅鱼渔业的转折之年,中国的鲅鱼捕捞业进入黄金时期,捕捞量占中日韩三国总量的80%以上。同一年,韩国的捕捞量也超过了日本,并在2007年创下最高纪录:4.2万吨,但和中国仍然不具有可比性。

文章图片3

山东青岛鲅鱼喜获丰收/青岛日报

我国的鲅鱼捕捞量高居世界首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和鲅鱼的生活习性有关。

鲅鱼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虽有长距离的洄游行为,但越冬期间却集中在特定的深水水域,主要分布在东海外海和黄海南部外海。到了3月份,水温开始升高,鱼群离开越冬场,向北方的产卵场迁徙。四月上旬,性腺成熟的鲅鱼分为两支北上产卵,其中一支于四月下旬抵达海洋岛附近水域,另一支由东南向西北进入我国北方近海,比如:海州湾、青岛、石岛、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等。

文章图片4

而五月份则是鲅鱼的主要捕捞期,胶州湾外海的捕捞季在五月中旬,石岛外海和威海外海为五月下旬,烟台外海为5~6月初。入秋之后,水温逐渐降低,鲅鱼产卵、索饵结束,陆续按照原来的路线逆向返回至越冬场越冬。因此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我国近海就会出现鲅鱼的应季鱼汛。

文章图片5

不难看出,鲅鱼的捕捞产量主要和与洄游路线有关,而我国刚好有丰富的洄游资源,近海有两个重要的索饵场和两个重要的产卵场,自然也成就了鲅鱼的天然渔场。

我国鲅鱼渔业:为何能维持高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洄游时期大规模捕捞未必是一件好事,有可能会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在上世纪70-80年代,鲅鱼渔获量中有91.63%~97.27%都是当年出生的幼鱼,个头普遍偏小,商业价值低。进入90年代,鯷鱼、玉筋鱼等主要的饵料鱼也遭到过度捕捞,直接影响了鲅鱼的食物供应。

其中,鯷鱼资源在1999年时严重衰退,鲅鱼的主要饵料从鯷鱼转变成玉筋鱼和细螯虾,但玉筋鱼的资源在2000年后也出现供应短缺。2003年4月,山东荣城市几乎无任何玉筋鱼渔获,直到6月份才有所好转,但渔获量也仅占1999年的27%。

文章图片6

玉筋鱼

荣成渔民的遭遇有一定的普遍性。据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全国玉筋鱼的年产量高达50万吨,2003年时迅速减少到10万吨,最低时只有3万吨,直到近几年才逐渐恢复到9万吨。玉筋鱼作为鯷鱼的替代物种,在食物链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保护玉筋鱼对于维持鲅鱼的产卵场、索饵场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否则,鲅鱼就会面临饵料缺失、幼鱼生长受限、体型变小的困局。

文章图片7

小型鲅鱼

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在饵料资源遭到过度捕捞、四大海产普遍衰退的情况下,鲅鱼却成了我国少数几个能维持高产的渔获种类之一,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专家推测,这可能和鲅鱼的摄食、繁殖两方面的生物学有关。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鲅鱼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向下看,鲅鱼的取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根据我国学者对象山港鲅鱼的肠道分析,发现鲅鱼仔稚鱼的饵料多达11种,营养来源丰富。成鱼对饵料也有一定的适应性,兼食沙丁鱼、细条天竺鲷、班鲦、黄鲫、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鹰爪虾等多种低营养级物种,适应能力很强。

文章图片8

其次,鲅鱼的繁殖能力也很强,种群恢复速度较快。科学研究表明,鲅鱼产卵的丰度和水深、鱼龄有明显的关系,前者保证了繁殖过程的安全进行,后者则丰富了不同年龄的繁殖群体。据研究,鲅鱼最快1龄发育成熟,1~2龄的亲体繁殖力较低,平均每尾亲鱼可产9.2~25.9万粒卵子,3~4龄亲鱼的绝对繁殖力增加到19.8~81.8万粒,5~6龄达到巅峰水平,平均可产16.6~127.5万粒卵。

文章图片9

值得注意的是,从90年代至今,鲅鱼的繁殖力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90年代的平均绝对繁殖力为97.8万粒/尾,2006~2008年降至68万粒/尾,最近几年为50.5万粒/尾,这主要是因为鲅鱼群体有小龄化的趋势,营养级指数有降低的趋势,平均繁殖力因此出现下降的苗头。但整体而言,鲅鱼的繁殖能力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和带鱼的“经久不衰”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章图片10

在人为因素方面,伏季休渔制度的实施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的鲅鱼渔业经历了传统、发展、充分利用、过度利用的阶段,日本内海不止一次发生过鲅鱼的局部消失事件,而中国、韩国对鲅鱼资源的保护也十分重视。我国在黄海、渤海颁布了鲅鱼渔业管理法规,延长了伏季休渔的时间,有效保护了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开发利用趋于科学、合理。

青岛的本地鲅鱼:海产地位“至高无上”

青岛是山东省消费鲅鱼最多的城市,尤其以“本地鲅鱼”最受欢迎。青岛人所说的本地鲅是指青岛附近海域出产的鲅鱼,作业渔场包括大竹山、三山岛、蓬莱沿海、烟威、石岛等渔场。而黄海南部、长江入海口、舟山渔场附近的鲅鱼则被统称为南方鲅鱼。

文章图片11

据青岛市民反映,本地鲅鱼肉质不涩不柴,味道更鲜美,口感也更好,为南方鲅鱼所不能比。本地鲅鱼受到青岛市民的偏爱不是没有原因,首先,洄游到青岛海域的鲅鱼经过了更长时间、更长距离的洄游,肉质更加紧实;其次,黄渤海一带水质营养丰富,冷暖寒流在北部海域交汇,将底层的营养物质带到表面,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为玉筋鱼等小型鱼类提供了养料,成群的鲅鱼紧随而来,大量捕食玉筋鱼后再次提升了肉质。

文章图片12

北方的海水条件对于鲅鱼的高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南方沿海雨水充沛,海水盐度偏低,相比之下,北方海水的盐度则更高,有利于提升鲅鱼的鲜味;山东半岛沿海的水温也更适合鲅鱼的生长繁殖,正如沙子口渔港的老渔民所说:每年当樱桃一熟,鲅鱼就成群游到北方,南方水温太高,鱼肉就软,鲜味不够,北方海水温度低,鱼肉就好吃。

文章图片13

除此之外,青岛人对把本地鲅鱼推崇备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受到了文化习俗的影响。青岛有句老话叫“鲅鱼跳,丈人笑”,在春季上市时期,女婿购置鲅鱼孝敬老丈人已成为青岛的风俗传统。

文章图片14

2022年青岛第一网本地鲅鱼(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在青岛,送鲅鱼也有一定的讲究。在过去,老丈人要为女婿准备一双平口布鞋,也叫丈人鞋,到了谷雨这一天,女婿们穿着丈人鞋提着鲅鱼前来送礼,这一时期的鲅鱼正值肥美,带来的鲅鱼象征着孝敬长辈、老人的特殊寓意。

因此,在青岛人眼里,鲅鱼不仅仅是一味美食,还代表了一种孝道文化,“鲅鱼礼”体现出了子女的孝心。或许,这就是青岛人对鲅鱼情有独钟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